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的兩個假故事,其實都是虛構的,如今仍有不少人信以為真

語文教材的兩個假故事,其實都是虛構的,如今仍有不少人信以為真

有意思的是,這種故事常識性的錯誤,也誤導了不少人,而在語文教材中,也有兩個假故事,實際上是虛構的,不少人對此卻也信以為真,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第一個,是地震中的父與子,作者是美國演説家馬克·漢林(Mark Victor Hansen),講述了地震中的父親,不相信兒子已經去世的消息,堅持在廢墟中挖掘兒子,從而救出了他和其他同學的故事,這篇課文長期以來,被選取在了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當中,但是這篇課文,卻是數次遭到刪減和變動,原因則是因為它開頭的那句話。

在最初,課文的開頭是如此寫的:“1989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30萬人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洛杉磯大地震,是美國曆史上破壞最為嚴重的地震,造成了300多億美元財產的損失,只不過他發生的時間,卻是在1994年。

在有讀者提出意見後,教科書也就改成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30萬人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裏,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語文教材的兩個假故事,其實都是虛構的,如今仍有不少人信以為真

然而一些人又提出意見了,洛杉磯地震爆發的當天,是凌晨的4點,父親怎麼可能跑到兒子上課的學校去進行救人呢?於是課文再次刪減,到了2016年,詳細的時間和地點全部被去掉,開頭直接寫到“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

至於另外一篇文章,則是初中課本當中的《唐雎不辱使命》,講述的是秦始皇打算使用花言巧語,騙取安陵土地,而唐雎作為安陵國代表,不畏強權,據理力爭,成功完成出使命的故事。

語文教材的兩個假故事,其實都是虛構的,如今仍有不少人信以為真

這篇文章出自於《戰國策》,但是有着史料來源的它,就一定是真實的嗎?西漢劉向的《戰國策》,大多數以講述帶有哲理性的寓言為主,並不能算得上是一本嚴謹的史書。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消滅魏國以後,此時的安陵是魏國的附庸,只不過是一個數十里的小國,面積還沒有一個市區大。

語文教材的兩個假故事,其實都是虛構的,如今仍有不少人信以為真

以秦始皇的性格,既然魏國都能消滅,為何還要和一個安陵國有模有樣的進行談判呢?這是第一個有悖論的地方

而第二個有悖論的地方,就是唐雎的地位,他作為一個小國使臣,憑什麼能夠和秦始皇平起平坐?甚至還能夠帶劍上殿?要知道,公元前227年,荊軻刺秦王,還要小心的將匕首藏在地圖中,唐雎未免也冠冕堂皇了一點。

第三個誤區,在於唐雎的年紀,《戰國策》提到“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餘,謂魏王曰:‘勞臣請出西説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諾。’”這件事發生在魏安僖王十一年(前266年)至二十年(前257年)之間,結果等到前225年,唐雎依然能夠出使秦國,按照劉向的説法,唐雎就算不死,至少也已經是125歲的高齡,這樣一個老人,能夠讓秦始皇害怕?《戰國策》本身,也是自相矛盾。

因此,這兩個故事,雖然看上去充滿了資料,實際上,都是經不住推敲的,也希望大家在學習其道理的時候,可不要將他們當真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19 字。

轉載請註明: 語文教材的兩個假故事,其實都是虛構的,如今仍有不少人信以為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