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集散化小倉庫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漢文帝大抵是中國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至少是最以節儉而聞名的皇帝。
《史記》記載,漢文帝的節儉在三方面有典型表現:在修建宮室方面,他連價值百金的露台都捨不得新修;在日常生活之中,他不許後宮出現拖地的衣裙和有紋繡的帷帳;在陵墓方面,他不許墓中出現金銀銅錫,只能使用陶器……且在最後的遺詔中,漢文帝再次強調:"厚葬以破業, 重服以傷生, 吾甚不取"。
所以這位堪稱"摳搜"的帝王,在死後數千年裏一面被朝野稱頌,一面被盜墓賊"嫌棄"。《漢書·王莽傳》記載,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樊崇帶領數十萬赤眉軍入關,燒燬了長安城,盜掘了所能找到的幾乎所有的宗廟陵墓。可在長安一片混亂的時候,漢文帝的霸陵和漢宣帝的杜陵卻安然無事。
如果漢文帝墓中盡是陶器,那於西漢末年的起義軍而言,這墓着實不值得花大力氣去盜掘。再加上漢文帝當初推行節儉,確實給百姓們減輕了負擔。所以盜墓賊們不去打攪他,好像也説得過去。可後來不斷有證據證明,力倡節儉的漢文帝並非"薄葬"。
早在商周時期,中原就形成了厚葬的習俗。春秋戰國時,厚葬之風盛行。而秦始皇的驪山之墓更是一個頂峯。所以即便漢初國力尚弱,皇室還是有了新帝即位次年便開始修建墓葬,且最終陪葬品越多越好的習慣。有關漢代朝野墓葬之奢的記載,僅在漢代成書的史籍中也有不少記載。故而足以認為,厚葬是漢代一種既定的社會文化,絕非漢文帝憑藉一己之力就可改變的。
那麼漢景帝和朝臣們有可能違背漢文帝的遺願,將他厚葬嗎?西晉末年的一起盜墓案可以給我們答案。《晉書·索綝傳》記載,陝西一帶的數千盜墓賊接連盜掘霸陵、杜陵和薄太后陵,獲得了大量珍寶。此事影響之大,甚至驚動了西晉朝廷。
晉愍帝於是詢問手下重臣索綝,漢文帝不是薄葬的嗎,陵墓中怎麼會有如此多的珍寶?索綝回答:"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 天下貢賦三分之, 一供宗廟, 一供賓客, 一充山陵。"
且索綝還推斷,當年傳聞赤眉軍並未盜掘霸陵,恐怕只是謠傳。樊崇盜走的那部分,可能還沒到霸陵陪葬品的一半。所以直到今天,像尹桓、解武這樣的盜墓賊再探霸陵,便還是能獲得鉅額財富。
索綝還認為,漢文帝確實是漢天子之中極其難得的節儉帝王,漢宣帝雖稍遜但也不賴。所以他們的陵墓相比其他漢代天子,應當算是陪葬比較少的。而像是漢武帝那樣在位時間又久,成就又高的,其墓葬怕是厚葬之中的厚葬。
當然,索綝這樣的觀點歷來不差反對者。堅信漢文帝薄葬的人認為,漢文帝的遺詔只命三萬一千工人去護送棺槨、穿穴和復土。這麼點人,與秦始皇動輒十萬計的用工量來説,簡直不夠"塞牙縫"。所以這麼點工人,能建出的陵墓也勢必簡單。
可值得注意的是,這三萬餘人只是最後將漢文帝往霸陵裏葬而用得上的人手。霸陵是以山為陵,所以它的建造確實比其他帝王堆土為山的陵墓要節省人力一些。可這座陵墓最終做掃尾工作都要三萬餘人,足見這規模和薄葬着實沾不了多少邊。
且客觀來説,漢文帝雖然下令給自己使用石質棺槨,但這也開了後代以石為棺的風俗。且作為第一位鑿山為陵的帝王,他雖省了堆土為墳的工作量,卻也引得後代爭相效仿。
此外,在漢文帝逝世時,繼位的漢景帝已經過了而立之年。這個年紀,漢景帝已然形成了他自己的三觀和政治態度。事實上,在薄葬還是厚葬的問題上,漢景帝雖不算是站在漢文帝對立面,但兩人還是存在較大分歧。
按照漢景帝的觀念,漢文帝作為帝王,作為自己的父親,自己無論如何都是該按照禮俗將其厚葬的。可漢文帝向來又是個節儉之人,所以有可能,漢景帝實際上將文帝厚葬,但對外宣稱是遵從遺詔薄葬。如此的話,不僅漢文帝可以繼續保留力倡節儉的好名聲,成為有力的政治宣傳工具,且漢景帝也可既寬慰了自己的內心,又落得個遵從父親遺志的孝子之名。
大抵當時也有人猜中了漢景帝的心思,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去掘過漢文帝的墓。因而早在漢武帝時期,民間就有本該好好埋藏在霸陵的瘞錢出現。因而説漢文帝的墓連盜墓賊都懶得"光顧",就着實是誇大地離了譜。
不過説到底,漢文帝到底是薄葬了還是厚葬了,這都是漢景帝這些後人的事。文帝在世時一生節儉,並努力倡導舉國上下棄奢靡,這備受推崇的一點才是無需辯駁,也真正該歸到漢文帝頭上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