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徐光啓為明朝點燃了希望之火,卻被崇禎掐滅

由 許愛花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澤宇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大明天啓七年八月十一,年僅23歲的天啓皇帝病死。天啓帝沒有留下子嗣,他唯一的異母弟、信王朱由檢,成為明朝的新一任皇帝,年號崇禎。然而,年僅17歲的崇禎帝,此時恐怕做夢也想不到,他將會成為明朝最後一任皇帝,迎接他的將是17年的煎熬和嚴峻考驗。
崇禎登基之初,明朝已經在內憂外患交織下奄奄一息。朝中有權閹魏忠賢一手遮天把持朝政,遼東有兇悍的清朝蓬勃興起,屢次擊敗明朝軍隊,西北中原連年旱災、疫病流行,百姓衣食難繼,農民起義四處開花,立國兩百多年的明朝,此時已經衰朽不堪,已經像驚濤駭浪中的一條小船,隨時都有傾覆之虞。
不過,“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兇險局勢,並未嚇倒年輕的崇禎皇帝。他極力想效仿祖上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企圖挽狂瀾於既倒,迎戰前途莫測的命運考驗。他深知“能安天下者唯在用人”的古訓,大力發現、提拔治國人才,希望能借助他們之力,讓明朝發展走上正途。
這時,一個名叫徐光啓的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徐光啓,上海人,自幼家境貧寒,但他志存高遠,苦讀詩書,終於在萬曆三十二年考上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從此踏上仕途。徐光啓一生幾乎貫穿整個明朝末年,歷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贊善、河南道御史、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等職,是明朝末年的重要歷史人物。
徐光啓最為可貴之處,不是他那一串串官銜履歷,而是他的特殊身份,在中國歷史上,他被定位為:科學家、數學家、農學家、火器專家、天文學家。徐光啓與傳統的讀書人迥然有別,他不是隻知埋頭苦讀四書五經,而是留心“經世致用”的自然科學,並孜孜不倦數十年如一日苦心鑽研。
他先後寫出了輝耀千古的《農政全書》、《測量法義》、《勾股義》、《甘薯疏》、《徐氏庖言》等著作,並與外國傳教士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國外著作,為中國自然科學發展建樹良多。
明朝末年,徐光啓堪稱唯一能拯救明朝的人。他給當時事關明朝生死存亡的兩大問題都開出了良方。對於農民起義,他認為當時連年天災、農業歉收是農民起義的根源之一,因此多次向崇禎上書,建議大力引進培植甘薯、蕪菁等外來高產作物,並親身進行栽培試驗,研究出從育種、栽種、收穫、儲存一系列方法。
徐光啓的策略,事實證明並不是紙上談兵。明朝農民軍起義僅僅侷限在長江以北,江南農民卻風平浪靜,與南方農民大批栽植甘薯等高產作物有密切關係,江西福建等地農民也遭受了嚴重天災,但卻依靠甘薯等新興高產作物度過糧荒,始終沒有發生農民起義。徐光啓熱切希望朝廷能向全國尤其是北方大力栽植甘薯等高產作物,以化解造成農民起義的糧荒根源。
對於關外的清朝騎兵,徐光啓認為,清朝所倚靠者,無非是騎射精熟的騎兵軍團,以步兵為主的明朝軍隊難以抵擋。他認為,要想戰勝清軍,必須大力學習西洋先進火器技術,大規模引進製造火槍火炮,以遠程火器戰勝清朝的傳統騎兵。事實證明了徐光啓的預見,明朝第一次大規模使用西洋大炮參戰,就取得了寧遠大捷的喜人戰績。
然而遺憾的是,徐光啓的科技救國之路,一路走來卻坎坷困頓,舉步維艱,阻力重重。徐光啓的金玉良言,並未引起崇禎的認真重視,有的置若罔聞,有的淺嘗輒止,難以真正得到推廣應用。朝中的大臣,只知熱衷於功名富貴,拉幫結派內鬥攻擊,徐光啓這樣埋頭做事的清流,屢次受到攻擊彈劾,丟官罷職,幾起幾落,崇禎也不聞不問。徐光啓為明朝點燃的希望之火,又被崇禎一點點掐滅。
1632年,徐光啓的門生、登萊巡撫孫元化,在登州營建的火器基地,發生叛軍兵變。登州城陷落後,孫元化被叛軍囚禁,後來九死一生僥倖逃回京城,全部火器被叛軍孔有德部毀壞擄掠一空。崇禎帝暴怒不已,孫元化被崇禎關入大牢。
時年已經七十歲的徐光啓,心力交瘁,多次上書朝廷挽救孫元化,想為明朝保住一點元氣和希望。但一意孤行的崇禎卻根本不聽,下旨處死了孫元化。孫元化是明朝當時最傑出的火器專家,也是明朝軍隊火器裝備改進發展的引路人,他的死,標誌着明朝軍隊火器裝備大業徹底失敗。
孫元化再也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氣得一病不起,次年病逝。
徐光啓是不幸的,奮鬥一生卻未能實現自己挽救明朝的夢想。但他又是幸運的,不用承受明朝國破家亡最後時刻的痛苦。徐光啓一死,阻止明朝滅亡的最後一點希望隨之毀滅。
參考資料:《明史》《罪惟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