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維特(作者原創授權)
自古以來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三國”,指的是繼承了漢末亂世的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三足鼎立的格局,是曹劉爭奪漢中與夷陵之戰以後才全面確立的。然而,除此以外,還有一家自董卓時代始的老牌軍閥依然獨立於世,雖然他們也接受了曹魏政權的封號,然而一貫自行其是,一直到最後膽大妄為稱帝,被曹魏太傅司馬懿所撲滅,這就是本系列文將要介紹的對象,割據遼東、玄菟、樂浪三郡三代的遼東公孫氏家族。
本篇先講第一章:《“東北王”——緣起:公孫橫據遼海上》
説起遼東公孫氏政權的起源,我就要先表一下公孫氏第一代主君公孫度的起家史,以及當時漢朝“東三郡”(遼東、玄菟、樂浪)的基本情況。
公孫度,字升濟(或作叔濟),遼東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時為遼東郡郡治)人,其父公孫延,為了躲避郡中官吏迫害,逃跑到了鄰近的玄菟郡(時治高句驪縣,原在今新賓永陵一帶,東漢後期已經遷移到今瀋陽渾南區)。在玄菟郡中,少年公孫度遇到了他平生第一個貴人——時玄菟太守公孫琙,因為他與太守早逝的兒子公孫豹同名(公孫度早年名豹,後更名為度)且同庚,所以就獲得了很好的照顧,被委任為郡中小吏,還給他聘了一門親事。後來公孫度又先後升為尚書郎(為皇帝身邊之政務參謀),冀州刺史(時治鄴縣(今河北臨漳縣鄴鎮),另按東漢官制:州刺史品階實低於郡太守,刺史一年俸祿六百石而太守一千石,有監察州轄區內官吏之權而無管轄人民之權)。在冀州刺史任上,因為遭到謠言中傷而被免官。到了董卓進京以後,因他與董卓的部將徐榮(玄菟郡人士)有同鄉之誼,被提拔為遼東太守。他終於得以藉着被董卓所劫持的朝廷的任命,回到了老家。
故鄉的土豪們看着這樣一箇中央回來的父母官,卻並沒有覺得多麼了不起,反倒是覺得此人出身太低而有點輕視他。公孫度於是就來了個下馬立威。公孫度到任以前,襄平縣縣令公孫昭曾徵召公孫度之子公孫康為軍中伍長,大概也是為公孫度家在遼東的事業打下了一點基礎。可是公孫度到任以後,就立刻下令在襄平縣的集市上把公孫昭用鞭子抽死示眾。爾後,公孫度又對郡內的土豪田韶等人下了手,前前後後誅殺了一百多家,這些人當中,有很多原本與他無冤無仇,卻也難逃一死,難怪《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公孫度“殘暴而不節”。不過,如此辣手治郡,可能也是為了聚攏人心於他這個沒有根基的新主,以確保割據一方吧。
在下馬立威之後不久,公孫度就開始征討四方了,西擊烏丸(烏桓),東擊高句麗,皆得大勝。此外,他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扶餘國的國王。遼東郡周邊的蠻夷,就這樣服從於了這樣一位耀武揚威的新主。公孫度可能也以此為機,合縱連橫了周邊的玄菟樂浪二郡,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不過,我覺得我還有必要把當時漢朝“東三郡”的歷史與環境簡要介紹一下。
“東三郡”當中,最早設立的是遼東郡。在戰國時代秦開東征擊敗東胡與箕子朝鮮後就已經設立,郡治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市)。襄平也是燕國的重要都市之一,甚至還鑄有貨幣“襄平布”(戰國時代發行貨幣,除秦以外,基本都是由某一城市為主辦發行,而非諸侯的朝廷)。荊軻刺秦失敗以後,秦將李信發兵攻燕(前226年),燕王喜與太子丹一路東逃,一直逃到襄平,途中太子丹還曾差點被秦軍抓獲,多虧隱藏於太子河河畔的濕地當中,借蘆葦之類水草為屏障才難免一死,然而到頭來太子丹還是淪為父王討好秦國的犧牲品。