抗日戰爭取得了全面勝利後,我山東八路軍主力部隊奉命組建山東野戰兵團,原魯南抗日根據地的魯南軍區部隊編為第八師,由王麓水任師長兼政委,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王麓水率部隊兵分兩路向敵占城市進軍。
此時,國民黨頑軍大部隊為搶奪革命勝利果實,迅速北上濟南,妄圖控制津浦路沿線城市,為保衞解放區,把住山東南大門,師長兼政委王麓水率部攔腰截擊北上之敵,連戰告捷,為繼續擴大勝利,徹底粉碎蔣軍北上發動內戰的陰謀,第八師又接受了攻打滕縣的任務。
滕縣地處津浦路中段,北上濟南的門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當時,據守此地的敵人近萬人,他們憑藉城牆高大,糧草充足,武器精良,企圖固守。
王麓水率領八師分別從城東、西、北三面同時向敵人發起進攻,很快掃清了外圍據點,迫使敵人完全龜縮到城內,當天晚上發動總攻,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王麓水發揚他一貫身先士卒的傳統作風,冒着槍林彈雨,穿過滾滾濃煙烈火,深入前線指揮所,來到前沿哨所東門外馬神廟房家坑外觀察敵情,誰知那天拂曉被一顆炮彈炸傷胸部,鮮血直流。當把他抬上擔架時,他睜開眼斷斷續續地説:“同志們———戰鬥———勝利……”就停止了呼吸,年僅32歲。他是解放戰爭期間第一位戰場陣地上壯烈犧牲的高級將領。
王麓水,又名培嶽、松斌,1913年1月13日出生於長豐鄉宗裏村一個僱農家庭。王麓水祖父王硯香,是位鄉下老塾師。父親王採基讀過兩年書,是個稍通文墨的佃户農民,平生正直,受人尊敬。母親黎蘭英,勤勞節儉,是個治家能手。麓水家生活貧苦,沒有房子,租住在王氏公祠。耕種的十幾畝田,是向祠會租來的
。
1918年秋,王麓水被父親送到宗裏私塾唸書,後因父親經常生病,村裏私塾又停辦,王麓水輟學在家。父親叫他閲讀祖父留下來的家中藏書,因父親終年勞累,卧病又無錢醫治,病情越來越重,家裏的生活也越來越艱苦。還不到十歲的麓水,白天跟隨兄長下地勞動,晚上用竹片點火讀書。父親勉勵麓水要發奮讀書,為窮人爭氣,囑咐説:“家雖貧,學不輟,更要跟哥勤於耕讀,自學成才”。在父親的鞭策和勉勵下,幼小的麓水更加用功。他聯想到父親一生忠厚,勞苦耕作,長期被人欺侮,忍飢挨餓,有病無錢醫治,貧困五十載,沒穿過一件新棉衣。於是對父親説:“我要學張良,雖時代不同,誓必為父報仇,為勞苦大眾報仇”。
不久,他的老家來了秋收起義的革命隊伍,宗裏村拔地而起的崇山峻嶺,高峯重疊,山溝裏的小道貫穿於萍鄉、蓮花兩縣,是通往井岡山的要道。就在王麓水15歲那一年,井岡山派人送來一批重約四十多斤的金子,要求儘快安全送到安源地委,然後由安源地委轉送到長沙,用來為井岡山紅軍購買藥品。從宗裏到安源,要經過南坑橋頭關卡。這裏一面臨水,一面靠山,南坑守望隊在橋頭修了一座崗樓,並砌起一道石牆,中間只留一扇拱門讓行人通過,拱門兩邊有哨兵日夜盤查來往行人。上級領導把這項重要的任務交給了王麓水,他與一位同志裝扮成挑腳賣米的,把黃金埋在米里。經過關卡前,故意把米價抬高,致使米賣不出去,藉機巧妙地混過了南坑關卡,把黃金安全送到了安源黨組織手上。
秋收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後,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把起義部隊所需物資運往井岡山,來往宗裏村的革命同志也越來越多,麓水同志的家便成了萍鄉通往井岡山的聯絡處和落腳點。為了保護這條交通線暢通,湘贛邊區特委決定建立蓮花縣獨立團,王麓水擔任湘贛邊區蘇維埃政府任秘書工作。
隨後,王麓水被調往湘贛蘇區紅軍第四分校學習、深造,來到了井岡山,分配到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先後擔任班長、排長、連長等職。參加了歷次反圍剿鬥爭,在戰鬥中積累了豐富的革命鬥爭經驗,長征後期先後提拔為團長和團政委。
抗日戰爭期間,王麓水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政治部副主任,在平型關戰役中身先士卒,作戰頑強。戰鬥中他頭負重傷,被送進醫院養傷,傷愈後調任115師補充團(即老四團)任政治委員。他帶領全團開赴晉南與日寇展開遊擊運動戰,堅守黃河陣地,多次打退敵人進攻。在風陵渡一戰中,擊潰了三千多名日軍的進攻。隨後開闢晉西南呂梁山抗日根據地,挺進齊魯敵後戰場,歷任115師教導2旅政治部主任、教導1旅政委、魯南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等職,他率領主力部隊,採取主動尋找戰機,突然襲擊的方法,給予敵人以沉重打擊。
特別是在1943年底,王麓水率八路軍115師第一旅兩個團的兵力,向離根據地60裏遠的匪巢李瑞柱子山奔襲,一舉殲滅頑匪劉黑七,幫助人民除害,使這個殃及半個中國數十年的混世魔王的覆滅,為山東人民除了一大害。為此,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新聞報道。這次戰鬥鼓舞了軍民,打擊震懾了敵人,徹底扭轉了魯南抗日根據地的艱難局面。
將星陌落滕縣城,沒有授英雄稱號的英雄倒下了,王麓水生前獻身革命事業,戰事頻繁,軍務倥傯,直到31歲還沒有結婚。1944年秋,魯南局面打開了,局勢穩定了,這才經過組織介紹和安排,和在魯南軍區醫院工作的護士於鼎蘭結婚。
沒有熱鬧的婚禮,更沒有鮮花,甚至知道的人都很少,就連婚後他們也少有的會面機會。一次戰鬥之後,王麓水擠出半天的時間,到軍區醫院駐地去看望妻子。到了那裏,正巧村前村後住着許多傷員,一向愛兵如手足的王麓水忘了自己是來看望數月未見的愛人的,他走這家,看看這個傷員傷勢重不重,到那户,問問那個病號疼不疼。最後想起去看看妻子時已經到了晚上。他聽説妻子正護理一位病危的重傷員,來到妻子在的那家老鄉屋子,問候過那位重傷員,已到了歸隊的時間。夫妻倆深情地握握手,他在嬌妻的肩頭輕輕拍了一下,出門騎上馬,飛奔魯南軍區機關駐地去了。
嚴酷的戰爭環境,血與火的生活現實,使王麓水夫妻倆數月難得一見,最終也沒能留下一男半女。雖然王麓水夫妻倆沒能為革命、為自己留下後代,但他們留給沂蒙山的是蒼松翠柏,是一座無字的豐碑。
當地人民為了紀念王麓水,曾將滕縣一度改為麓水縣,滕縣中學一度改為麓水中學。華東三縱把軍報命名為《麓水報》。滕州市人民為了紀念王麓水,在龍泉塔旁、荊河岸邊建立了王麓水烈士紀念亭。王麓水犧牲後,葬於蒼山縣文峯山。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將王麓水的遺骨遷至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內安葬。陵墓上鐫刻着董必武、謝覺哉、羅榮桓、陳毅等領導人的題詞,追念王麓水烈士生前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