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工不同酬”的報道引用的是美國勞動統計部發布的報告,但該報告第一頁就寫明他們“沒有控制很多可能顯著影響男女工資差異的因素”,比如工作時長,受教育程度,效率等。
有學者把 1960 到 1990 年代共 263 篇這方面的論文全部分析了一遍,發現如果只看“單身男女”或“剛進入勞動市場的男女”,那麼所謂“女性工資只有男性 77%”的性別差異會顯著縮小,幾乎不存在。
上圖來自 2014 年的一項新研究。可以看出,剛進入勞動市場的時候,性別間的收入差異非常小。1978 年出生的這一代人,男女幾乎一樣。但隨着年齡(工齡)增長,男女差異開始逐漸顯現。
這個發現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女性不如男性有好勝心、女性與僱主談工資時不如男性強硬”這類猜想。因為如果女性不如男性強勢,工作 1 - 5 年的時候工資就會男高女低。但事實是這個差異在工作 10 - 15 年後才出現。
早期的學術研究認為這種差異來自男女對不同工種的選擇:男性更多地選擇工程師、醫生這類長期來看工資高的工作,女性更多地選秘書、護士這類長期來看工資低的工作。
但是 2014 年的這項研究發現,在控制了工種以後,仍有 70% 的男女收入差異不能被解釋。也就是説,男女即使選擇了同樣的工作,若干年後仍會出現收入差異。
這是為什麼呢?請看下圖:
研究人員發現,商業、金融、法律等行業在時間上很不靈活,需要員工(尤其是高層)投入大量且連續的時間在辦公室辦公(不能遠程辦公)。這種不靈活就導致女性在有孩子後,更多地選擇行業內時間相對靈活但工資較低的工作。比如説,兩個以同樣成績從法學院畢業的男性和女性都進入了一家頂尖律師事務所,一開始他們工資相當,但女律師幾年後因為要照顧孩子,選擇改做時間更靈活的“公司法律顧問”,而男律師成為原來那家律所的合夥人。人口普查裏,他倆都是“律師”,但女性的工資就沒有男性高。
通過對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和密歇根大學法學院畢業生過去 30 年的追蹤,研究人員發現,在控制了工作時長和在校成績以後,男女進入職場的第十五年,工作時長和收入不再是線性關係。也就是説,一個律所的合夥人工作一小時可以掙 100 塊,但十小時可以掙 5,000 塊,連續十個小時可以掙 10,000 塊。
這種對連續、長時間、在辦公室辦公的要求就意味着如果你按照自己的時間來、在家辦公,就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研究人員把這類工作叫做“非線性工作”,即連續工作時間越長,工資增長越快。這類工作對已婚、有孩子的女性很不友好。
與法律、金融從業人員形成對比的是藥劑師。研究人員發現藥劑師是高收入羣體裏面男女差異最小的,女性收入為男性的 95%。究其原因,研究人員認為是藥劑師可替代性強。因為技術的發展,這項工作已經完全信息化、標準化。如果一個工作了五小時的女性要回家照顧孩子,僱主換另一個人做那第六小時的工作不會產生額外成本。所以這類工作的工作時長和收入關係是線性的,工作一小時 100 塊,十小時 1,000 塊,連續十小時還是 1,000 塊。
追求性別平等和學術嚴謹並不矛盾。上面這項研究就是哈佛經濟系第一個拿到終身教職的女教授做的。
找到了問題所在,我們才能解決問題。目前的研究表明,男女工資有別並不是因為僱主拒絕招聘女性或者拒絕給女性同樣的工資,而是因為女性為了承擔家庭責任,更多地選擇了時間靈活但工資較低的工作。而這樣的男女工作差異在人口普查的粗略分項中不一定能顯現出來。
既然如此,解決方案應該是社會提供更多幼兒保育服務,並且改變“男性負責掙錢、女性負責顧家”這種刻板印象。
注:“女性工資只有男性 77%”這個説法是美國流行起來的,引用的是美國的數據,所以我這裏給的也是美國的研究。至於中國或世界其他地區是否存在工資方面的歧視,我這個答案解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