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建國210年、傳位九帝而亡,為何強遼還活不過弱宋?

璀璨奪目的中華歷史上,除了貫穿始終而不衰的漢文化之外,也一直活躍着許多少數民族,在某些時期,這些少數民族還可能脱穎而出,成為佔據優勢地位的政權。

漢唐以後,有一段胡漢交融的時期,中原戰亂,則周邊的遊牧民族往往崛起。

契丹就是在唐末亂世時,由一個散亂的部族成為聯盟,進而成為統一政權,有了國號、皇帝、管理機構等。

同一時期,與遼相對的漢人政權是北宋,兩國都是傳位九帝、經歷200餘年(北宋167年),但不同的是,宋國君民跑路到南方,建立南宋政權,繼續苟延殘喘,又傳了九帝、活了一百多年。

也就是説,兩宋加起來,享國時間、傳位的皇帝,數量是遠遠超過遼國的。

但在人們心目當中,普遍覺得遼強而宋弱,尤其在楊家將、包青天等系列電視劇的薰陶下,觀眾們都覺得反派boss遼幾乎是不可戰勝的,主角團們拼盡全力,也不過逼退遼軍,而不是殺滅遼國。

而真實的歷史上,宋遼幾次交戰,也確實是遼國佔上風,宋有着先進的武器、''科學''的軍事機制,但就是打不過遼人,寧願用''澶淵之盟''穩住遼人,用歲貢來收買和平,遼國只憑借軍事恐嚇,就能坐等收錢。

契丹建國210年、傳位九帝而亡,為何強遼還活不過弱宋?

在當時的西方人眼中,竟然認為契丹才是中國的代表(耶律大石徵西),俄羅斯等國也是稱呼中國為契丹,而真正的漢文明中心宋,反而被忽視。

至少,我們到今天為止,也沒有聽説過''宋''成為中國的代稱,而china(瓷器)反而成為最普遍的中國代名詞,但那不過是宋人販賣最好的貨物而已。

可見,宋人以文明和貿易開路,而契丹人卻是以軍事力量橫掃中亞,既然這是個軍事強國,那為何卻反而比''弱宋''滅在前面?

有人説那是因為天祚帝太作死,各種不得人心,自然就滅國了。

也有人説因為遼國對女真族盤剝太緊,海東青都快被他們勒索得滅種了,這才導致了魚死網破、拼死一搏。

然而,這些都只是表象,或者説是直接原因,如果遼國夠強,那一切都不是問題,女真不過一個新興部落,難道就能強過契丹這一羣部落聯盟?

這相當於一打十的效果,如無意外,一是會被十暴打的。

但如果十各自為政,不僅不能同心協力打一,還可能互扯後腿,在一被打的時候搞點小破壞,那這個一打十,就相當有水分,逆風翻盤也未必不能。

歷史上的遼國,就是這樣一個硬生生將自己的十之優勢給作沒的國度。

契丹建國210年、傳位九帝而亡,為何強遼還活不過弱宋?

遼國前身是契丹的八大部,耶律阿保機被推薦為共主,進而稱帝。

在於這種背景,遼國的政治、軍事制度,一開始並不成熟,卻各種模仿漢制,抄襲借鑑隔壁鄰居宋(以及宋的前身),這一借鑑過程叫作漢化,或者漢制改革。

直到崩盤被滅時,遼國的漢化過程還沒完成,反倒是各種刺殺和叛亂充斥着遼國曆史,貫穿始終。

正如電視劇《燕雲台》的觀眾們所評論的,這劇最大的不同在於,謀反也不必誅連九族,''禍不及子孫'',這在古裝宮廷劇中太少見了!

為何如此?

真實的遼國曆史,真的有這麼多謀反的皇族?而這些謀反皇族的子孫,真的不會被清算?

