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歷代的終結,往往都是造反起義,這快成為一個模板了:某朝末年,民不聊生,故民變四起。各地豪強紛紛起兵造反,屆時天下大亂。不過,這個模板放到安祿山造反這個著名的歷史事件上,卻失靈了。因為安祿山所在的時期,是開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時期。
儘管當時在位的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導致朝堂混亂,但當時的唐帝國不過是剛開始走下坡路,國力依舊強盛,老本還夠吃好一陣子呢。可這安祿山,不好好地當唐玄宗的寵臣,卻跑去起兵造反——他有什麼動機造反?他又哪來的膽子造反?
安祿山有什麼動機造反?
安祿山是唐玄宗的寵臣,這是誰都知道的事。但是,安祿山會造反者這事,着實讓人感到費解?難道説,真是應了人心不足蛇吞象這話,這安祿山造反,單純是因為他有吞天之志?其實想知道安祿山造反的動機,記住一句話就可以了,那便是——“安祿山心知自己早晚要被整的。”
安祿山早晚會被整?他權勢通天能被誰整?總不會是唐玄宗吧。自然也不是唐玄宗,但正是因為他權勢通天,所以縱使唐玄宗不會整他,日後的下一任皇帝也會整他,滿朝文武大臣也會整他。安祿山值得被整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他是一個節度使。一個節度使,靠着恩寵能夠手握重兵,成為地方諸侯,這本就是一件犯忌諱的事。唐玄宗當時年齡也大了,要是唐玄宗駕崩了,那像安祿山這種手握重兵的地方邊境諸侯,便是中央集權的唐帝國所不容的,也是新皇帝和文武大臣們所不容的。反正早晚也被拿來開刀,不如先反了。
安祿山的勇氣何來
安祿山之所以膽敢起兵造反,原因有三。
其一便是唐玄宗當時被太平盛世的幻象所迷惑了。所以輕視了國內反叛的可能性,將軍力主要佈置在邊軍與節度使手中,來抵禦邊境遊牧部落和蠻族的侵擾。而國內各郡縣和京師由於缺乏重視,所以軍備極其鬆弛。安祿山作為朝廷重臣,對於唐帝國“外強中乾“的軍事結構佈置是心知肚明的。
其二便在於“開元盛世不過是幻象”。儘管開元盛世時期,號稱國泰民安、四海清平。但實際上,古今中外這些所謂的“盛世“福利,歷來只能由統治階級來享用。開元盛世時期,儘管表面上看來,經濟繁榮,政治穩定。但掩蓋在這幅美好幻想之下的,是嚴重的社會矛盾。唐玄宗在位後期,伴隨着統治階層聲色犬馬和荒淫奢靡,税收越發沉重,加上地主的土地兼併,大量小農破產,成為流民。安祿山看到了這一點,於是才膽敢造反。事實也是如此,安祿山舉旗一喊,大量憤怒的無業遊民迅速聚集在了安祿山的旗下,準備向唐帝國的統治階級發起復仇。
其三是唐玄宗的判斷失誤,唐玄宗基於寵信,給予了安祿山極大的軍權。而當時,能夠制衡安祿山的,只有朔方節度使手中的軍力。但唐玄宗並不信任朔方節度使,並沒有巧用朔方節度使制衡安祿山。唐玄宗一直認為安祿山是自己手中一枚隨意擺弄的棋子,在自己天才的軍事佈置和恩威並施的帝王權術下,安祿山是沒膽子造反的。所以,直到安祿山起兵兩週後,唐玄宗還一直認為安祿山起兵造反的消息是安祿山政敵放出的謠言。
自安史之亂後,隨着大量城鎮和人口的消減,唐帝國迅速地衰落了下去。“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外的歷史一直是如此,在封建社會中,不論是盛世還是亂世,百姓的生活狀況區別僅僅在於苦和更苦。
直到今天,史學界都在爭論,安史之亂的發生,是偶然事件還是必然事件。你認為安史之亂是偶然事件還是必然事件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