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家大族壟斷的唐朝,當個醫生有多難?連藥王孫思邈都很辛酸
自古以來,醫療行業都是世人最關心的行業,畢竟每一個人都只是一介凡夫俗子,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小毛病。當我們身體出現狀況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去找醫生看病。
正是因為對醫生的需求,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湧現了大量的名醫,不過在古代當醫生可比現代難多了。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直是一個有階級的社會。那個時代的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只有高高在上的士人才有資格擁有一切社會資源,而普通老百姓只有為士人服務的命。
到了唐代雖然有了科舉制度,普通老百姓也有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機會,但是國家大權仍然掌握在士人的手中。
因為只有士人可以治國,所以唐代制度把把真正掌握決策權的官位分開,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的名單顯示哪些是士人的官位,但唐代政府內部都有共識,這些士人才能做的官位,叫做“清官”。
清官要靠考選制度進入官僚體制,但是他們的家族內部通常有自己世代相傳的某些學問,因此某些家族出身的人會特別擅長某一類的學問,比如法學或詩學等等,所以他們也有可能在選官時走向某一類的官位。
不過唐代的醫學又有些不同,基本上學問掌握在一些醫學世家手裏,但是這些世家可以大致上分成士族的醫家(門閥醫)和平民的醫家(山林醫),這種世代相傳的學問會形成特有的理論、擅長的科別與不傳的方劑,比如某些家族就只看外傷或只管生產。
在這種情況下,正常人都可以想見會有什麼問題:那就是如果你不幸穿越到非醫學世家的話,你真的就不用玩了,因為你在爬上去的過程,一定會被其他的醫家們圍毆,然後丟掉自己的飯碗,最後不幸領了盒飯。
這種半路出家、路邊混飯吃的醫者,稱為草澤醫,除非利用其他的方式往上爬,否則是很難獲得認可的。
那麼草頭醫就沒有出頭之日了嗎?其實草頭醫也是可以出人頭地,並且唐朝就出了一個知名的草頭醫——孫思邈。
孫思邈小時候因為體弱多病,為了看醫生就讓家庭經濟陷入窮困,所以少年時就立志學醫。但是呢,他似乎沒有醫學的背景,他自己也沒有多寫自己少年時的狀態,所以我們並不清楚他到底是怎麼學習醫術的。
但是從他的醫書中,可以看到很明確的道家思想,或許他是因為宗教的力量而得到某些醫家的教導,這是因為道教和佛教都有各自的醫學傳承,有些寺廟甚至有設所謂的悲田養病坊,來收治一些看不起病的窮人或乞丐。
而且身為一個草澤醫,難免會遇到醫療糾紛,主要是唐代醫藥不分家,所以看病和拿藥都是醫生要負責,所以到底要拿多少診金藥費,通通都是醫生説了算,你當然也可以拿高價,但是你如果治不好,人家也完全可以告你。
不過孫思邈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四處走訪民間的醫療經驗,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並且得到了唐政府的賞識,為中國的醫療事業進一步發展而奮鬥。
不過孫思邈只是個例,大部分醫生還是挺難的?不知道大家對於古代的醫生又有怎樣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