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孩子“一個模子刻出來”

不讓孩子“一個模子刻出來”

中山路小學校學生學習畫畫王鶴攝

*來源: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作者楊思琪、王鶴

小學教育往往存在重德育、智育而輕藝術教育的問題,成為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薄弱環節。2017年以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山路小學校堅持“全面發展,彰顯個性”的理念,打造了藝術特色教育,幫助每個孩子培養自己的藝術特長。一路走來,有壓力也有動力,校長楊軍講述了背後的探索與收穫。

80%的學生有特長

舞蹈教室裏舞姿翩躚,音樂教室裏笛聲婉轉,操場上自編的健身操節奏鮮明,教學樓的樓道也變身學生畫廊……在中山路小學校,處處洋溢着藝術的歡快與靈動,是學校大力發展藝術教育的縮影。

“審美關乎生活質量和內心感受,能教給孩子高層次的修養,培養髮現美的能力。”楊軍説,基礎教育要做全面發展的教育,在學習一項藝術的過程中,學生學到的不僅是技術和技巧,也鍛鍊了身體,陶冶了情操,養成了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在她看來,沒有藝術教育的童年是有缺憾的。她回憶説,自己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小時候條件不允許,沒有機會學習音樂、舞蹈。現在教育環境大為改善,希望為孩子創造更多的平台,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愛好和特長。

經過不斷探索,學校形成了“3+1”藝術教育工作模式,也就是學生在校期間要接受三方面的藝術教育,即音樂教育、舞蹈教育和美術教育,同時大力倡導支持所有學生至少要發展1項藝術特長。

以舞蹈為例,學校自主開發了小學舞蹈健身教育內容,即一年級韻律操、二年級和三年級民族舞、四年級古典舞、五年級現代舞,並由舞蹈教師自編健身廣場舞,開闢舞蹈健身大課間。

學校建立了特長髮展社團制度,充分利用課後服務時間,為有興趣和潛力的學生提供學習和訓練的機會。比如,一年級線描卡通畫社團,二年級和三年級炫彩棒繪畫社團,四年級動漫人物畫社團,五年級兒童畫社團等。

四年級學生王奧然在學完舞蹈課程後,發現自己對舞蹈很熱愛。“剛開始學得很累,後來就習慣了,成了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她説,每天跳舞就很快樂,自己會一直堅持下去。

如今,從“幾乎一個模子刻出來”,到“琴棋書畫小達人”,學校參加聲樂特長學習的有466人,樂器特長1250人,戲曲特長24人,舞蹈特長1064人,美術特長1459人。全校4000多名學生中,80%以上都有至少一項特長,孩子們在各類比賽中頻頻獲獎。

化解師資教研短板

中山路小學校有4個校區,從2017年到現在,學區內生源激增,學校每年要擴招6到7個班級,新增200多名學生,師資出現短缺,藝術教師更是稀缺。

為了化解師資短板,中山路小學主要從三方面着手。楊軍説,一是大力爭取教師招聘指標,今年新進27名教師,包括體育教師3名。二是利用政府臨聘名額,聘請教師55名,包括5名專業舞蹈教師。三是得益於“區管校聘”,促進教師區域內調劑,已有35名教師通過這一途徑到學校任教。

不讓孩子“一個模子刻出來”

中山路小學校校長楊軍在指導學生學習王鶴攝

此外,學校還開闢多元渠道,通過引進專業足球公司,外聘6名足球教練,既解決日常授課需要,又幫助原有教師提高教學水平。

教研是教學的基石。經過不斷探索,學校總結提煉出優化音樂課堂教學的九大方法,如“情境創設法”“聆聽感受法”“編創想象法”“合作探究法”“器樂輔助法”等,還出台了學生藝術素養(音樂)測評指標體系。

“這些教學方法是循序漸進的,對學生來説,聆聽感受是第一步。”楊軍説,利用每週三晨會時間開設“高雅音樂賞析課”,帶領學生欣賞國內外高雅音樂,每次10分鐘,通過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進而理解、熱愛祖國和世界的音樂文化和民族文化。

減負與提質兼顧

在楊軍看來,要切實落實“雙減”政策,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真正做到減負與提質並重,才能實現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飛揚的和諧統一。

“學生減負意味着老師增負。”楊軍説,控制作業量只是表象,歸根結底要做到提升課堂質量,向40分鐘課堂要效率;其次優化作業設計,不在課後浪費過多時間和精力,做無用功。

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楊軍認為,教學質量不高,有時不是老師態度問題,而是能力問題,應從根本上抓研培。學校開展“一對一”結對子,組織學校、校區、學科3個層面的教研活動,開展跟蹤問效式培訓,指出每名教師的薄弱點、提升點以及改進方式,共同提升教學質量。

今年9月,學校試點推進題庫建設,由五年級三四名骨幹教師牽頭搭建這一教學資源庫。“現在教材題目很多,輔導資料也很多,要精減學生負擔,不能搞題海戰術。”楊軍説,結合教材對知識點、考點進行系統梳理,對各種題型、題目優中選優、避免重複,最終實現學年共享,促進班與班之間的均衡發展。

為引導學生和家長告別“一味分分分”的理念,學校每學期最後一個月開設核心素養大賽,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朗讀、規範字、作文等各項比賽,激勵學生朗讀一篇課文、寫一手硬筆書法、寫一篇作文等,重視培養綜合素質。

談及未來,楊軍説,隨着教學條件、師資儲備不斷完善,希望越來越多小樂器、新舞種、特色畫走進課堂,助力學生拓寬視野,發現“小藝術家”的潛質,開啓更加優雅的人生。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作者楊思琪、王鶴,編輯原碧霞。來源:《半月談》2021年第22期。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29 字。

轉載請註明: 不讓孩子“一個模子刻出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