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以朱可夫為首的蘇聯將軍團隊們決心收復哈爾科夫,並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將德軍一舉趕出烏克蘭。可此戰中,德軍名將曼斯坦因設下了連環套,重創蘇軍幾乎扭轉了戰線,戈培爾宣稱德軍此戰殲滅蘇軍四十餘萬,即將扭轉烏克蘭戰場局勢。那麼這場戰鬥蘇軍怎麼樣輸得,又真的損失四十餘萬人嗎?
一、 蘇軍的樂觀反擊
1943年春季,在德軍第六集團軍向蘇軍投降以後,蘇軍上下從斯大林到朱可夫再到各級指揮官甚至是官兵們都充滿了信心,他們相信戰爭局勢已經扭轉,德軍正在走向失敗,接下來只要繼續發動連續不斷的反擊,就能夠將戰線推回到第聶伯河,然後在後繼戰鬥中將那些該死的德國人趕出蘇聯,並最終消滅德國結束戰爭。
當時德軍確實在全面收縮戰線,其中侵入高加索的南方集團軍B軍羣,為了避免遭到蘇軍的合圍全面向頓涅茨克方向收縮,而A軍羣也在全力向哈爾科夫方向收縮,聚攏兵力縮短後勤線,同時防止遭到蘇軍的分割合圍。
這一時期對蘇軍而言反擊進展都比較順利,尤其是2月的時候還擊退了精鋭的德軍第二裝甲師,打通了通往庫爾斯克的道路,加強了蘇聯中部戰場與烏克蘭戰場的聯繫,接下來只是實施幾次大規模的進攻戰鬥,就能夠達成先將德軍推回到第聶伯河的戰略目的。於是剛剛大獲全勝併成為蘇聯元帥的朱可夫和他的軍官團隊們,決心繼續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一舉收復第聶伯河以東地區,而攻擊的核心目標就是哈爾科夫。
哈爾科夫自沙俄時代起就是烏克蘭的重要城鎮,到蘇聯時期這裏已經擁有了複雜和鐵路,是連接烏克蘭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同時當年蘇軍撤退時沒有完全撤出城的坦克廠,現在正在德軍手中為德軍維修坦克,收復了哈爾科夫也就意味着蘇軍的後勤效率可以得到加強,對未來進攻第聶伯河有很大的幫助。
蘇軍方面的前線司令分別是瓦圖京將軍,羅科索夫斯基將軍和馬利諾夫斯基將軍。蘇軍計劃使用5個集團軍對哈爾科夫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全線進攻,但這裏有一個重大隱患,那就是此前德軍撤退時炸燬了沿線鐵路,蘇軍想要進攻必須先修復鐵路才行,可是朱可夫和他的將軍們都持有一種''坐上坦克打反擊,明天哈爾科夫市中心恰罐頭。''和''我能行,我能反殺,我能贏。''的錯覺,從而忽略了後勤跟不上的危險。
二、 曼斯坦因的圈套
德軍方面負責統轄哈爾科夫戰場的是德軍名將,狡猾多謀且善於打圍殲戰的曼斯坦因。他在發現蘇軍準備朝着哈爾科夫實施進攻之後,立刻明白了蘇軍的意圖,同時也迅速拿出了防守方案,那就是利用蘇軍後勤效率受到影響,放棄哈爾科夫引誘蘇軍繼續深入。然後打出一連串包圍圈將蘇軍西南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全部吃下,把戰爭局勢拉回到1942年9月之前的局面。
曼斯坦因手中的部隊分別是第四裝甲集團軍和第一裝甲集團軍,以及第四航空軍和第六航空軍,都是德軍的精鋭部隊。他打算依靠這些精鋭部隊,利用經典的閃擊戰鉗形攻勢戰術來消滅當面蘇軍,然後由德軍中央集團軍羣配合圍殲蘇聯沃羅涅日方面軍,實現將戰線推回伏爾加河至頓河沿線的構想,如果不能實現則為德軍構築第聶伯河防線爭取時間。
戰鬥在1943年2月19日全面打響,德軍開始準備發動進攻,黨衞軍第二裝甲軍受命協同第四裝甲軍實施進攻,遏制蘇軍正在發動的反擊攻勢。而德軍第一裝甲集團軍要切斷蘇軍第六集團軍和第一近衞集團軍的退路,將之合圍消滅。其餘德軍部隊則朝着薩馬拉河發動進攻,切斷蘇軍戰場的南北聯繫,防止蘇軍向北逃竄,以便於德軍能夠打出後續的包圍圈來徹底將蘇軍消滅。
蘇軍似乎也意識到了某種危險,蘇軍第3裝甲軍試圖阻斷哈爾科夫南部地區德軍的攻勢。羅科索夫斯基也試圖阻斷德軍中央集團軍羣第三,第三裝甲集羣的攻勢,避免德軍掐斷蘇軍南北戰場的聯繫。但德軍的進攻還是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由於蘇軍未曾設想過德軍會發動大規模反擊,所以還是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多支前線進攻部隊遭到了德軍的包圍,蘇軍不得不進行了重組,並試圖組織救援。
