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原創稿
在世界歷史舞台的演進中,教育中心支撐科技中心,科技中心助推經濟中心。中國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國大學必須率先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的中心。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衝擊使得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對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劇烈的影響。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下探尋變革之路,這是中國大學對人類文明變革發展趨勢的自覺關切和積極回應,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第四次工業革命來勢洶洶
回溯世界歷史進程,近代以來歷經三次大的工業革命,推動人類社會相繼邁入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深刻改變了未來世界發展面貌和基本格局,並帶來了世界經濟的飛躍發展以及國際格局和全球秩序的重塑。
縱觀歷史可見,工業革命一般率先發生在擁有一流科研機構、一流大學及集聚一流人才的策源地,並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催動高等教育的發展變遷。從博洛尼亞大學到洪堡大學,再到北美的高等教育體系,大學在與工業革命逐步走向協同、相互支撐中完成了一次次嬗變。
當今世界,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來勢洶洶,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太空技術、生物技術、量子科技等為代表,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從而帶來人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顯著變化。
如果説前三次工業革命是單一領域率先突破,進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循序漸進的過程;那麼第四次工業革命就是涉及所有學科、所有領域、所有行業的全方位的爆發,是一場席捲世界的社會大變革,完全是質的飛躍,其來勢之猛、範圍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推動全球治理加快變革,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驗着不同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大國戰略博弈加劇推動國際體系深刻變革。面對如此複雜而深刻的時代變革,只有把握時代發展的正確方向,才能準確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大學作為科教前沿,必須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承擔起自己的使命與職責。
二、中國高等教育如何彎道超車
近代以來,中國屢次與工業革命失之交臂。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離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如此之近。這也為中國高等教育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戰略機遇——打造符合第四次工業革命挑戰的教育新形態。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下,知識的壟斷已不復存在,產業結構變化催生新的學科組織方式,知識更新的高頻節奏催生新的培養模式,市場對新技術的高度敏感性在催生科研方式的轉變。
基於此,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階段不適應的矛盾逐步顯露,“與社會脱節”成為中國大學面臨的最大考驗。一方面,顛覆性技術和新產業形態、新經濟模式不斷湧現;另一方面,大學的知識供給卻遠未能滿足社會需求,甚至社會在一些領域已經走在了大學前面。
大學與社會深度融合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大學與社會之間的反向交流突破了行業與行業之間的界限,突破了大學與社會之間的界限。進一步認識把握社會歷史發展規律與脈絡,大學才有可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堅持系統觀念,運用好系統思維和系統方法。大學必須打開校門,跳出以單一學科為支點的傳統封閉小圈子,主動融入社會,深度融入社會,把握社會發展最前沿脈搏,真正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潮頭,變革、構建學科體系,讓學生在一個與時代同頻共振、與社會脈搏緊密相連的前沿背景下,去學習知識、把握知識、創造未來。
未來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科教一體,產業融合。這是21世紀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大學的深刻變革和必由之路,“融合”也成為建構21世紀大學新形態的關鍵要素。
三、西安交通大學的探索實踐
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心懷“國之大者”,傳承西遷精神,以“四個面向”為指引,打破大學“圍牆”,主動融入社會,建成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打造全國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國家重要戰略性平台,促進教育與社會、經濟的循環,實現教育體系與科技體系、產業體系、社會體系有機銜接,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以大學與社會深度融合的創新之路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挑戰。
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在創新港創辦未來技術學院和現代產業學院,探索“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培養引領未來技術的創新領軍人才和行業急需的工程科技人才。通過組建校企合作“雙師型”師資隊伍,構建前沿性、前瞻性的項目體系與課程體系,實施自主式、研討式、探究式教學模式,實行彈性學制,革新評價體系,強化人才培養的創新創業能力,打造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培養複合型創新性人才新高地。
學科組織交叉融合。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面向未來有機組合相關學科,構建了29個研究院、300多個研究平台通過打破物理空間的界限,推動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進一步實現學科交叉融合和創新。充分鼓勵學生學習跨學科知識,瞭解跨學科領域,研究跨學科問題,在實踐項目牽引下完成培養計劃,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培養的雙提升。在18萬平方米的創新港泓理樓中,集成電路、工業軟件、人工智能、大數據、數學中心等相互集成,以幹部任職互兼為抓手,以項目推進為主線,組建大團隊承接國家重大任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力爭實現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化領域新突破。
科技創新兩鏈融合。堅持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以大科學裝置、國家醫學中心等國家級大科研平台為支撐,佈局一批“從0到1”基礎研究項目產出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成果,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發揮創新港秦創原總窗口作用,聯合共建40餘家校企合作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後一公里”,打造服務西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
國際交流民心融合。積極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發起“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目前已有來自五大洲37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所高校加盟,已成為 “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典範,在全球教育治理和促進民心相通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推動“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一帶一路”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等智庫建設,為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政策制定、爭端解決等提供智力支持。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閲卷人。在“兩個一百年”、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國高等教育必須聽黨指揮跟黨走,把握大勢,勇立潮頭,適應21世紀大學新形態,奮力書寫發展新篇章!(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