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起點是“平王東遷”,周平王為何遷都洛邑?是躲避秦國人?

輕輕的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的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跟着小編一起去探索藏在歷史裏的秘密吧!

《詩經*小雅》裏有一首詩名為《正月》,是一首緬懷故國、憂國憂民的詩。其中公然就説,“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宗周”是指西周的都城豐鎬,這裏用來指代西周王朝。“褒姒”是周幽王的寵妃。

春秋的起點是“平王東遷”,周平王為何遷都洛邑?是躲避秦國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褒姒

《史記*周本紀》算是對“褒姒”這個人物記載相對完整而資料相對豐富的史籍。“褒姒”是後宮童妾無夫而生所得的妖子,後來被丟棄了。這個被丟棄的妖子又流落到了褒國,就被稱為“褒姒”。褒國人得罪了周幽王,就把褒姒獻給幽王,希望能贖罪。

這個時候周幽王有王后,是申侯之女,並且生的兒子已經立了太子。但是周幽王得到褒姒後非常喜愛她,就想廢了申後和太子宜臼。想重新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為此,周幽王就得罪了申後的父親、太子宜臼的姥爺申侯。而這個時候王朝本身也有危機。周幽王重用奸佞的虢石父為卿士,引起了國人的怨恨。

西周王朝滅亡的引爆點就是褒姒不愛笑,周幽王為了讓她笑,於是烽火戲諸侯,從此失信於諸侯。於是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攻打西周,幾度被戲弄的諸侯沒有人來勤王。周幽王被殺死在驪山下,西周滅亡了。

春秋的起點是“平王東遷”,周平王為何遷都洛邑?是躲避秦國人?
烽火戲諸侯

西周確實有褒國,是姒姓的大禹之後。從“褒姒”這個稱呼來看,是典型的周代貴族婦女稱呼方式,母國是褒國,是姒姓的宗室女,甚至有可能是褒國國君的女兒。所謂棄兒妖子,應該只是傳説。褒姒的兒子叫“伯服”,或者有史籍裏也記載作“伯盤”,“伯”是長子、老大的意思。很有可能周幽王是在即位後不久得到了褒姒,生了一個兒子,所以想立她為王后。而申後雖然之前是王后,但生的兒子宜臼要比伯服年幼。

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二王並立

申後的父親“申侯”很值得注意。按《周本紀》的記載,申侯先是利用國人矛盾攻打周幽王,然後就立刻立了自己的外孫為新的周王。也就是説,按這個意思來看,滅周幽王的是申侯,立新王的也是申侯。雖然申侯的本意應該不是讓西周滅亡,但有些未可預料的因素出現,就導致了西周就此滅亡。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戰國時楚人所著《系年》裏講:周幽王與褒姒的兒子、太子伯盤驅逐了同樣是幽王兒子的先前的太子、申後的兒子宜臼。宜臼只得逃回姥姥家,也就是申國。周幽王出兵攻打申國,申侯不肯交出宜臼。還有的學者分析説,很可能這時候申侯已經扶立宜臼為王,所以周幽王和伯盤才會出兵伐申。申國聯合了犬戎打得周王室大敗,周幽王和伯盤都死了。

接下來,就出現了兩週一段“二王並立”的局面。一個王就是申侯立的這個宜臼,還有一個被稱為“周攜王”的就身份成謎。

春秋的起點是“平王東遷”,周平王為何遷都洛邑?是躲避秦國人?
“周攜王”,有的説是周幽王的弟弟王子餘臣,有的則説其實就是周幽王立的太子伯服,伯服沒有死,在幽王死後被朝臣擁立為王。是誰擁立了周攜王呢?“清華簡”説:“邦君諸正立餘臣於虢”。幽王朝中執政的大臣,其中以虢公鼓為首,擁立了一位周王。“攜”是個地名,在虢國境內,就是在這兒擁立了這位周王。

當二王並立的局面持續了二十多年之後,是晉國的國君晉文侯出手了。周平王東遷得到了鄭國、秦國的輔助。這時邦君諸侯始不朝於周,晉文侯迎平王而立於京師,“京師”指的是“宗周”,三年之後東徙於“成周”。之後又過了九年,晉文侯終於找機會殺了“周攜王”,讓周平王的地位穩固了。這就是《國語*鄭語》裏説的“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

宗周與成周

周太王古公亶父時期遷至岐山周原,即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扶風縣一帶。《詩經*大雅*綿》記載了古公亶父率領周族在周原營建城邑的情況。其中寫到命司空、司徒掌管營建工程,“俾立室家”、“作廟翼翼”。證明這個新建的城邑有宮室、有宗廟,完全就是一副王都的氣派。考古發現也證明在岐山周原遺址即岐山縣鳳雛村和扶風縣召陳村有大型宮室遺址,氣象很宏大,應當就是先周時的宮殿宗廟。這正是周族最早的京邑都城。

