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重遊故宮 説説它的五門三朝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經典


3月28日,有機會重遊了一次故宮。
上一次遊覽故宮博物院是那一年已經記不清了,但至少也有十年了吧。雖然是住在北京,但也是很少到故宮博物院去遊覽的。雖説是自打溥儀皇帝被逐出宮、袁世凱稱帝也失敗後,故宮早已回到人民手中,但畢竟如今有人民幣在把門,不是説去就能去的,誰也不能隔三差五地去故宮溜彎。所以即使是住在北京,是北京人,也是百過、千過宮門而不入。
這天我們是坐旅遊大巴在前門大街那兒下的車,然後徒步從天安門廣場西側繞至天安門城樓下的。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老百姓都説故宮有9999間半房間,因為皇帝們自認為自己是天子,天上的宮闕有一萬間房間,所以皇帝不能超過了天上的皇帝老子,比天宮少半間。
明清兩朝,有“五門三朝”之説。明朝的五門的第一門是大清門,現在已經不在了。而明朝時大清門至天安門稱為外朝,也就是所謂“三朝”之中的一朝。這裏雖然不算上朝,可是也很嚴肅。
明朝時是“五門”的第二門,清朝時是“五門”的第一門。

仰望雄偉的天安門城樓,回頭看看天安門廣場,想起1999年作為聯合軍樂團的成員參加國慶大典的情景,心情仍然很是激動和感慨。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 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啓運、受命於天”之意。設計者是明代的建築匠師蒯祥。

天安門過去是皇帝頒發詔令地方,每當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啓用天安門,叫做“金鳳頒詔”,每年祭天、祭地、祭五穀時,都從這裏出入。另外,就是皇帝大婚、將領出徵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的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
1949年10月1日,在這裏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由此被設計入國徽,併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也成為了人民羣眾嚮往的地方。
要記住,就是這樣一個在全國人民心中神聖的地方,八國聯軍進佔北京時,還洗劫並炮轟天安門,造成了很大損失。

通過天安門的中間券門,沿着寬闊的御道向北行大約1公里,就到了端門。端門是明朝時“五門”的第三門,是清朝時的第二門。它的整個建築結構和風格與天安門相同,端門的城樓主要是存放皇帝儀仗用品的地方,而在端門與天安門之間的御道兩側則是排列各種儀仗的地方。每當皇帝舉行大朝會或者出行時,這裏就排滿了各種儀仗隊伍,數量龐大,隊伍宏偉,從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門,長達兩華里。端門的另一個作用,據説是入朝的官員都在列隊在此等待,並相互端正裝飾的地方,即所謂“正冠端衣”的地方。試想,文武百官一大早入朝,免不了睡眼惺忪、衣冠不整,這副形象是不能見皇帝的,所以要在這裏讓晨風吹吹,醒醒腦,再相互整整衣着,保持精神煥發的狀態去見皇帝。

從端門再向北就到了午門,午門在明朝時是“五門”的第四門,在清朝時是“五門”的第三個門了。它東西北三面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
午門是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在這裏,皇帝還有許多事情要幹,立春的時候要賜春餅;在端午節的時候要賜涼糕,重陽節的時候要賜花糕。每年的農曆十月一,要頒發次年的歷書。每年的臘月初一,要舉行頒佈次年曆書的“頒朔”典禮。而當有重大戰爭時,獲勝的大軍凱旋歸來,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

另外,這裏也曾是懲罰犯錯大臣的地方。在明朝時,如果大臣觸犯了皇家的尊嚴,便會以“逆鱗”之罪,被綁出午門前御道的東側打屁股,名叫“廷杖”。至於説人們常常説的“推出午門斬首”並不是完全正確,真正的犯人斬首是必須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場處決的。“推出午門”其實就是把犯罪大臣先押出紫禁城再執行的意思。
從天安門到午門,在明朝時被稱為治朝,是舉行國家重要典禮儀式的地方。而在清朝,這裏則被稱為外朝。

進了午門,過了內金水河,就是太和門。它是明朝“五門”的第五門,清朝時則是“五門”的第四門。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
從午門內至太和門,明朝時稱為內朝,也稱為燕朝,就是天子召見朝官的地方,皇帝在這裏和官員們處理日常事務。而在清朝這裏則被稱為治朝。
太和門內有高大雄偉的太和殿,老百姓常説太和殿是皇帝上朝的地方,其實太和殿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

過了太和殿就來到了保和殿。保和殿在明朝時,主要是在舉行大典時,用於皇帝更衣的,而在冊立皇后、皇太子時,皇帝在此殿受賀。在清朝時,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則在此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賜額附之父、有官職家屬宴等,後來這裏也成為了殿試的場所。

在太和殿周邊有許多大缸,那是用於儲存消防用水的。可是在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強盜們甚至連大缸上的鍍金都颳了去。如今一口口大缸仍在控述着強盜們的罪行,這便是所謂的“西方文明”在東方古國留下的“文明”痕跡。
過了保和殿就是乾清門了。乾清門是清朝時的“五門”的第五門,也是後宮的大門,乾清門後的區域就是帝后寢宮以及嬪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區域。所謂三宮六院、佳麗三千,就深藏在這個大門之內。

這裏也是清朝皇帝“御門聽政”即所謂的內朝的地方。
如今天是人民的天,地是人民的地,遊走在過去的皇宮之中,彷彿遊走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每一步都是歷史的頁面,所要學的、所要懂的實在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