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必須抓牢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這個核心,堅持“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把“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理念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醫學是神聖、莊重、嚴肅的科學,醫學院校是培育白衣天使的搖籃。如何構建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環境和氛圍,培養出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精湛醫學技能、崇高職業道德、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深厚人民情懷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廣東醫科大學做了一些探索。
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培育創新型醫學人才
構建立體化育人格局。廣東醫科大學探索了“學院+書院+產業學院”的立體化人才培養架構。其中,學院負責專業和思政教育,抓學生理論與技能提升;書院設置於學生生活區,師生自主參與,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抓通識教育與自我管理;產業學院通過校企合作,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精準培育專業人才。
2020年,學校投入建設立志、立德、立仁、求真、求精、求實、求新等7個本科生書院,成立學生支持與發展中心、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並與多家企業合作開設產業學院,取得良好成效。
加強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醫學人才的創新培養應與醫院臨牀、生物醫藥產業應用等相結合,讓學生更早接觸實踐、更近了解工作環境、更快適應工作崗位,未出校門便開始練技能、攢經驗,畢業上崗即成為崗位能手。在實踐中總結創新,也是創造新技術、開發新技能、設計新模式、實現深度創新的過程。
近年來,廣東醫科大學加強校院合作、校企合作,針對專業優勢進行突破與資源整合,創辦了臨牀輸血技術特色創新班、體外診斷產業技術特色創新班等多個創新班,本科生髮表高質量科研論文近百篇,不少學生參加了全球性權威學術論壇。
奉獻在基層,培養具有深厚情懷的醫學人才
注重價值引導。醫學教育應引導人才融入社會,在深入基層、服務基層中瞭解國情、社情,在廣闊天地的“小實踐”中,培育服務基層百姓的“大情懷”。紮根基層的醫學人才,需要頂得住工作壓力,耐得住大城市、大平台的誘惑,更需要有一顆奉獻基層的心。
注重社會實踐。近5年,廣東醫科大學先後組織近700支學生隊伍、1.3萬多名師生,開展以“服務大眾健康”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活動,足跡遍佈17個省份的276個鄉鎮。學校連續5年獲全國“最佳實踐大學”稱號;多個項目獲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2020年,學校入選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學校;2021年,學校團委被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稱號。
注重使命教育。作為廣東省最大的衞生健康人才培養基地,建校63年來,學校共培養輸送了23萬餘名醫學人才,為改善廣東衞生健康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省70%以上的基層醫院科室骨幹、70%以上的粵西地區醫務人員和市、縣醫院院長、副院長畢業於學校,優秀畢業生是對學校的最好肯定。
建強學科,輸出地方急需的醫學人才
堅持學科建設,服務地方醫療。大學應明確強化學科建設在學校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堅持凝聚發展合力,聚力優勢學科,發展特色學科。學科建設在事業發展中的龍頭地位不斷強化,高水平學科建設帶動高質量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才會顯著增強。醫學院校一流的學科也應該與地方醫療相結合,通過學科建設與科技創新,轉化科研成果,輸出優勢學科,服務地方衞生健康事業發展。
近年來,學校臨牀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學科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排名前1%,新增ESI潛力學科3個,臨牀醫學、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進入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榜,新增廣東省重點學科4個、珠江學者崗位計劃設崗學科5個。碩士一級學科、碩士專業學位增至15個,博士一級學科臨牀醫學在ESI全球排名中進入3.625‰,直屬附屬醫院從1個增至7個。
基於學科優勢,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是粵西實力最強、水平最高的醫療中心,是廣東省首批“登峯計劃”重點建設醫院。醫院充分發揮頭雁效應,牽頭成立了粵西首個醫療聯合體,通過專科對接及醫院託管的方式,與區域聯盟內32個醫院形成了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的合作。建成了粵西唯一一家省級區域性遠程醫療中心,多類遠程醫療服務已覆蓋全省76個縣級以上醫療機構。
堅持學科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醫學院校的學科建設應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地方的特色、需求是什麼,學科建設的發力點和校地合作的結合點就應是什麼。
目前,學校與湛江市政府深度合作,聚焦海洋醫學與熱帶醫學、公共衞生、中醫藥健康、軍民融合等重點領域,通過建設高水平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粵西高水平醫學應急救援醫院、粵西公共衞生醫學中心,全力參與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建設,健全南海熱帶地區強大的公共衞生平戰結合保障體系,服務湛江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
學校與東莞市政府深度合作,共建高水平東莞衞生健康高地和醫學教育、科研、人才培養中心,更好地服務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建設和東莞衞生健康事業及相關產業發展。與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等機構開展戰略合作,推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醫工融合、共建共贏,建設松山湖科學城八大產學研平台,輸出地方急需的醫學技術和醫學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廣東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1年05月24日第5版 版名:高教週刊
作者:盧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