文王作豐,即陝西西安西南;武王治鎬,即陝西西安西南的灃水東岸。《詩經》裏説文王““既伐於崇,作邑於豐。”可見“豐”是在征伐崇侯虎之後,在豐地建立的都邑。至於“鎬”,在《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裏説“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不思服。”當週以鎬為京時已經達到了四方鹹服的程度。

總結以上看來,岐山都原的王都應當是周人的“京”,是周人的根據地,精神中心。豐鎬是在東進過程中營建的指揮中心,也是王都。建立周之前,周人應當是兩都制即岐山舊京和豐鎬王都。

武王建立了周之後要營建新邑,這一點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何尊”的銘文可以證明。“宅茲中國”即在天下之中建都,讓天下諸侯入貢時所走的道路均等。在洛陽盆地營建新都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震懾東夷。東夷是殷商舊勢力的根據地,所以要再向東推進。

成王時期營建好了新邑,原來的豐鎬就被稱為“宗周”,新建的洛邑稱為“成周”。也就是説,這個時期周王室真正的根據地還是在宗周,建立東都洛邑是為了控制東方。到西周晚期,其實周王也常到成周駐蹕,成周也有物資存儲,有武裝力量比如成周八師。

西周時期應當是有三個都城:岐山舊京、豐鎬的宗周、洛邑的成周。每個都城的作用都不同,誰也不能取代誰。

秦人西來

周幽王即位後西周遭遇大地震,三川竭而岐山崩,周太史伯説這是“亡國之徵也,周將亡矣。”《詩經*小雅》的《十月之交》也描寫了當年的地震情況,“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西周的亡國和褒姒有關係不假,但褒姒不是唯一原因。不過褒姒肯定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引線。因為周幽王改立褒姒為後,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原來的太子宜臼逃到了姥爺家申國。也可能這個時候申侯就有了廢幽王立自己外孫的打算,周幽王也知道他這個想法,所以想率兵伐申。申侯先下手,帶領犬戎攻破宗周鎬京,周幽王出逃。因為申國在宗周之西,為避申侯而向東逃,最後在驪山被申侯和犬戎追上所殺。

在這場內訌中,周幽王與伯服為一方,申侯與宜臼為一方。犬戎是申侯的增援,周幽王的增援是誰?秦襄公就是周幽王的增援。《史記》記載秦襄公“將兵救周”。如果秦人是忠於周幽王的,就不可能再同時忠於周幽王想殺掉的太子宜臼。那麼秦人因為護送平王東遷而得到周平王賞賜的岐山周原一帶就是不可能的。

春秋的起點是“平王東遷”,周平王為何遷都洛邑?是躲避秦國人?
平王東遷

申侯和犬戎雖然攻破宗周,但是《周本紀》裏説他們“盡取周賂而去。”也就是説申侯也好、犬戎也好,都沒有佔據宗周。如果是申侯佔據了宗周,周平王就沒有理由不在宗周稱王。當時的秦國國君秦襄公的祖祖輩輩都是效忠周王室的,秦襄公忠於周幽王幾乎是肯定的,他必然不會跟着申侯一起作亂。

周幽王死後,申侯和犬戎也離開了,周攜王也並不是在宗周稱王,這個時候宗周畿內就成了秦人的勢力範圍。《國語》也説“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犬戎這種遊牧民族,不定居,不可能佔據宗周。正是因為秦人忠於周王室,和周平王是死對頭的秦人佔據了宗周,所以周平王才不得不避開秦人,遷到成周去了。

犬戎攻破鎬京而周室東遷。岐山周原一帶被賜給了秦國,豐鎬又成了驪戎、大荔戎、允姓戎等戎人出沒的地方,不可能再作為都城,也就不再具備從前作為都城的功能。為了躲避戎人,周王室不得不遷都於從前安置殷頑民的成周洛邑。而洛邑也就從三都之一,變成了東周時期唯一的王都,成了周王室的常駐之地。

春秋的起點是“平王東遷”,周平王為何遷都洛邑?是躲避秦國人?
圖為“周王城遺址”。王城是宮殿宗廟所在地,周王居於王城。殷頑民聚居的是洛陽。成周是總名,包括王城和洛陽。

在歷史的肩膀上承載着太多過往的苦澀與豪情,下期再和小編一起回憶那令人感慨唏噓的歷史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12 字。

轉載請註明: 春秋的起點是“平王東遷”,周平王為何遷都洛邑?是躲避秦國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