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香港高校今年在中國內地的本科招生工作接近尾聲。近日,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香港高校已在線上開學。部分港校宣佈,將從9月末開始,有限度恢復面授課程。
香港高校曾以其接近華語文化圈、學費相對低廉、與國際接軌、接受高考成績等優勢,吸引了大批內地高考高分段學生就讀。但近年來,綜合各方因素,港校的競爭力有所下降。
2020年對香港來説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暴發和社會紛爭的雙重影響下,香港高校是否還“香”?港校的招生髮生了哪些變化?如今的港校能賦予學生的獨特資源在什麼?新京報記者對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港中大)協理副校長兼入學資助處處長王淑英教授進行專訪。
王淑英表示,拿香港中文大學來説,今年在北京招生的分數平均分為652分,但港校特有的優勢不體現在分數上。她希望內地學生可以做文化傳遞的使者,希望港中大更好地為大灣區、為國家培養人才。
港中大今年在北京招生平均分為652分
新京報:能否簡單介紹香港中文大學的招生方式?今年在內地多少個省份招生?有多少學生報名?招生總人數是多少?
王淑英:香港中文大學參加全國統招,批次在提前批。港中大不設面試,每個省、市、自治區的招辦按照1:1.2的比例,把學生檔案投過來給我們。因此我們一般拿不到具體的報考人數。港中大每年的招生名額相對穩定,基本是300人上下。今年,我們通過高考,在中國內地的31個省、市、自治區計劃招收300名學生,最後招收了305名。港中大不設加分、自主招生等,我們拿到的學生分數都是裸分。今年港中大在北京的分數平均分是652分。
新京報:今年比預計招生數多招了5名,擴招的原因和擴招的規則能否透露?
王淑英:一般來説,我們是根據生源情況進行擴招,比如我們原來的名額是9個,但是我們看到第10名和第9名的分數相同,或者只差了1分,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可能會考慮擴招。
新京報:在港中大學習、生活四年,成本大約為多少?
王淑英:如果他是自費生,那麼每年學費大概在14萬5千元港幣,摺合成人民幣來算,大約不到13萬元。住宿舍的話,前三年的住宿費,每年人民幣8000元左右。內地來的學生,我們至少可以保證宿舍住3年,到第4年學生可以自由申請,而香港本地生只能住兩年。生活費每年大概在3萬元港幣,摺合成人民幣約兩萬七。所以如果是自費來到港中大就讀,每年花銷約16萬5千元人民幣。與內地高校相比會花銷很高,但大概只有英美國家花費的1/3左右。
未來會針對貧困地區學生設助學金
新京報:對於很多家庭來説,香港高校的費用不低。有多少新生能拿到獎學金?
王淑英:每個省市我們都有獎學金的名額和自費生的名額。一般來説,在我們每年招收的300個學生中,有1/3能拿到獎學金,也就是約100個。今年,我們特別支持湖北省的學生,今年他們排除萬難、應對高考。我們給湖北生源的獎學金數量有所增加。錄取的12個學生中,有6名學生拿到了獎學金,比去年增加了50%。
新京報:針對偏遠地區生源地的考生,有沒有特殊的招生政策?
王淑英:有的。我們在31個省、市、自治區都有招生名額和獎學金名額。往年,我們收到的廣東、北京和東部沿海地區招生較多。而今年在新疆、西藏、青海、貴州等相對偏遠的地區,我們擴大了獎學金比例。拿西藏來説,我們今年總共招收4名學生,其中有3個拿到我們的獎學金。香港中文大學希望能夠為國家培養人才,讓更多地區的學生有來香港就讀的機會。
新京報:未來港中大會在國家的教育扶貧上有什麼措施?