過了四年,秦將王賁再次出兵遼東,燕王喜被擄走,燕國滅亡。燕國得以在遼東苟活下去,以及後來公孫氏政權所倚仗的地理險阻,便是遼東郡西面的兩大屏障,一是醫無慮山(醫巫閭山)的險阻,其二是所謂的“遼澤”,即俞水(大淩河)、潦水(遼河)中下游地區的連片濕地。遼河古稱“潦水”,“潦”是形容水淤積而不通之狀,這個名字也很明顯地體現了遼河的水文特徵,所以赴遼東經由平原地區的“傍海道”一直多有險阻,甚至到了宋朝,奉命赴遼的使者都曾言此道路上河流既不利舟楫也不利徒步跋涉。此路上水害的減弱,大概要等到元明時代了。但是直到今日,昔日遼河流經的河道,還是留下了很多河流截彎取直後遺留的“牛軛湖”。所以遼東郡的對外交通,主要仰仗三大通道,其一是靠近漢長城,從北面繞過醫巫閭山,進入大淩河中游谷地的“淩河道”,其二是經由遼西走廊,再從遼河下游地區經過,避開遼澤最淤塞不通之處,再北上的“傍海道”,其三就是從山東半島或當時的黃河河口(今海河河口)出發,走海道連通遼東郡的海上通道。在當時,這三條道路中,前兩條道路,都容易受到盤踞在西遼河流域的草原民族侵襲,反而以第三條海道最為可靠。所以在東漢初期,為了便於管理,甚至讓治所在臨淄縣(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的青州刺史隔海監察遼東、玄菟、樂浪三郡。遼東郡雖然遠離中央,但是經濟上卻問題不大,當時最重要的兩大戰略資源,鹽(仰仗海鹽)、鐵(仰仗今蓋州、鞍山、遼陽、本溪一帶的鐵礦礦脈)遼東郡都綽綽有餘,這也是後來公孫氏有本錢割據一方的經濟基礎。
再來看一看玄菟郡,這一郡本是西漢武帝時期滅衞氏朝鮮後所開闢的“漢四郡”之一,建置於西漢元封三年(前108年),管轄着摩天嶺、長白山、蓋馬大山這一片山區。後來該郡卻卻屢屢遷移。玄菟郡最初的治所,在朝鮮半島東岸的夫租縣(今朝鮮咸興),後來到了漢昭帝年間,西移到高句驪縣(今遼寧新賓永陵)。公元12年(新朝始建國四年),王莽改高句麗為“下句麗”,又名樂鮮,仍屬幽州。其部將嚴尤誘殺高句麗的君主,高句麗遂脱離中原王朝獨立,開始吞併玄菟當時的轄縣。28年,東漢遼東郡太守發兵討伐高句麗。大武神王高無恤堅壁清野,退入國內城(今吉林集安),後漢軍撤退。但是後來,漢軍還是把玄菟郡主要土地奪回,高句麗人退回了國內城的老巢。然而到了漢安帝時代以後,由於屢遭高句麗入侵,玄菟郡還是遷入了漢長城以內,並且把原屬於遼東郡的侯城(今瀋陽瀋河區)、高顯(今瀋陽蘇家屯區)、遼陽(今瀋陽遼中區)三縣轉給玄菟郡,郡治高句麗縣也只能僑置於小遼水(渾河)南岸,到這時候,未投向高句麗的玄菟郡郡民就只能在後縮的土地上生活了。公孫度少年時隨父所遷居的玄菟郡,就正是這已經後退到長城以內的玄菟郡。
最後再來提一下樂浪郡,樂浪郡的轄區,完全在朝鮮半島之上,其郡治朝鮮縣(今朝鮮平壤市樂浪區)舊名王險城,曾為箕子朝鮮、衞氏朝鮮之都城,漢滅衞氏朝鮮後,在此地設立朝鮮縣與樂浪郡。樂浪郡統轄單單大嶺(今朝鮮狼林山)以西、清川江以南,帶水(今載寧江)以北地區。後來臨屯、真番二郡撤銷,樂浪郡也兼併了原屬臨屯郡的嶺東七縣和南面的真番郡諸縣。到了東漢初年,由於貊人、高句麗的侵襲,嶺東七縣也被放棄,南部疆域也有所收縮,樂浪郡縮到了今日平壤附近的平原地區。樂浪郡還給樂府詩的採集者留下了一點深刻印象:樂浪郡有一位管理渡口的小卒,名霍里子高,一日見一狂人披髮手持酒壺欲渡過河流(可能就是列水,今流經平壤的大同江,狂人行此舉大概也是因為酒後發酒瘋逞強),其妻跟隨勸阻卻不能止,最後狂人手持酒壺,死在了波濤之間。其妻無可奈何,只好手彈箜篌,唱道:“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小吏後來將這段歌詞記下,回家告訴了自家妻子麗玉。麗玉深受感動,以此為歌詞作《箜篌引》一歌。此歌悲愴,反映了人生命的脆弱也恰與後來公孫氏的發展有所呼應。
(圖為幽州東部,公孫氏所割據之遼東、玄菟、樂浪三郡情況)
