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飛奪瀘定橋是虛構的?紅軍逼老百姓當人肉盾牌?歷史不容污衊!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信爺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導讀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蹟,譜寫了氣壯山河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中表現出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最好詮釋。率爾操觚地否定“飛奪瀘定橋”的史實而別有他圖,是不足為訓的。
今年是紅軍“飛奪瀘定橋”勝利85週年。長期以來,“飛奪瀘定橋”一直被視為紅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典型戰例。但近年有人對此提出質疑,甚至以訛傳訛,混淆視聽。如英籍作家張戎宣稱:“其實,在瀘定橋根本沒有戰鬥。紅軍五月二十九日到達時,瀘定橋沒有國民黨軍隊把守”,“當時國民黨無數通訊沒有一份講瀘定橋打了仗”,認定“飛奪瀘定橋”純系虛構。她還説曾採訪過當地一位93歲的婦女,這個老人説紅軍“陰一炮,陽一槍地打過去”,然後“慢慢過完橋”,過橋時“沒有打”。張戎還“引證”另一則材料,稱鄧小平在1982年曾對布熱津斯基説:“這只是為了宣傳,我們需要表現我們軍隊的戰鬥精神。其實沒有打什麼仗。”另外,兩個叫李愛德、馬普安的英國人在重走長征路後寫的《兩個人的長征》一書中,引用他們採訪當地一位86歲的目擊者李國秀的話:“紅軍早上8點開始打仗,打了一天一夜。老百姓在前面帶路,紅軍跟在後面,幾個老百姓被國民黨擊中掉進河裏”。此則材料的性質更加惡劣:紅軍竟然逼老百姓帶路,當人肉盾牌。
很顯然,這些説法都企圖否定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英勇事蹟。但實際上,上述兩種説法都存在很大謬誤。
首先,“飛奪瀘定橋”並不單指奪橋那一場戰鬥,還包括此前一晝夜240裏的強行軍。當時的情況是:紅軍奪取了大渡河安順場渡口,但因為渡船太少,全部渡過去將花費很長時間,而敵人追兵已經逼近。所以中革軍委決定,一部分部隊從安順場繼續渡河,大部隊則從上游瀘定橋過河。中央把奪取瀘定橋的任務交給了長征以來一直擔任先鋒的楊成武紅四團,最初給其3天的時限。從安順場到瀘定橋共320裏,紅四團第一天行軍80裏,但第二天中央急電,命令紅四團次日必須拿下瀘定橋,這意味着剩下的240裏崎嶇山路須在一天內走完,相當於一天完成3個馬拉松。從這個意義上説,“飛奪”是完全成立的。
《飛奪瀘定橋》(油畫),作者劉國樞
進一步講,瀘定橋上是否發生過戰鬥,上述兩種説法也互相矛盾。張戎説“根本沒有戰鬥”,李愛德等則説“打了一天一夜”,那究竟是否發生過戰鬥?張戎説瀘定橋沒有國民黨軍隊把守,李愛德等則説幾個老百姓被國民黨打中掉進河裏,那到底有沒有國民黨軍隊?他們一個問的是93歲老人,一個問的是86歲老人,來源都是口述材料。相比之下,更具史料價值的應該是來自敵方的原始檔案。台灣“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中有一份西康軍閥劉文輝發給蔣介石的電報,稱其部下“瀘定橋李團與沿河之匪奮戰”,此戰發生時間為1935年5月29日,恰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當天。此處“奮戰”一詞,無疑表明張戎所謂“當時國民黨無數通訊沒有一份講瀘定橋打了仗”的説法,是率爾操觚、極不嚴謹的妄斷。另外,李愛德等所謂“紅軍逼老百姓帶路”的説法同樣不足為憑,後來有人向李國秀老人查證此事,她斷然否認曾講過這樣的話。
至於張戎引用鄧小平對布熱津斯基所述內容,也存在很大問題。經查《鄧小平年譜》,鄧小平1982年並未接見過布熱津斯基,會面發生在1981年,張戎首先把時間就弄錯了。1981年,布熱津斯基及家人赴大渡河和瀘定橋考察,然後回到北京同鄧小平談起此行的觀感。據他後來在美國演講時所言,鄧小平告訴他:這是我們的宣傳,我們需要用它來表達我們軍隊的戰鬥精神。事實上,這是一次非常簡單的軍事行動。另一邊的軍閥武裝擁有的大多是老步槍,不堪一擊。而張戎引用的則是:“這只是為了宣傳,我們需要表現我們軍隊的戰鬥精神。其實沒有打什麼仗。”兩相對照,第一句話的意思差不多,而且紅軍的這種英勇精神當然值得宣傳,如果不是紅軍勇猛進攻,敵人是不會自己撤退的。但後一句則存在明顯問題,鄧小平説這是一次軍事行動,根本沒講“其實沒有打什麼仗”。顯而易見,張戎故意曲解了鄧小平的話,編造了一個謠言。鄧小平之所以説得比較輕鬆,應該與他參與過數不勝數的大仗惡仗的指揮經歷,以及他舉重若輕的行事風格和語言習慣有關。鄧小平曾説過:“渡江作戰後,除了三野在上海打了一仗以外,其他的算得了什麼大仗?”就此而論,瀘定橋之戰被歸屬為“一次非常簡單的軍事行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新華社 資料圖
綜合各方史料來看,“飛奪瀘定橋”的史實是清晰的。在國民黨中央軍、川軍前後圍堵,妄圖消滅紅軍於大渡河畔的危局下,紅軍指戰員以大無畏的戰鬥精神晝夜強行軍抵達瀘定橋,使敵軍原定的作戰計劃徹底落空。瀘定橋東岸守軍完全想不到橋板剛剛拆除一部分,紅軍就已到達西岸,只得停止行動,逃離橋面。美國記者斯諾採訪諸多紅軍將士後寫道:“當紅軍到達時,他們發現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們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間只有空鐵索。”紅四團緊急收集木板用以鋪橋,於29日下午4時開始進攻。楊成武命令部隊集中所有武器向對岸開火,成功壓制敵人火力。另據聶榮臻回憶,突擊隊“一邊在鐵索橋上鋪門板,一邊匍匐射擊前進”。與此同時,從安順場渡河的另一支部隊也包抄過來,迅速逼近瀘定橋,敵人腹背受敵,最終潰敗。
多年來,隨着長征研究的不斷深入,通過多方史料互證,補充了長征過程中諸多重要歷史事件的細節,也訂正了既有研究中的個別訛誤。例如在復原“飛奪瀘定橋”的歷史細節中,原有的對奪橋戰鬥中紅軍戰士“攀着橋欄,踏着鐵索向對岸衝去”的描述便被相關史料糾正。這是歷史研究過程中的正常之舉,並不能否定瀘定橋一戰的基本史實。
瀘定橋紀念館內的雕塑。 新華社 圖
“飛奪瀘定橋”,不僅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更重要的是,它對長征的勝利有着巨大的戰略意義。布熱津斯基在美國《生活》雜誌發表的《沿着長征路線朝聖記》一文中就説:“瀘定橋戰役是長征途中最重要的一仗……要是渡河失敗,要是紅軍在炮火下動搖了,或是國民黨炸壞了大橋,那中國後來的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經此一戰,蔣介石欲藉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徹底破滅,紅軍擊破國民黨軍隊的南追北堵,成功打開前進通路,為紅一、四方面軍的成功會師打下堅實基礎。1985年5月,瀘定隆重舉行紅軍飛奪瀘定橋50週年紀念大會和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奠基儀式,鄧小平欣然題寫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的碑名。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