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説一個家庭中最受寵愛、地位最高的誰,家有孩子的毋庸置疑,地位最高的就是孩子了。幾個大人都圍着孩子轉,要什麼給什麼,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
但要説最沒有發言權的是誰,那也是孩子,都説“童言無忌”,很多時候,家長根本不把孩子的話放心上,認為孩子小孩子家家的懂個什麼啊,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很多時候家長還直接認為孩子是在撒謊。
最近,就有一位爺爺,因為不信孩子的話,卻把孩子給“坑了”。
把孫女送錯幼兒園卻堅決不承認的爺爺
當天早上,爺爺帶着孫女去上幼兒園,在路上走着走着,孫女發現爺爺似乎走錯路了,於是不斷提醒爺爺:咱們走錯了,平時爸爸媽媽不是往這邊的。
爺爺卻堅決不承認,我怎麼可能走錯路呢,你看,幼兒園不就在面前嗎?
孩子再次提醒:那不是我的幼兒園,我的幼兒園在另外一邊。
沒想到爺爺在幼兒園門口放下孩子扭頭就走:都是過來人,你還想騙我?你就是不想上學,才找那麼多的藉口。
幼兒園老師看着被放下的孩子也是一臉懵,説這不是我們幼兒園的孩子啊?於是只能報警,讓警察叔叔幫忙聯繫女孩的家人。
警察拉着小女孩的手問:是爺爺把你送到這裏來的嗎?下次你跟爺爺講清楚,你不是這個幼兒園的,你是其他幼兒園的。
小孩也是很無奈:我提醒了,沒用啊。
最後由警察叔叔把孩子送到了原本的幼兒園,才把爺爺這個“錯誤”給掰回來。
而這些大人“自以為是”的事情真的比比皆是。
有一個朋友説,當年上學時,學校改了上課時間,原本是2點改到了一點半,他想去學校的時候爸爸堅決把他攔住了,説就是兩點,肯定是你想早點出去玩,結果朋友經歷了人生的第一次遲到。
如果遲到這個事無傷大雅的話,有些則可能是要命的。
有一位網友説,小時候自己闌尾炎犯了,當媽的死活不信,覺得孩子不想去上課假裝肚子痛,非給送過去,結果是補習班老師把他送進醫院,撿回了一條命。
為什麼大人會覺得孩子愛撒謊
孩子的想象力豐富
3-6歲的孩子,有着豐富的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中,容易把幻想和現實混淆。
強烈的願望、缺乏經驗以及記憶的不準確,會導致孩子把自己的想象當成現實,在家長看來,就覺得孩子愛説謊,嘴裏沒有一句真話。
孩子容易為了獲取突然注意力而説大話
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進入表現欲敏感期,特別是進入集體生活後,孩子之間為了獲取周圍孩子或者大人的注意,會説一些不符合實際的大話。
比如一羣孩子在一起,説自己的爸爸有多厲害,有的説爸爸跑步飛快,可以一步踩上火星。有的説爸爸力氣有多大,可以隨手舉起一輛車。大人就常把孩子的這些不實言論理解為“撒謊”。
孩子為了自我保護或者逃避責任
孩子對大人的情緒和情感反應很敏鋭,當自己做錯事的時候,為了逃避懲罰和責備,孩子會編造謊言,以期望家長可以放過他們,即使是兩三歲的孩子,也會有下意識的這個行為。
而在孩子5歲之前,説謊都不算是壞事,此時的孩子説謊時沒有惡意的,他並不知道説謊是一件壞事。
如果家長在孩子犯錯時經常斥責甚至打罵孩子,孩子會更容易養成説謊的習慣。
如何避免孩子養成“撒謊”的習慣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小騙子”的標籤
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在《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一書中提到,家長不要隨意誘導孩子掉進説謊的全套在,最好要教孩子面對現實,而不是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比如孩子打碎了杯子正好被媽媽看見,但是孩子又矢口否認,家長通常會説:你這個小騙子,我明明親眼看到你打碎了杯子,你還在對我撒謊,現在你必須接受懲罰。
孩子知道謊言被拆穿,也受到了懲罰,不一定記住教訓,反而會告訴自己,下次撒謊再撒得高明一點。
而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先接納孩子的感受,並告訴孩子我們的感受,讓他有勇氣坦然説出事實。比如:我知道你希望這事沒有發生,但是我希望你下次拿杯子的時候可以用雙手捧着,現在我們來看看怎麼收拾。
比起懲罰和貼標籤,父母的接納會讓孩子更誠實。
適當滿足孩子的願望
有的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什麼要求都滿足,而有的家長卻一味地拒絕孩子的與要求,孩子不斷被拒絕,會轉而採用其他的方式,比如撒謊的方法來滿意自己的願望。
所以對孩子的願望,如果是小願望,家長可以給予滿足,一時無法滿足的,家長也要向孩子説明理由,而不是次次拒絕。
給孩子充分信任,不給過高的期望
信任是相互的,家長越不信任孩子,孩子也越不信任家長,遇到事情,會先用撒謊的方式來逃避。父母也不要給孩子過高的期望,以免孩子為了迎合父母而説謊。
同時,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答應孩子的事要説話算數,給孩子一個誠實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