王淑英:我們會繼續歡迎國家邊遠地區的高分段考生報考香港中文大學,除給予一定的獎學金外,我們還計劃給他們申請助學金。助學金預計在明年1月到2月提交各省招生辦以及教育部。 香港中文大學不僅是香港特區的一所大學,也是大灣區、國家的一所重要的大學,我們理所應當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發揮自己的作用。
內地生在校成績高於港生、國際生
新京報:內地學生主要會選擇什麼專業?與香港生源的專業選擇趨勢是否相同?
王淑英:從1998年開始招生以來,早期的學生唸經管、工管的非常多。但是近五六年期間,內地學生在專業的選擇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經管、工管外,還有很多選擇念工程學院,比如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值得注意的是,到港中大讀書的內地生中,選擇生物工程、生命科學的也有不少,我認為這些都是未來很重要的方向,國家需要以上領域的尖端人才。而香港本地生更偏向讀金融等商科專業。
新京報:內地生在香港讀書的優勢和劣勢分別在於什麼地方?
王淑英:我必須承認,內地的學生是在學習上最下功夫的,無論是哪個專業,成績排名最靠前的基本都是內地學生,甚至遠高於香港本地學生和國際生。但我也會經常“批評”他們:相比之下,內地過來的學生在社會融入相對弱一些。我經常對他們説,來到香港,除唸書以外,還應該多出去看看香港市民的生活、文化、社會,提高對社會的敏感度。
香港和內地的文化有不同,內地生來到香港學習,應該做文化傳遞的“使者”,既讓香港更加了解內地的文化,也讓內地更充分了解香港。我會經常和他們講,大灣區的發展是我們國家未來的、跨世紀的建設工程,大灣區發展有你們的一份力量,你們中的每個人都可以貢獻國家。
鼓勵學生到大灣區發展
新京報:近些年,內地生到了香港,與其他學生之間相處如何?是否會因文化上的不同而產生摩擦?
王淑英:大家都知道,從2019年開始,香港有一些年輕人,的確讓人感到不太有信心。但是我可以保證,在校園裏面,從來沒有一個事件,是香港本地學生跟內地學生之間的暴力摩擦。當然,我必須承認,有一些學生比較激進,但只是一小部分,而且多存在於匿名的網絡中。
在校園裏,我看到內地生、本地生、國際生相處還是非常融洽的,他們會一起辦社團、辦活動等,特別是部分來到香港讀書的學生,語言學習能力很強,第一年就學會了粵語,交流起來更順暢。交流是進步的起點,我們也鼓勵香港本地生學習普通話,鼓勵他們到大灣區看看、到內地更多城市去學習,促進兩地的交流。
香港中文大學是第一所招收內地學生的香港高校,我們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初心從未改變。我們是同一個國家,在同一個國家境內生活,我們希望大家將來的年輕人能夠和諧相處,共同報效國家。
大灣區的發展,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我既勉勵香港本地的青年,也勉勵咱們內地的青年,世界一定要越走越大,視野一定要越來越廣闊,眼光一定要越來越長遠。
新京報:您認為什麼樣的內地學生是適合去香港就讀的呢?
王淑英:我從1998年第一屆到內地去招收學生,走過來的22年間,我看到香港特區還是有它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第一,渴望擁有國際化教育資源的內地學生,適合到香港讀書。最近學生出國會存在一些障礙,而來香港不需冒太大風險,香港的大學也提供跟國外一流大學的交換機會,師資、生源高度國際化。
第二,“擁抱不同”的學生,適合到香港讀書。對於內地學生來説,能在20歲左右的年紀,跳出舒適圈,自己獨立生活,是一種很寶貴的經驗。而且,現在香港是咱們國家的一個特區,走過了一百五十幾年的不同的歷史,是一個開放、多元化的特區社會。
第三,如果你是一個“浪漫”的學生,我們歡迎你到香港就讀。香港中文大學的山水人文,值得一個青年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在此度過。這裏依山傍海、鳥語花香,翻過一重山又是一重山。這裏有錢穆先生創辦的新亞書院、逸夫書院、聯合書院、崇基學院等書院制的生活,值得學生來探索。
新京報記者 戚望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