別説,歷史記載與劇中走向還真大體對得上,比如李胡謀反死在獄中,但他的兒子喜隱卻能逃過追究,還能娶上遼景宗皇后的親姐姐,自己也身居要職,仍然處於權力中心。

喜隱能夠脱罪,是因為他手底下還有傳自述律太后的兵馬,有可以與帝王叫板的實力。

而這也是為何述律太后能夠與遼太祖分庭抗禮,被授予''地皇后''頭銜,並能在太祖阿保機遇險時,帶兵救援。

《遼史》記載:''太祖嘗渡磧擊党項,黃頭、臭泊二室韋乘虛襲之;後知,勒兵以待,奮擊,大破之,名震諸夷。''

述律後在遼國的話語權,正是來自她手中的兵權。

遼太宗時期,遼國最重要的軍隊主力是禁軍(這點與北宋類似,北宋主力軍也是禁軍),被稱為御帳親軍。

而御帳親軍則分為兩個部分:大帳皮室軍、屬珊軍。

其中,皮室軍是在太祖的直屬軍隊基礎上形成的,人數約30萬,擁有遼國最精壯的軍士。

屬珊軍則是述律後的直屬軍隊,人數約20萬,挑選藩漢精兵組成,同樣是遼國主力軍。

有這支軍隊作後盾,述律太后自然底氣十足,一度想要強推自己的小兒子李胡,但因為契丹貴族聯合反對,最終沒能實現目的。

當時的貴族們擁戴人皇之子耶律阮繼位,也就是後來的世宗,不過世宗只當了幾年皇帝就被刺殺了,皇位又回到了太宗之子景宗名下,而李胡又一次與皇位失之交臂。

述律太后一死,屬珊軍就逐漸被分割、吞併,這也是為何李胡、喜隱先後謀反,又逐漸失勢被殺的原因。

當他們還能掌控軍隊時,謀反也不會沒命,而當他們的軍隊實力被消耗,或者掌控力下降,新君不殺了他們,還留着過年嗎?

契丹建國210年、傳位九帝而亡,為何強遼還活不過弱宋?

從李胡的數次失敗,也可以看出,述律太后對遼國局勢的掌控在減弱,而能與她抗衡的其他軍事力量,並不在少數。

比如《燕雲台》中數次提到的斡魯朵,也是對遼國局勢能起到重要影響的軍隊。

斡魯朵軍,也就是遼國皇室的宮衞騎軍,負責宮廷安保工作,是保護皇帝本身的重要武裝力量,也是為制約其他部族軍隊。

《遼史》記載:''太祖以迭剌部受禪,分本部為五院、六院,統以皇族,而親衞缺然。乃立斡魯朵法,裂州縣,割户丁,以強幹弱支。''

各斡魯朵的人户被稱為宮户,宮户則是從各州縣割裂出來的,目的就是增強皇帝的實力,削弱其他貴族。

而斡魯朵騎兵是從各宮衞選拔的兵馬,但歸皇帝統一調配,''入則居守,出則扈從''。

比較有意思的是,宮衞騎軍並非一個統一的軍事組織,而是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宮衞騎軍,以及對應的宮户。到遼中期時,遼國共有十二宮一府,合計十萬一千騎兵。

皇帝活着時,宮户們是他的私有物;皇帝死後,宮户也不解散,歸由新皇帝接收。

不過,因為遼初皇位繼承比較混亂,並非父子繼承,所以也出現了新任皇帝無法接管上任皇帝的斡魯朵,反而是上任皇帝的血親(如兒子、兄弟等)掌控有該户人馬,形成新的軍事對峙。

比如《燕雲台》中太平王就靠着掌握的太宗傳下的斡魯朵而被耶律賢忌憚,還險些打出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契丹建國210年、傳位九帝而亡,為何強遼還活不過弱宋?

十二宮斡魯朵騎兵,除了拱衞皇帝,也被放在宋遼邊境地區,承擔着守邊的重要作用。

這樣強悍的軍事力量,與宋軍作戰時自然給力,但槍頭掉轉對着自己人時,也同樣兇狠。

正因為遼國皇族要員,大多握有重兵,這也使得他們只要有足夠野心,就一定會付諸行動,謀刺、反叛,內鬥不息。

比起宋軍尾大不掉、缺乏機動靈活性的毛病,遼軍則失於規範,缺少集權。

這樣的軍事制度,皇族們一起對抗外敵時,自然勇猛善戰,但君臣之間一旦離心離德,則分崩離析之日不遠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11 字。

轉載請註明: 契丹建國210年、傳位九帝而亡,為何強遼還活不過弱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