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限塑”生活,離我們還遠嗎?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經典

今年9月起,新修訂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正式施行,禁止和限制生產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製品有了明確時間表。塑料袋、食品包裝袋、玩具……塑料似乎包圍了我們的生活。“無塑料生活”是怎樣的?僅有百年曆史的塑料製造了哪些“白色污染”?用各類材料代替塑料,各國又有哪些新實踐?

  “無塑料”生活是怎樣的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被稱為升級版“限塑令”。與十幾年前的“限塑令”相比,這一系列新規定不再只針對塑料購物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快遞塑料包裝等被納入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製品範圍。

  離開了塑料,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呢?為了看看塑料製品對我們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不少網友體驗了一天至一週不等的“無塑料生活”,並且在一些論壇發佈了體驗報告。

  “帶着我的帆布袋到了超市後才注意到,幾乎所有的果蔬全部都是塑料包裝,上面貼上價格標籤。就算沒有塑料包裝的,最後也要裝到透明的塑料袋裏稱重結賬。此前每次來超市都覺得完成這些步驟順理成章,從沒注意塑料包裝這件事情。”網友司徒醒醒在網上這樣分享。

  超市到處都是塑料薄膜和包裝袋等,這條“無塑料”之路行不通,不少人選擇了去菜市場。“自己帶上環保袋,體驗下來,蔬菜、水果稱完可以直接放入,但是買肉的話似乎又少不了塑料袋。”“90後”小儀表示,不嫌麻煩的話可以用專門的環保袋裝肉類製品,否則只能吃素了。

  司徒醒醒還發現了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生活中每天都會產生垃圾,需要使用垃圾袋。直接將家裏的零散垃圾不經過垃圾袋這一環節,直接倒入小區垃圾桶,似乎不現實。為了將“無塑料生活”貫徹到底,她選擇了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垃圾袋。

  “每天用的紙抽是塑料包裝的”“便利店裏的飲料基本都是塑料包裝”“我的刷牙杯也是塑料的”“買的新書,都用塑料薄膜包裝好”……不少網友表示,如果不是因為參與“無塑料”生活體驗,帶着“放大鏡”尋找塑料製品,他們平時不會注意這些。

  它成為“人類最糟糕的發明”

  塑料製品中,塑料袋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塑料袋剛被髮明時,因為其輕便和實用,曾被稱作“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可後來在英國《衞報》一項評選中,它又獲得“人類最糟糕的發明”的稱號。

  塑料袋使用方便,高需求量促成了高生產量,可是“用完就扔”,無節制的使用,反而使得塑料袋成了“白色污染”。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塑料產生的問題。每年,大量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土壤等,海洋動物、野生動物、我們生存的環境,甚至人類自身都成了受害者。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每分鐘發送出將近200萬個一次性塑料袋;到2021年,全世界將售出5000億個塑料瓶,但回收量不到一半。科學家們發現,海底沉積物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塑料污染物。據統計,全球每年至少有800萬噸塑料製品被丟棄到海洋中,成為海洋裏的“垃圾”。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總重量可能超過魚類。

  由於塑料的物理化學結構穩定,在自然環境中可能數十年至數百年都不會被分解,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數十萬海洋動物的死亡。不僅如此,它還以微塑料、塑料碎片等形式出現在食物鏈中,進入飲水中和餐桌上,影響人類健康。雖然目前科學上尚無證據表明微塑料會對人體健康產生直接危害,但它的潛在影響不容忽視。

  近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跟蹤並模擬了塑料進入全球陸地和水體的過程。他們發現,到2040年,即使採取有效的行動,仍有約7.1億噸塑料污染物會進入環境中。聯合國有關報告指出,全世界總計生產出的90億噸塑料製品中,被循環利用的只有9%。

  “限塑令”走過十餘載

  隨着對塑料垃圾危害認識的加深,中國將減少使用塑料列為環境保護的重要任務,並且通過“限塑令”等政策減少塑料製品的使用。

  我國的“限塑”之路歷時十餘年。1986年,中國在鐵路上首次使用塑料快餐盒,但大量白色餐盒被丟棄於鐵路沿線,帶來嚴重污染。2001年,原國家經貿委發佈緊急通知,要求立即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這是“限塑令”的最早版本。直到2008年6月,“限塑令”正式實施。其中最為重要的政策有兩條:一是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即日常所説的超薄塑料購物袋;二是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

  今年,新版“限塑令”的力度和範圍更大。到今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專家表示,為生活“減塑”,不僅需要政府積極行動,制定政策規範和實施細則,也需要行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還需要社會公眾的理解和參與,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記者在採訪時發現,隨着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許多消費者養成了自備購物袋的習慣;去餐飲店時,儘量不用一次性吸管等塑料製品。為減少一次性塑料吸管的使用,一些餐飲企業改造冷飲杯蓋,用自帶飲嘴的杯蓋代替“吸管+杯蓋”組合,替代了吸管。一些連鎖超市開始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袋,開展商品包裝的設計優化,以便消費者直接手提。

  新材料替代塑料

  新版“限塑令”的出台,值得更廣泛的期待。在“限塑”倡議下,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在尋找塑料替代品上,世界各國也有許多新嘗試。

  英國正在研製一種能進行生物降解的環保塑料袋,希望以此替代常用的一次性塑料袋,減輕廢品對環境的壓力。研究顯示,幾乎所有的甲殼綱動物身上都含有一種“殼聚糖”的成分,其中以龍蝦殼中的殼聚糖最多,最大特點是無毒、易降解。

  墨西哥開發芒果皮,成為塑料替代品之一。科學家偶然發現芒果皮的韌性具有開發價值,於是在果皮中添加澱粉及其他化學材料,研製出一種替代塑料的“芒果皮合成品”。這種材料的韌性和硬度與塑料的相似,不僅造價成本低廉,還可以自然降解。

  泰國一家超市想出一個減少塑料包裝的妙招,用香蕉葉代替塑料包裝。香蕉葉在泰國非常容易獲得,使用成本低,相較於其他塑料替代品是一種物美價廉的產品。印度尼西亞的企業用海藻材料代替塑料包裝,這和泰國使用香蕉葉的思路不謀而合——因地制宜,多且易得。

  在美國利用本國豐富的玉米或土豆澱粉製造購物袋時,意大利科學家發現,西紅柿皮經加工後也可以做成能重複使用的購物袋。意大利是歐洲的農業大國,西紅柿產量大。科學家認為,從西紅柿廢棄料中,特別是皮中提取複合糖化物最終制成包裝袋,很有發展前景。

  作為“牛油果大國”的墨西哥,每天扔掉幾十萬噸牛油果核,處理牛油果核費時又費力。科學家在其果核中添加澱粉及其他材料,研製出一種可以替代塑料的牛油果吸管。在廢物利用的同時,減少了環境污染,新吸管僅需6個月便可降解。

  可以預見,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可降解產品進入我們的生活中。“限塑”生活,離我們並不遙遠。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