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説“考試成績十名左右的學生最有出息”,有道理嗎?
經常有人説,在一個班級裏,混得最好的不一定是考試第一第二的學生,考試成績十名左右的學生,更容易出人頭地,也最有出息。
確實,我們身邊有不少相關案例。比如在某企業擔任高級管理人員的陳某,其在中學階段的成績長期處於班級中上等,然而現在的收入比好幾個考上985大學的高中同學都高;再比如某培訓機構的創始人齊先生,中小學時期的成績也不算頂尖,經常考班上十名左右,但現在擁有千萬級別的資產,財富比很多考上名校的中學同學多。這些案例給人們一種印象:學習成績十名左右的學生最有出息。
這種判斷不是説沒有道理,從發展潛力看,成績十名左右的學生進步空間很大。根據“二八定律”(20%人羣優秀,80%人羣平庸),考試成績十名左右,恰好屬於五十人班級的前20%。這些孩子腦子不差,心理負擔又不太重,通常也比較自信,更有機會取得很好的成績。當他們走上社會,成為“黑馬”的可能性非常大。
不過,“考試成績十名左右”是一個很難判斷的東西,它存在着三個巨大的缺陷。
首先,沒有明確學校層級,班級人數和班級整體水平
通常來講,小學排班上第十名是比較普通的學生;中學排班上第十名,説明成績還算不錯;大學排班上第十名,可能算是班上成績好的優等生。同樣的排名,在不同層級的學校,代表的意義不同。
班級的人數和班級整體水平,也影響着排名的意義。一個只有三十多人的“小班”,和一個有六七十人,甚至一百多人(高校)的“大班”,各班考全班十名左右的學生,完全不屬於一類。另外,在普通中小學和重點中小學,排名十名左右的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是存在較大差距的。在一些重點高中,班級十名左右的學生能考上985大學,而在一些普通高中,班級第一名的學生也不見得能考上一本。
其次,沒有明確學生的努力程度
有些學生,平時學習用了五分力、六分力,成績就排在班級十名左右;有些學生,在學習上花了十分力、十二分力,考試成績才排在班級十名左右。這兩類學生的發展潛力是不同的。輕輕鬆鬆考班級十名左右的學生,成長空間更大,他們有很好的智力基礎和思維基礎,只要稍加努力,成績就會提升;而挑燈夜戰才能考班級十名左右的學生,他們已經使上了全身的力氣,他們的極限擺在那裏,成長空間有限。
第三,學生們的學習成績排名會不斷髮生變化
從大的時間段看,不同階段,每位學生的學習成績都發生着變化,小學成績排班級十名左右的學生,上了初中、高中,成績可能只排班級二三十名;從小的時間段看,這個學期的學習成績是班級十名左右,下個學期考試成績可能會大幅度滑坡,或大幅度上升。
學習成績排名的變化,也與個體的努力程度有關。去年不努力,成績排名靠後,今年努力了,成績排名上升。所以,基本不存在成績一直排班級十名左右的學生。
事實上,什麼人有出息,什麼人沒出息,是一個很主觀的判斷。如果把一名每月拿五千元工資的優秀教師和一個每月掙十萬的“包工頭”相比,大家覺得哪個更有出息呢?
有些人以物質財富的多少評價個體,有些人以文化程度的高低評價個體,有些人以社會地位的高低評價個體。大家的評價標準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
應該説,每個行業都有有出息的人,也都有沒出息的人;高學歷的人不見得都有出息,低學歷的人不見得都沒有出息;社會地位高的人不一定都在做有益於社會的事,社會地位低的不一定都不做有益於社會的事。有沒有出息,不能用物質財富衡量,它是一種內在的、不能言語的東西。
當然,大多數人説“學習成績十名左右的學生最有出息”這句話,是想表達“成績在班級處於中上游的學生髮展前景會更好”的意思,“學習成績十名左右的學生”泛指一類學生,不具體到個人。他們認為這類學生基礎好,有彈性,比較有機會走向成功。不過因為沒有大數據做支撐,該説法只能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沒有參考價值。
成功有無數種,學習成績第一的學生有他成功的方式;學習成績墊底的學生,也有他的成功方式。大家成功的標準和路徑不同,無法進行對比。其實,只要能為社會做貢獻,只要個體在事業上有獲得感,只要能感受到幸福,管別人説“有出息”還是“沒出息”,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