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共和居然是個人名?出身小國卻坐上天子之位,他究竟有什麼能耐?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經典

他,被司馬遷描寫成弒兄奪位的賊人;他,是活了96歲,耄耋之年還上陣殺敵的硬核男人;他,深明大義,暫居王位,代理周王位共和行政後功成身退;他,救國家於畏難,帶兵於犬戎作戰,輔佐周平王東遷洛邑建國。

太史公筆下的衞武公

衞武公是他的諡號,他姓姬 ,衞氏 ,名和,是衞釐侯之子,衞共伯之弟,衞國第11任國君。衞和自幼就十分聰敏,深得衞釐侯的喜愛,但按照當時的嫡長子繼承製,身為老二的衞和不能繼任國君,只能由大哥共伯繼任。所以衞釐侯就想用金錢來補償他,希望能夠拿這些錢來滿足他的一些慾望,好好協助共伯治理國家。

在衞釐侯死後,大哥衞餘即位,但是衞餘隻在位了一年就死掉了。但是關於共伯衞餘的死因,歷史上有很多種説法。


在司馬遷的描述中,衞和並沒有用父親衞釐侯的錢去縱情享樂,反而很有主見地用這些錢財去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實力。在衞釐侯死了一年之後,共伯前去父親衞釐侯的墳墓前祭祀。衞和趁着哥哥祭祀的時候人少,提前在墳墓周圍安排了武士,趁機就對共伯發動了襲擊。

共伯餘死在了釐侯的墳墓裏,於是衞國人就把共伯餘葬在了衞釐侯的墳墓旁邊,諡號共伯。衞和本身就能力出眾,在共伯死後他就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再加上衞和實力強大,所以衞國人就擁立衞和當衞國國君,是為衞武公。


這是太史公司馬遷的記載,但是西漢的司馬遷畢竟距離事發時間太過遙遠,很多史實可能記錄有誤。再加上我們近代以來的各種考古發現,越來越證明

才高震兄,遠派朝堂

衞和在年輕的時候就顯示出來了不凡的才能,但他畢竟不是嫡長子,將來不能繼承王位。所以衞釐侯就對這個愛子的前程很是擔憂,衞餘的才能不及他,把衞和留在身邊,才高震主,


於是衞釐侯就動用自己在周朝的人脈資源,企圖讓衞和在周王身邊謀取個一官半職,

於是衞和就前往周王身邊當了一個軍隊的將軍之類的官職(歷史中沒有記載,個人推測),沒有戰爭的時候就練練兵看看書打打獵,有戰爭的時候就帶領大軍征討西戎等敵對勢力。並因為廣有戰功,

厲王止謗,國人暴動

這時候,已經是西周末年了,井田制的崩潰以及禮崩樂壞,使得周王室的兩大經濟來源都極大地削減,國庫十分空虛。在周厲王接過父親周夷王的王位之後,就是一個爛攤子,

怎麼辦呢?周厲王為了增加税收,任用榮夷公,採納了他提議的


壟斷山林川澤對於普通鄉下的農民們倒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城市裏的工商業從業者麻煩就大了。這些城裏人(國人),本來就是舊貴族之後,多多少少有點王室血液,只是先人生的太多,舊貴族沒落,都淪為了工商業從業者,


周厲王一聽就不樂意了,覺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從衞國調來了巫師(衞國是殷商遺民聚居地,保留的巫師比較多),時刻監視着國人的言行,巫師告誰説大王壞話就殺掉誰。

最後,在周厲王三十七年,不知道誰先起了個頭,國都裏的國人紛紛起來暴動,攻入都城,企圖推翻周厲王,周厲王聞風而逃,逃到了彘地(山西臨汾霍州市東北)躲避叛亂,至死也沒敢回來。


衞和代位,共和行政

當時衞和正帶領軍隊在距離國都不遠的地方駐紮(

衞和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很高,

在衞和執政期間,政治清明,體恤百姓,廢除了周厲王時期的苛政。雖然已經挽回不了周王室衰微的局面,但也施行了一些政策也讓周朝的王畿之地經濟有所緩和。再加上本代周公和召公的聯合治理,國人們也都漸漸走出了之前周厲王的陰影之外。

功成身退,繼承衞國

共和十四年,周厲王在逃往之地彘地去世,周公和召公迎回之前倖免一死的姬靜,繼承王位,是為周宣王。


回去之後,衞國人對他崇拜不已,紛紛誇讚他是君子:

後來父親死後,哥哥衞餘即位。但那個年代醫療條件不好,隨隨便便一個小病、小傷都有可能喪命


在當衞國國君之前之前,衞和還是個伯爵,是共國的共伯。而在繼承了父親的侯爵之後,共伯的名字就轉給了大哥,自己成了名副其實的衞侯。但他不是衞武公嗎?公侯伯子男,還差一級呢?

援建東周,加封公爵

後來周宣王死後,周幽王即位,就是那個為了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由於這個撒謊天子玩了狼來了的套路,所以在犬戎再次入侵的時候,各路諸侯都不來勤王了,所以犬戎就攻破了鎬京,西周滅亡。

而我們的衞和這個時候仍然健在,80歲高齡又帶着自己的軍隊跑過來護駕,護送了新的天子周平王來到洛邑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