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怕孩子進去學壞了”到“畢了業就有工作”,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的職業教育發生了明顯變化。
自2015年以來,赤峯作為內蒙古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大刀闊斧推進中高職深度銜接、以特色辦學為導向調整專業設置、統籌招生管理等三項重點改革,有效破解職業教育“低人一等”困局。
如今提起職業教育,不再是“老師犯愁,家長搖頭”,“學生太多裝不下”已成為赤峯一批職業學校的“新煩惱”。
“不怕孩子學不好,就怕進去學壞了”
曾有一段時間,職業學校被視為“差生的選擇”,並形成“學生沒前途、教師沒尊嚴、學校沒地位”的狀況。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窘境,暴露出教學質量、學校管理、發展路徑等方面的問題,成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壁壘”。
有些中考成績差的學生,家長寧可掏高價送他們去民辦普通高中,也不願意送到職業高中。有些職業高中給學生送錄取通知書,家長會當面撕、放狗咬,還説“孩子寧可下莊稼地,也不讀職業學校”。
赤峯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王子會説,家長不願意送孩子們去職業高中,除了擔心學不到本領、未來發展受限,還擔心不良的校園風氣會影響孩子。“家長不怕孩子去了學不好,就怕進去學壞了”。
學生不願讀職業學校,大部分中高職學校長期處在“保生源”的窘境。為吸引學生,“老師上門求,專業蹭熱度”,職業學校老師圍着學生轉、哄學生高興,只為將學生留下來。
職業教育自身發展不足,在教育系統中也一度被邊緣化。有職業高中校長説,不僅學生是“挑剩下的”,校長和老師也是“挑剩下的”,先給普通高中配校長和老師,剩下的才安排到職業高中。
三項改革為職業教育發展“破壁”
“職業教育不只是教育,也是經濟和民生。”赤峯市教育局局長趙志剛説,“提高職業教育地位刻不容緩。”記者在赤峯多所職業學校採訪發現,每所學校都有30%以上的學生來自單親家庭、貧困家庭,通過職業教育使他們學會一技之長,不僅有利於家庭擺脱貧困,還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赤峯統籌推動中高職深度銜接、專業佈局、招生管理三項重點改革後,選擇就讀職業學校的學生明顯增多。2020年和2021年,赤峯分別有3232名和4025名達到普通高中分數線的學生選擇職業學校就讀,分別佔普通高中當年計劃數12.5%和14.9%,職業教育吸引力不斷增強。
為打破技能人才成長的“天花板”,赤峯將中高職進行深度銜接,推進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趙志剛説,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不能像“鐵路警察”那樣各管一段,要形成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
赤峯為市域內的中職、高職和應用型本科院校確立一體化貫通培養專業,協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2020年,赤峯確立了中高職一體化貫通培養專業31個,中高職貫通培養人數增長157%,市域內高職專升本增長334%。除了專業對接,赤峯的中高職學校間還實行師資共享。高職學校派教師到聯辦的中職學校班級,作為副班主任參與中高職貫通培養專業的教學和學生管理。
赤峯按照地緣特點和地方產業劃分了4箇中職專業調整區,撤銷了10所職業學校的26個專業;為彌補高職專業中一產和三產類專業的不足,新建赤峯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赤峯市第一職業中專針對當地20餘家制藥企業的用人需求,專門開設醫藥設備檢修專業,還計劃開設藥品生產專業,為藥品生產線培養員工。該校校長杜首華説:“專業設置面向市場、面向就業後,每年招生都增加100多人。學校不再忙於搶生源,解決好就業自然能擴大招生。”
專業發展與學生髮展應該形成良性促進關係,赤峯統籌招生管理,以學生流動為專業發展提供“活水”。以前旗縣區的職業高中不能跨區域招生,加劇了專業間的盲目競爭,只有學生跨區域流動,各職業學校的專業才能差異化發展。
赤峯整頓職業學校招生秩序,建立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網上報名平台,按照市級重點專業、職普融通專業、市域內中高職貫通培養專業、普通中職專業分批次進行網上報名錄取。“喀喇沁旗的學生想學畜牧獸醫可以去阿魯科爾沁旗,阿魯科爾沁旗的學生可以來喀喇沁旗學建築工程,每個旗縣的職業高中都有優勢專業,學生有了更多好選擇。”赤峯市教育局職業教育科科長汪洋説。
技能人才培養還需解決“通而不暢”問題
通過系列改革,赤峯已初步搭建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立交橋”,並取得成效。但職業學校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發現,人才培養“立交橋”還存在“通而不暢”的情況,主要是升學路徑銜接不暢、校企合作“冷熱不均”、資金投入不足。
職業教育“升本”困難,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升學路徑仍有待進一步暢通。目前職業學校的升學仍然存在“窄口徑”,2020年,赤峯中職畢業生升學率達83%,但應用型本科錄取中職學生的比例僅佔學生總數的5%。
基層呼籲,為解決技術技能人才學業成長路徑不暢、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短缺問題,應擴大職教高考應用型本科的招生名額,允許跨省區招生,同時改革考試內容,要兼顧理論考核和技能實操,打破職業教育向上的“天花板”。
如今社會對職業人才的需求日漸豐富多樣,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辦學形式也多樣起來,校企合作共建眾創空間、實訓基地、企業學院等形式,不斷延伸職業學校的辦學空間。
但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校企合作呈現“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學校迫切想培養人才、企業只想解決用工缺口,雙方訴求難以統一。一些職業學校負責人表示,企業只願意提供實習崗位,難以真正將企業引入學校或在學校內建立模擬實訓環境,校企合作全憑雙方自願,無法要求企業與學校合作的形式、內容。基層建議,以政府為主導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為校企合作建立法律制度保障,明確企業有承擔技能人才培訓的義務,並由第三方監管考核企業的校企合作情況。
近年來,職業教育進入發展“快車道”,需加大對職業教育投入,保質保量培養職業技能人才。一些職業高中的校長説,職業教育是“消費的教育”,實訓需要大量的耗材,希望切實建立起與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等相適應的經費投入制度。(本報記者張洪河、魏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