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霄羽
對於非黃埔出身的黃百韜而言,要想贏得蔣介石的信任和倚重,唯有在戰場上拼死作戰方能體現其不貳的忠心。
內戰爆發後,黃百韜東擋西殺,大仗惡仗都打,苦勞功勞全有,終於在1948年7月走上了他軍旅生涯的巔峯——在南京召開的豫東會戰軍事檢討會上,剛剛在兩個月前就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介石親手將「青天白日勳章」戴在黃百韜的胸前,以表彰他在「黃泛區大捷」中擊敗粟裕的赫赫戰功。
幾乎就在同一時刻,毛澤東也向華東野戰軍前指發來賀電,稱剛剛結束的睢杞戰役是華野繼攻克開封后取得的又一個重大勝利,「正給蔣介石肅清中原的囈語以迎頭痛擊。」
華東野戰軍
華東野戰軍攻克開封
雙方統帥居然都認為自己打贏了,這在國共兩黨數十年兵戎相交的歷史中是絕無僅有的一樁奇事。真相究竟如何呢?
黃百韜兵團打過來了!
1948年7月1日這一天,是粟裕軍事生涯中最讓他緊張的時刻之一。
已經打了半個月的豫東戰役到了最緊要的關頭。在出其不意攻取開封之後,粟裕依然沒有按預定的計劃去攻擊頭號強敵邱清泉兵團,而是命令原本擔負阻擊任務的華野1、4、6縱隊轉守為攻,向國民黨軍反攻開封的各路大軍中作戰積極性最差的區壽年兵團發起猛攻。
邱清泉
區壽年
新組建的區壽年兵團下轄整編75師、72師和新編21旅,正奉命向開封迂迴。粵系雜牌出身的區壽年對蔣介石的忠誠度有限,在戰場上首先考慮的是保存實力,這種心態使他無意和邱清泉去搶收復開封的頭功,行動最為遲緩的他們一不小心就和邱兵團拉開了40公里的間隙。
粟裕苦苦尋找的殲滅戰戰機終於出現了。
6月27日,區壽年兵團被華野主力分割包圍在龍王店和鐵佛寺。這是內戰爆發以來,解放軍第一次包圍國民黨軍一個完整的兵團級野戰部隊。在失陷第一個省城以後,國民黨又面臨損失一個完整兵團的危險。
在無險可守的平原上被兵力、火力均佔絕對優勢的對手包圍,區壽年不論怎樣掙扎都是徒勞的。激戰至7月1日中午,華野已將整編75師所屬第6旅及新編第21旅全殲。
就在區壽年兵團即將覆滅之際,一樁突如其來的敵情令粟裕大吃一驚——黃百韜兵團打過來了!
粟裕決心以一搏三
黃百韜兵團加入豫東戰場完全是意外,這來自於蔣介石習慣性的朝令夕改。
自華野主力南渡黃河之後,國民黨軍各路人馬均向河南集結。如此一來,只有一個整編12師駐紮的津浦線重鎮兗州頓時孤立。鑑於徐州和濟南都缺乏增援兗州的野戰兵力,所以許世友的山東兵團便大膽地掃清兗州外圍,毫無顧慮地做着攻城準備。
作為濟南的戰略支撐點,兗州一旦失守,濟南必將岌岌可危。為此,蔣介石不惜從邱清泉兵團的序列中將黃百韜的整編25師抽出來去援救兗州。為了彌補黃百韜調走後虧欠的兵力,蔣介石又組建了區壽年兵團,其中包括整編75師以及從徐州開來的整編72師。
蔣介石如此拆東牆補西牆究竟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國民黨軍各部隊的戰鬥力差異極大,整編72師是雜牌中的雜牌,讓他們去增援兗州是靠不住的。而整編25師算是僅次於五大王牌的二等主力,當然要承擔更重的任務。
就在黃百韜向兗州開進的途中,蔣介石突然又改變了主意,他把第三快速縱隊和交警第二總隊劃歸黃百韜指揮,再次組建一個新的兵團,調頭向睢縣、杞縣方向衝去,要把區壽年從戰場中心救出來。
行進中的華東野戰軍
在豫東和兗州兩個戰場的得失之間,蔣介石選擇了豫東。他寧可放棄兗州,都不能眼看着中原戰場發生坍塌式的潰敗。
一年前在孟良崮戰役中由於增援不力而受到責罰的黃百韜這一回表現的極為賣力,在突破了華野兩廣縱隊的阻擊後,於7月1日抵達距離區壽年被困的龍王店只有10裏的帝丘店。
黃百韜這記兇狠的「回馬槍」讓粟裕猝不及防,不得不對戰場形勢作出重新判斷。眼下,區壽年兵團司令部和整編75師還在拼死抵抗,整編72師還基本完好無損,黃百韜又殺到了近在咫尺的地方。在整個戰場的外圍,胡璉、孫元良、張軫三個兵團正在步步逼近,承擔阻擊任務的中原野戰軍究竟能不能堵住敵軍,誰也沒有把握。
蔣介石與黃百韜合影
