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7大地區,各地最好的大學是哪些?公眾認可嗎?
文|冷絲
欄目|大學排名
按照地理和行政劃分習慣,我國分為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華北地區、華中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和東北地區。
眾所周知,因為地區各方面資源的不同,公眾最為關心的是地區的教育資源,尤其關心高等教育資源的分佈。
根據社會第三方機構的統計和排名,比如大家熟悉的華北地區,能夠上榜的高校具體情況如下:
可以看出,上榜高校數量最多的是北京市,共有21所高校上榜。而山西和天津僅有2所高校上榜,分別是太原理工大學、山西大學、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
再如華東地區,高校上榜最多的是江蘇省,共有13所高校,數量多於上海市,而上海有9所高校上榜。該地區情況如下:
由此看來,就全國情況來看,北京市和江蘇省擁有優秀高等教育資源是最多的省市。
由7大地區系列高校榜單來看,不同省市自治區的上榜高校,本身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冷絲猜想,公眾大多能夠接受。但是,必須提出的問題是:排名的順序,公眾認可嗎?答案是明瞭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公眾司空見慣的高校排名,情況大同小異:通過各自獨特的評價標準和指標權重來確立好大學的評判標準,包括最基本的人才培養、科研水平到國際化程度、社會影響力等。但如果把這些指標再做進一步分析,我們就能發現國內和國外在評價大學時不同的標準指向。
國內在制定評判規則時更注重與人才培養有關的指標——平均權重為53%,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推出的“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教育質量百優榜制定的22項評價指標中,與人才培養相關的指標就有20項。
而在國外,評價大學優劣時則更注重考察高校的科研水平——平均權重為40%。在THE、QS和USNews三家排名共32項指標中,與科研相關的指標共有12項,USNews的13個評價指標中就有9個指標與科研相關。
大學排名機構在逐利動機的驅動之下,主觀地篩選、收集和加工大學的相關數據,並將統計結果以分數和名次的形式呈現出來。排名次序能夠簡便地告訴公眾哪些是好大學,但是很難告訴公眾這種“好”是在何種意義上的“好”。
實話實説吧,排名機構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動力去為公眾普及排名的“專業知識”,它們害怕公眾真正理解排名的性質與缺陷,甚至會有意迴避排名的不足,鼓吹自己排名的科學性、權威性。
毫無疑問,這種失真的、扭曲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誤導性或者欺騙性,會影響學生和家長在擇校時的判斷和選擇。
所以,很多學者認為,大學排名提供的是一種充滿偏見和誤導的商業信息。
不得不説,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大學學科評估工作都是由政府主導和組織的,這也是大家較為認可的觀點和排名情況。
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政府之外的一些學術機構、民間機構也紛紛參與其中,各類排行榜紛紛湧現。對於民間排行榜主辦者而言,排行榜是一種商業行為,與政府和大學所關心的學科建設無關,更多的是“數據導向”而非“目標導向”,更不是“價值導向”。
説白了,各類排行榜主要以數據的可獲取性、易獲取性為原則進行指標體系與方法的設計,至於排行榜排行的目標是什麼、用户需求是什麼、價值導向是什麼似乎就沒那麼重要了。
儘管各色榜單在嘗試探索好大學的評判標準,我們必須説大學的真正魅力是無法用一個位次來説明的,盲目追求排名高低反而讓高校失了初心。大學建設不應囿於一張榜單,而應有更大的格局。
當然,7大地區最好高校,公眾是否認可,這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根據這樣的榜單找到每個人心目中的最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