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太監便是皇宮裏的主要僕人,他們比宮女更加吃苦耐勞,對於後宮又沒有任何影響,到了宋朝有些太監本領十分高強,甚至能上馬打仗。宋朝詩人曾豐就在詩中寫道“侍帥太監眼非低,也愛州人為立牌”,從中可見一斑。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十分有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選擇了和國家同生共死,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君王死社稷”的美名,許多人對其感到惋惜。其實崇禎皇帝死之前大明王朝內部就已經十分腐敗,朝堂之上有着大量的貪官污吏,他們的存在讓整個國家日漸衰弱,為此崇禎也感嘆正是由於這些奸臣誤國,才讓大明王朝兩百多年的歷史毀於一旦。
不過巧合的是著名的太監魏忠賢被殺掉後,大明朝立馬就垮掉,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魏忠賢是一個蠻不講理的人,魏忠賢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太監,更是被稱之為“十大奸臣”之一,在歷史記載中他無惡不作,殘害忠良,被比作秦朝的趙高和東漢的十常侍。
魏忠賢掌權時明朝的時局是這樣的,彼時,來自遼東地區的敵人威脅巨大,朝廷決定主動向山海關外進軍,領軍首領為孫承宗。後來袁崇煥頂替了孫承宗的位置,繼續帶領明軍戰鬥,在作戰中明軍戰鬥力極強,給後金部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甚至用火炮將努爾哈赤炸成重傷,後者不久後便身亡。
不僅如此,我國東北地區國力強盛,有着堅固的邊境防線,許多世界先進的武器都被運用於防守,就連後金之主皇太極都不敢輕易進兵。這就是魏忠賢當權時的邊境情況,可以看出此時的明朝對外十分強硬,而且很少遭到失敗,不過如此頻繁龐大的軍事行動自然會消耗鉅額的軍費,這些都是由魏忠賢來籌集。
與大多數當權者不同,魏忠賢的籌錢方式有些特殊,他並未選擇家中百姓的賦税,反而向那些富商進行收税,甚至恢復了早些年荒廢的海關税等。對此,無論是百姓還是將士都十分高興,他們既不用交税又能享受國家的安定,大家紛紛感激魏忠賢的所作所為。
國內大量的平民百姓開始自發為他修建生祠,而且在所有修建中正屬河南地區百姓和遼東地區的士兵最為認真。遼東的將士很容易理解,他們多年征戰,到了魏忠賢當權時無論是待遇還是戰績都遠勝以往,自然發自內心感激。而河南百姓則是由於河南遭受自然災害時直接免除了當地的賦税,還開放國庫下發賑災款,幫助當地百姓度過難關。
不過魏忠賢的行為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滿,著名的“東林黨”便是主要人員。他們是那個年代勢力龐大的政治集團,主要人員都是一些江南地區的士大夫。這些人長期養尊處優,根本不管邊疆的戰事如何,再加上讀書人特有的優越感,他們認為那些百姓苦一點和自己沒有關係。
但是魏忠賢對江南地區的富商們加大收税力度卻傷害了東林黨,因為其中許多人都在江南有自己的產業,此舉自然損害了他們的利益。為此東林黨將魏忠賢視為眼中釘,一直想要除掉。等到崇禎皇帝登台後,東林黨看到了機會,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利一舉剷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將權力重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這些人掌權之後直接改變了國家的策略,首先他們把魏忠賢恢復的海關税等税賦全部廢除,並且對北方增加了三項額外的賦税。相反南方的賦税進一步減輕,明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狀況遠比北方好,此舉無疑引起了很多百姓的不滿,一時間怨聲載道。除此之外,東林黨還主動接觸後金領導人,希望兩者之間能夠和平共處,同時降低了遼東地區的軍費。
面對這樣的朝廷全國各地迅速爆發了大量的農民起義軍,而東林黨對於起義軍的態度則是主動招安,希望他們能夠為朝廷所用,對於那個年代來説無異於天方夜譚。同時東林黨內貪官橫行,他們大多借助手中的權力為自己牟取私利。後來崇禎皇帝想要向東林黨大臣們要求捐款,誰知這些人都直言自己是清官,根本沒有積蓄。
國丈周奎,直接從周皇后那裏拿了五千兩銀子,自己還貪污了兩千兩。最後李自成進入北京抓住了周奎,從他家裏竟然搜出了三百萬兩銀子,足以見得他們的貪污程度。與東林黨相比魏忠賢則是一個不講理的人,他不會管這些富商貪官們的利益,只要能夠為國家弄到錢便會想方設法去做,這也是他下台後明朝迅速衰弱的原因。直至崇禎皇帝死時他身邊的王承恩都在説如果魏忠賢還在,也不至於發展到這步田地。
參考資料:
《送廣東潘帥移鎮湖南十口號 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