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北醫專家張嶸開學第一課與中學生分享韓濟生院士如何“濟眾生”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經典

同學眼中的他是典型的美男子、待人接物極其温和;也曾在大學一年級第一次數學只考了64分,但期末就考到了90多分;小時候喜歡看《封神榜》《東周列國志》等,語文成績很好……9月1日下午,北京市中小學新學年開學首日,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九、第十屆委員會委員張嶸為人大附中亦莊新城學校的師生們帶來了一堂名為《此生惟願濟眾生——走在求索奉獻路上的韓濟生院士》的講座。

韓濟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也是我國著名的神經生理學家、疼痛學家。從艱苦求學到服從祖國安排在基礎醫學領域苦苦鑽研,再到成為針灸鎮痛領域的領航者,張嶸生動形象地講述了這位科學大師的成長之路,引導學生們學習科學家精神,樹立遠大志向。

記者瞭解到,該活動為北京市科協聯合新京報策劃開展的“2022年北京‘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當天,眾多科學家走進北京十所中小學校,通過科普講座等讓科學家精神進駐課堂,啓發青少年創新思想,培育科技報國的遠大理想。

張嶸從韓濟生院士的成長講起,分享了他的求學路。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艱難求學,韓濟生堅定走在醫學路上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的老師韓濟生院士,他今年已經95歲高齡了,在我國的針刺研究、疼痛學方面成就卓著。”9月1日下午2點半,張嶸簡潔明瞭的介紹為這場講座開場。

張嶸介紹,韓濟生在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年代成長,這也讓他從小就立下了好好學習、努力救國的志向,受家庭影響,韓濟生主動選擇了醫學,在上海醫學院經歷了五年的求學時光。韓濟生畢業時恰逢全國各地興建醫學院,亟須基礎醫學方面的師資,雖然他很想成為一名外科醫生,仍服從國家醫學的發展需求,學習了基礎醫學生理學。

此後十年,韓濟生經歷5次調動,最後來到了北京醫學院(現北大醫學部)並最終安定下來。而在學術研究方向上,他也根據祖國需求,定在了針刺鎮痛原理研究,並一直堅持了50多年。求學之外,張嶸也在現場分享了韓濟生學生時代的閒散時光:比如,週末時會和同學騎着自行車在蘇堤沿着杭州西湖欣賞美麗風光;喜歡看書與書法,等等。

求索之外,韓濟生也是一個默默奉獻的人。1995年第一次獲得1萬元的“光華獎學金”,韓濟生為景教小學捐建了圖書室;後來獲得20萬獎金,韓濟生又拿出來給技術員老師設置了“求索貢獻獎”;90歲生日,韓濟生拿出100萬積蓄轉給神經科學醫學項目,鼓勵青年人的發展……

向科學家學習,張嶸寄語學生要堅定理想併為之奮鬥

對於初高中生而言,如何從科學家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我分享的韓院士青少年時期的一些事情,還有上大學的一些事情,就是讓孩子們知道,其實偉大的科學家也曾頑皮過、迷茫過,跟大家是一樣的。”張嶸告訴記者,科學家之所以成為科學家,在於他對待問題孜孜不倦的鑽研態度、在於年少立下的為祖國做貢獻的遠大志向。

在張嶸看來,現在孩子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已經很富足了,在新時代激發學生們向科學家學習需要讓學生們瞭解科技對國家的意義,要讓學生們瞭解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瞭解現在的他們並不是“無事可做”,而是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做出自己的貢獻,“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少年,應該有更高的理想,就是要去創造以前沒有實現的一些東西,要敢於夢想、敢於實踐。”

張嶸坦承,孩子們年齡還小、網絡時代面臨的“誘惑”也很多,只有堅定自己的理想,才不會被日常生活學習中遇到的挫折所困擾,才能一直堅定自己內心的力量,像韓濟生一樣最後成為知名的科學家,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

高一10班的學生王文澤被韓濟生在艱苦環境下仍堅持求學的努力追求所感動,高一11班的朱佳瑩聽到韓濟生在日本做講座時心中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兩人均表示,從韓濟生身上看到了堅持的力量,新學期伊始,希望自己在面對學業上的困難時,也能堅持到底不放棄。

記者瞭解到,除科學家進校園外,該校在新學期還為學生設置了一系列的科普活動。8月31日舉行的開學典禮也到處充滿着科技元素。例如,智能小機器人引導學生入校,工作人員扮成身高2米的機器人和學生們交流互動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開學典禮,由自動駕駛汽車、新能源汽車組成方陣,在開學典禮上精彩亮相,並在操場設置“經開區智能化車展”,供學生近距離接觸創新科技。

為把科學家精神留在課堂,北京市科協還將聯合新京報邀請由老科學家、科學家後人、相關研究專家或青年科技工作者組成的“科學精神宣講團”走進北京市多所中小學校園,依託新京報教育新聞部與“新京報小記者”項目資源等,舉行多場校園宣講、校園科技節,啓發青少年創新思想,培育科技報國的遠大理想。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