按照解放軍「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傳統,此時就該撤回解放區休整了。但粟裕不甘心把嘴裏的肥肉吐出來,他決心以一搏三——既要徹底吃掉已成殘軍的區壽年,又要殲滅來勢洶洶的黃百韜,還要重創原定計劃中的作戰對象邱清泉。
這才是一鍋名副其實的夾生飯。
困獸之鬥,絕處逢生
人在大喜大悲時最容易失去理智。原本絕望的區壽年在聽到援軍的隆隆炮聲後不由得大喜過望,組織全部兵力反擊。脱離了堅固工事的依託,國民黨軍野戰能力不強的弱點被無限放大,華野部隊在頂住反撲後發起總攻,於7月2日凌晨3時殲滅了區壽年的兵團司令部及第16旅的1個團。
乘坐坦克突圍的區壽年被解放軍官兵俘虜,自稱是「粟司令的老朋友」的他受到粟裕的接見,並且直言不諱地批評粟裕因胃口太大而犯了兵家大忌。
頗有古名將之風的粟裕耐心聽取了區壽年的意見,這讓人不禁想起了《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求教手下敗將李左車的典故。不過粟裕自有主張,他只留中野11縱監視整72師,自己帶着最強的主力1、4、6縱和兩廣縱隊迅速東移,對黃百韜兵團實施包圍。
這倒不是説粟裕胃口太大,而是雙方部隊已經犬牙交錯,誰也沒有輕鬆退場的選擇。所以粟裕選擇以攻代守,即便不能全殲對手,也要打掉敵軍的機動追擊能力,為最終撤出戰場提供空間。
粟裕在前線指揮作戰
本來是去解救他人,卻陷入到重圍之中,這讓黃百韜成為整個戰爭舞台的頭號主角。他親自登上坦克,高呼「中華民國萬歲」率隊反衝鋒,其悍勇程度在國軍高級將領中首屈一指。正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已經在酷暑季節連續作戰18天的華野部隊減員嚴重且極度疲勞,面對黃百韜的困獸之鬥陷入苦戰之中。
激戰至6日凌晨,華野在付出重大傷亡代價後殲滅了黃百韜的三個團,黃兵團剩餘部隊被壓縮到帝丘店鎮,基本喪失了機動能力。
然而,戰局再次發生重大轉變。在蔣介石殺氣騰騰的督戰手令逼迫下,被逼急了的邱清泉決心冒一次險,他繞過華野正面阻擊陣地從右側實施迂迴,一舉突入華野縱深,讓正在圍攻黃百韜的三個縱隊腹背受敵。
面對愈加險惡的局勢,粟裕不得不於6日命令部隊在晚間撤出戰鬥,向睢縣以北和魯西南轉移。這一鍋夾生飯,粟裕終究還是沒能完全吃下去。
已經燒燬文件準備為黨國盡忠的黃百韜絕處逢生。戰鬥的勝負取決於最後五分鐘的堅持,這一次,黃百韜堅持住了。
這一仗究竟誰賺誰虧?
用一場足球比賽來比喻豫東戰役:解放軍在開場不久乘對手不備偷襲得手先下一城,隨後利用對手急於搬平比分的心理防守反擊再次得手。粟裕企圖擴大比分,結果因為體能嚴重下降而未能如願,在終場前被黃百韜和邱清泉搬回一球。
和同一時期取得全勝的兗州戰役和襄樊戰役相比,豫東戰役調動了華野最精華的力量,集中20多萬兵力打殘了對手一個兵團,打傷了一個兵團,付出了傷亡三萬餘人的重大代價,特別是丟棄了大批俘虜和傷員,「性價比」似乎不高,難怪國民黨要大肆慶祝所謂「黃泛區大捷」。
但跳出豫東一地,放眼關內戰場,這場戰役的意義並不在於殲滅了多少敵人,而是改變了關內戰場的「規則」。
中原戰場形成僵局的根本原因在於國民黨軍依託鐵路幹線固守城市,讓不擅長攻堅戰的解放軍難以下手。為了打破僵局,粟裕帶領南線最強的野戰兵團主動鑽進黃河與鐵路之間,這相當於把自己裝進了一個縱深140公里的口袋裏。為了尋求殲滅戰機會,粟裕下了一步十分兇險的險棋。
身處險地的粟裕吸引了大批國民黨軍主力,於是,最東端的兗州和最西端的襄樊都暴露出來。襄樊和兗州這兩個要點拿下,即便粟裕無功而返,豫東戰役也算賺了,更何況粟裕的主力兵團在付出代價的同時,戰術上也創造瞭解放戰爭的殲敵記錄(9萬餘人),這足以讓國民黨理解一個事實——單個兵團行動再也不安全了。
豫東戰役之後,國民黨軍往往要用3到5個軍組成1個兵團才敢野戰,而且不肯離開交通線和堅固據點,也沒有發動戰役進攻的勇氣,這等於把廣闊的戰場機動權拱手讓給了對手。
三大戰役還未開始,解放軍已經立於不敗之地。所以説,作為淮海戰役的預演,豫東戰役才是真正拉開了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