公孫度內懲豪強,外懾夷狄以後,也聽到了中原地區自討董聯軍起兵以後四處戰亂的消息。雖然公孫度到遼東走馬上任是出自董卓的安排,但在此時,他卻不想投靠保董或反董的任何一方,只想當個遠離中央的土皇帝,還跟部下柳毅、陽儀説:“漢室將亡,我當稱王了”。正巧還有人獻上了祥瑞,當時襄平縣延裏祀社神的地方長了一塊大石頭,長一丈多,下面有三塊小石頭做它的足。有人對公孫度説:“這塊石頭的形狀類似漢宣帝的皇冠,它所在的延裏,又與你父親的名字相同。社是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應該擁有天下的土地,而有三公作為輔佐。”這大石頭,大概是有人特意搬來的“石棚”,即一種常見於遼東半島地區的石器時代巨石崇拜遺蹟。公孫度聽到祥瑞的消息後很高興,但他沒有急着稱王,而是秉承着他“殘暴而不節”的本性又大行誅戮。遼東郡中有個名人李敏,曾任河內太守,公孫度想請他出山任職,但此人卻帶着家人避居海島(大概是黃海上的長山羣島)去了。公孫度得知後,大為惱怒,掘開了李敏父親的墳墓,劈棺焚屍,又誅滅了李氏的宗族。
(遼東半島地區常見的石棚)
儘管公孫度治郡手段苛酷,然而中原地區在討董聯軍散夥以後就戰亂不息,特別是袁紹袁術兄弟各自結黨相鬥,弄得中原地區很多人也泛海奔向遼東,以求得一時太平。這其中就包括管寧、邴原、以及後來先後在劉繇、孫策手下打出赫赫威名的太史慈。管寧、邴原、王烈這些文士還在遼東開壇講學,繁榮了遼東的文化。公孫度也藉機派兵從海路奪取了青州的東萊郡(治所黃縣,今山東龍口,轄今日膠東半島北部地區),在東萊郡設置營州刺史。同時還把遼東郡分為遼西、中遼二郡(大抵二郡以遼河為界。大淩河-醫巫閭山為公孫度之遼西郡東界,非時為公孫瓚所據,治陽樂(今遼寧義縣劉龍台附近)之遼西郡),安排手下為太守。公孫度自己則在襄平自封遼東侯、平州牧,還在襄平城南郊祀天地,順便設立了漢高帝、漢光武帝之廟,這立廟之舉顯然是為了給自己僭越禮法的行為打一塊忠君思想的補丁,實質上可能是對舊有祭祀之廟宇加以修繕,因為西漢時代,漢朝各郡都立了漢高帝之廟,東漢時代,光武帝廟在各郡也多有設立。
公孫度的僭越行為還不止限於禮法,甚至還劫持朝廷派來的官吏作為人質,比如朝廷委派的樂浪太守涼茂(可能是曹操的許昌朝廷所派遣),就被他派人截住,怕是先前公孫度就在樂浪郡安排了自己的人選。到了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這一年,公孫度的人生走到了盡頭,然而這一年他的遼東割據政權卻迎來了兩件大事。
其一是曹操攻陷了鄴城,然後又四處出師平定冀州諸郡,鄴城空虛,公孫度眼見袁紹二子交相攻殺不能抵禦曹操,就動了向中原出兵的念頭,想用三萬步兵、一萬騎兵,直攻鄴城,諸將皆願出兵,他們盤算着即使拿不下什麼城池,也可以去打打草谷。但是卻被涼茂勸阻。涼茂認為:“現在天下大亂,國家危險,將軍您擁有十萬大軍,可以坐觀成敗。作為國家的重臣,曹操擔心國家的安危,體察老百姓的痛苦,率義兵為天下除賊,功勞很大,沒人比得上,因為天下剛剛平定,百姓安頓下來,所以沒有責怪將軍你,而將軍你準備西進,進攻鄴城,成敗不是一個早晨就能決定的,希望將軍你考慮考慮!”
公孫度雖然好肆意殺人而且頗有僭越之舉,但對於生死攸關的事情,還是很在意的,就放棄了偷襲鄴城的計劃。隨後不久,曹操為了徹底消滅袁氏勢力,也竭力拉攏公孫度,派使者封公孫度為永寧鄉侯,同時為他在朝廷安排了“武威將軍”這一雜號將軍官職。雜號將軍之品秩與太守相同,加上鄉侯的封號也遠不及公孫度自封的“遼東侯”威風,所以公孫度就霸氣地回應道:“我王遼東,何永寧也!”把曹操使者送來的印綬藏在了武庫之中。隨後不久,公孫度去世,繼位的公孫康把“永寧鄉侯”的封號給了弟弟公孫恭。
公孫度一生的作風,橫行霸道,確實有一種偏鄉僻壤裏面土霸王的味道,然而對於要命的事情,還多少有些節制,所以沒有像同時涼州枹罕的土霸王宋建之流稱王還設置百官。此外,公孫度雖然拒絕了曹操給的封號,但還是能聽取涼茂意見不去中原冒險,“冒險適度”的精神,也是公孫氏政權得以存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