但蘇軍的反擊並沒有起到太大效果,第69軍和第三裝甲軍大部分部隊依舊處於包圍之中,可蘇軍戰役司令部似乎完全不知道前線的情況,他們在3月初還在要求部隊儘快佔領整個哈爾科夫地區。但此時德軍已經將哈爾科夫到別爾哥羅德的鐵路線切斷了,蘇軍如果再不後退將會有更多部隊被合圍在哈爾科夫,到時候就是朱可夫親自上場也救不了他們。
3月11日,蘇軍最後一次衝擊被德軍擊退,次日蘇軍開始收縮部隊並組織其餘部隊突圍,但被圍困在哈爾科夫郊區的原蘇軍先頭部隊陷入了德軍的團團包圍之中,而諸如第69軍,第3裝甲軍等,麾下均有半數部隊遭到德軍合圍。不過德軍中央集團軍羣沒有完全投入戰鬥,所以曼斯坦因的設想並沒有成功,僅僅取得了戰術勝利。
最終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以德軍勝利告終,蘇軍方面宣佈約有9萬餘名官兵犧牲,曼斯坦因認為德軍有大約1.2萬到2萬人傷亡。而德國''超級大嘴巴''戈培爾博士則告訴希特勒,德軍傷亡不足1萬人,蘇軍參戰部隊近乎死傷殆盡,尤其蘇軍近衞第一集團軍都幾乎全軍覆滅了,戰爭主動權即將重新回到德軍手裏。於是希特勒對接下來的庫爾斯克戰役信心倍增,他堅持認為只要再給蘇軍一次沉重打擊,一切局勢都會好轉起來。
實際上德軍反擊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空軍,里希特霍芬的空軍對佔據有絕對優勢,對戰場實施了空中遮斷。飛行漢斯們不斷的空襲蘇軍的後勤線並襲擊疑似蘇軍各級部隊指揮所的目標,使得蘇軍的指揮反應緩慢。就連英國情報部門都對里希特霍芬這一手戰術給予了極高評價,認為德軍能夠獲取戰役主動權全仰仗里希特霍芬,靈活的集中使用空軍給蘇軍造成了致命打擊,才造就了曼斯坦因的輝煌。
三、 蘇軍真的損失數十萬人?
那麼戈培爾告訴希特勒的蘇軍傷亡數字是真的嗎?答案是假的,只要出自戈培爾之口,必然十有八九不是注水嚴重就是虛假消息,他的各種假消息沒騙了蘇聯人,也沒騙了德國國防軍,只騙得希特勒找不到北。讓我們來看看戰役爆發前的雙方力量對比,就能戳穿戈培爾的胡説八道。
1943年1月初的時候,蘇軍布良斯克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都在和德軍接戰。此時位於哈爾科夫和沃羅涅日方向的蘇軍總兵力大約是34.6萬人,也許有人會問,蘇軍投入三個方面軍只有三十幾萬人?難道不應該軍力近百萬,坦克數千輛嗎?
其實蘇軍當時和德軍一樣,由於進行了一系列的高強度會戰各部隊減員都很嚴重,以沃羅涅日方面軍為例,其下屬的第40軍平均每個步兵師只有不足4000人,而第69軍下屬各師只有大約1500餘人。即使是瓦圖京手中最好的第3裝甲軍也只有1.9萬名官兵和300輛坦克,這是蘇軍投入的三個坦克軍中滿編率最高的一支了。而蘇聯在哈爾科夫當面的空軍也只有不到300架戰機,數量上明顯劣勢。
而此時德軍在第聶伯河以東的兵力不足50萬人,曼斯坦因能夠動用的兵力也只有兩個裝甲集團軍,總兵力在7萬到9萬人之間,各裝甲師的坦克保有數量最高也只有100餘輛,個別部隊只有70到80輛,此時德軍第11裝甲師也僅有1.1萬人的兵力。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德國空軍在整個烏克蘭戰場上共有約一千餘架戰機,在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中德軍投入了兩個航空軍,也就意味着戰局絕對制空權。那麼在後勤上存在重大隱患,又沒有制空權的蘇軍輸的一點也不怨了,但蘇軍傷亡最多也就九萬多一些。
結語
在蘇德戰場上,絕大多數蘇軍將領習慣於蠻幹,也忽略制空權和後勤的重要性,這也是蘇軍每次戰鬥都死傷慘重的原因。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中的蘇軍反應還算較快,沒有賠光所有部隊,而是迅速脱離戰鬥退出了德軍的追擊範圍。
參考文獻:
《巴巴羅薩:1941年—1945年的蘇德衝突》
《曼斯坦因與哈爾科夫戰役》
《希特勒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