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若選擇叛漢自立,有多少勝算?能打敗劉邦嗎?
在我國曆史上,有許多名將血戰沙場、奮勇爭先,只為一朝一代的平安盛世,然而總有一些將軍的勢力太過強大,以致於功高蓋主,最終被君主以各種各樣的理由除掉,實在讓人扼腕嘆息。
細心觀察後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的將軍並未提前感知到殺身之禍,有人就頓生疑惑:能夠成就如此大業的他們必然有過人之處,此等坐以待斃之舉確實很奇怪。
有句話説得好,"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作為漢朝的開國名將,韓信的剛毅與勇猛世人皆知,可他卻也落得個悲慘的結局。而回顧他的一生,明明有謀反求生的好機會,他卻因自身和外在的因素與勝利女神擦肩而過,個人的野心也化為泡影。如果他選擇叛漢自立,勝算會有多大?又能否打敗劉邦呢?
屢戰屢勝,名將之路由此開啓
韓信最初投靠了項梁,之後成為了項羽手下的一名郎中,雖然他多次欲助項羽一臂之力,但是項羽本人剛愎自用,未曾理睬韓信。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他後來轉入了劉邦的陣容。
劉邦最親近的一名下屬是蕭何,他常常與韓信促膝長談,瞭解到此人才能不淺,儘管如此,他依舊未被重用。灰心不已的他只得離開此地,得知消息的蕭何立馬將其勸説回來,這便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由來。
聽聞蕭何一席話,劉邦相信他的眼光,於是開始重用韓信,任命他為主帥。果不其然,韓信不負眾望,在北伐和其餘討伐戰鬥中屢戰屢勝。
後來劉邦把他的精鋭部隊抽調至滎陽,只留給他3萬老弱兵力,可他還是率軍打敗了趙國的20萬大軍,由此可見韓信用兵如神。
自從韓信滅了趙、燕,劉邦時不時就會從他的軍營裏拿人,而韓信總是能夠通過各種方法使自身的隊伍變得越來越精良。在兵法方面,他對各家戰法熟爛於心,而且還形成了屬於自己的用兵方法,慢慢的,他已經成為劉邦最終勝利的關鍵人物,兵法之神的稱號當之無愧。
不聽蒯通相勸,失去自立良機
聽聞韓信越戰越勇,項羽慢慢感覺到似乎有危險在靠近自己,為了緩解危機,他讓武涉去説服韓信背叛劉邦,沒想到卻失敗了。
對於韓信而言,拒絕叛漢的原因十分簡單。之前他跟隨項羽走天下,無論怎麼獻言獻策,對方都未曾採納,可是劉邦卻讓他當大將軍,還曾脱下衣服給自己穿,所以他認為劉邦是自己的伯樂,如果沒有他的幫助,自己的才華也無處可施展。
雖然項羽的計劃失敗,可是韓信手下的謀士蒯通卻並未放棄勸説韓信。在楚漢時期,他是一名著名的辯士,早已看透三足鼎立的形式。他説:"現在劉邦和項羽在滎陽打得你死我活,需要有一人去解決問題,可是無論幫助哪一方,另一方都不會放過此人。"
韓信便反問該如何做才合適呢?蒯通認為,韓信的功勞早已高出其他二人,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三足鼎立,然後號召人民去阻止其他兩人的戰鬥,誰不聽話就打誰,再加上自己分封諸侯王,那麼天下的諸侯都會歸順於己,至於滅掉劉邦,那早已是小菜一碟。
的確,這位謀士的話有理有據、入木三分,劉邦於固陵敗退之後,張良就斷定韓信與彭越都想做諸侯王,而沒有兩人的幫助,他們就無法打敗項羽。之後劉邦聽取張良的想法,封兩人為諸侯王,於是他們立刻出兵,項羽便於烏江戰敗自刎。韓信不聽謀士之言,反而被劉邦捷足先登,失去了第一次自立的最好機會,令人感嘆命運的無常。
陳州被捕,再失謀反之機
打敗項羽之後,劉邦直接拿走了韓信的兵權,然後封他為楚王。可是到了楚國之後,許多人給韓信戴上了謀反的帽子,而疑心較重的劉邦不得不加以提防,於是和陳平謀劃着怎麼抓住韓信。
陳平直言發兵攻擊韓信是不理智的,畢竟對方兵力強大,所以他建議劉邦假裝去雲夢澤散心,然後趁着這個時機在陳州召見各位諸侯,私下控制韓信,如此便大功告成。
其實陳平的計謀還是略有瑕疵的,因為韓信如果真的常有謀反之心,那麼當劉邦處在雲夢澤的時候,他就會馬上帶兵偷襲,之後劉邦被捕,韓信就會自立為王,那麼漢朝便會不復存在。
而事實告訴我們,韓信並沒有此心,他一直一心輔佐劉邦,所以後來他真的被劉邦抓到,而劉邦也知道韓信的為人,所以最後釋放了他,不過他的楚王之位早已不保,之後便被貶為淮陰侯。從此以後,他便被囚禁在皇宮之內,即使還能夠自由活動,他的人生理想也變成了一場空。
在韓信被束縛期間,陳豨前去守衞鉅鹿,後來叛變。韓信知曉後鼓勵他起兵,自己會幫助他推翻漢朝的統治,但造化弄人,韓信的陰謀敗露,後被蕭何與呂后騙至長樂宮,最後被殺,結束了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小結
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志吞六合,氣蓋萬夫——蘇軾
縱觀歷史上各類人物對韓信的評價,大都如蘇軾一般,認為韓信將軍志氣非凡、國士無雙,實屬英雄之才。如果他欲擁兵自立,其勢必然難以阻擋,勝算也不低。但反觀劉邦,其雖非勇猛之人,亦非軍事能人,但他熟知用人之道,能將當世英才匯聚一堂,歸為己用,也不是等閒之輩。
韓信確實有經天緯地的將帥之才,也不缺勇冠三軍的霸氣之感,但是他過於高傲自大,同項羽相似,不是治國理政的材料,這注定他無法笑到最後。
這樣看來,韓信的身邊也不會有真正的能人助他成就大業,哪怕被世人稱為"兵仙",他的路也無法走得長久,所以韓信若是選擇叛漢自立,打敗劉邦還真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