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深圳天氣 微博發佈消息:時隔1066天之後,深圳於2021年1月8日再一次成功入冬。(入冬標準:五天滑動平均氣温≤10℃ , 從滿足條件的五天中日平均氣温≤10℃那天算起)
人們從中感受到的
正是這一波波冷空氣的威力
而被凍得哆哆嗦嗦的你
可能會疑惑
説好的全球變暖呢?
別擔心專業解釋看不懂
三個身邊發生的小故事
給你答案
第一個故事
要顛覆你所認知的“暖”和“冷”。
在漫長的冬季,冷空氣堆積在一起,直到某個時機踏上南下征程,勢力強勁的甚至可以一路衝上青藏高原或奔向南海甚至南半球。
首先,全年變暖的“暖”和寒潮等冷事件的“冷”並不是直接對應的概念。
打個比方説,你家冰箱的冷凍室核定温度是-20℃,但因為出了機械故障,現在温度只能降到-18℃。-18℃相對於-20℃,就是“升温”了。
然而,無論冰箱裏是零下十幾攝氏度,當你打開冰箱門,迎面站在冷凍室前,都會感到一陣寒意逼來。而這就是我們感到寒潮的“冷”。
大概是一個意思
寒潮的家鄉是北極,北極就好比這個大冰箱。從冰箱性能來看,它的冷凍室温度的確“變暖”了;但如果想速凍個水餃,那還是輕鬆愉快的。
簡單來説,全球變暖是全球氣候尺度下的趨勢。全球平均氣温每升高1℃,海平面、環流形式、農耕區作物類型都會發生變化。而寒潮等極端冷事件只是一次天氣過程。就好比你站在冰箱門口能感受“寒意”,卻無法用肉體感知冷凍室是否出了機械故障一般。
第二個故事
要從你感受到的冷從哪兒來説起。
前文説了,寒潮的家鄉是北極。但這些極其寒冷的空氣自己並不會溜達到中低緯度地區。從北極到北半球的中低緯度地區,活躍着許多天氣系統。這些天氣系統説,“我們不生產冷空氣,而是冷空氣的搬運工”。
值得一提是,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氣温升高了;受拉尼娜現象影響,當前太平洋赤道和熱帶中東部的海水温度也更冷了。也就是説,北極和北半球低緯度地區的温差變小了。
高中地理課本中講過,空氣越冷氣壓越高,越熱則氣壓越低。温差導致氣壓差。如果把生產冷空氣的北極比作山頂,低緯度地區則是山腳下的谷底。隨着温差變小,山頂和谷底的高度差就變小了,這條山路也就變得平緩了。
山路平緩對“冷空氣的搬運工”來説,那可是重大利好消息!他們可以爬到更高的山頂(即更偏北的地方,深入極地)進貨,也可以把貨順利運抵更遠的谷底(即送到緯度更低的區域)。
大概是一個意思
這就是為什麼,今年很多包郵區的人們,見識到了久違的“寒風刺骨”。沒關係,冷空氣今年也能送貨上門哦~~
第三個故事
我們再次回到北極那個大冰箱。
過去,北極的那些冷空氣是比較安分守己的,這是因為有一個叫做“極地渦旋”的系統,把冷空氣全部留在北極圈內。只有當極地渦旋出現裂口——也就是我們把冰箱門打開,極地冷空氣才能流竄出來。
大概是一個意思
然而,科學家發現,全球變暖產生的一個惡果是,冰箱的系統故障了!冰箱門不僅頻繁被打開,而且更難尋規律!
就好比我們玩遊戲時,本來每十分鐘電腦會派出一波兵攻擊你,系統也會提醒“敵軍還有5秒到達戰場”。現在,出bug了,電腦的小兵一波連着一波出現,出兵的方向也不固定了!
舉個例子:2019年,極渦的裂口朝向北美,加拿大、美國多地就出現“世紀寒潮”;去年年底以來,極渦的裂口轉向亞歐大陸,我們也就面臨了一波又一波的強冷空氣南下……
故事聽完了,來看看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的解讀:
丁一匯
在極地的“冷”與赤道的“暖”之間,存在明顯的南北温度梯度。正常情況下,這個温度梯度很大,使得西風帶穩定而強大,存在於其中的環流形勢(槽和脊)很穩定。但在全球氣候系統平衡被打破後,西風帶開始不穩定,會出現寬闊的大槽大脊,引導着冷空氣順着大槽長驅南下。
全球變化正是通過北極地區和熱帶地區的逆向温度變化使南北温度梯度減小,而促使中緯度大槽大脊的發展,這充分表明了冬季的極端寒潮事件是在氣候變化影響下發生的。
So
小編最後嘮叨幾句
1
全球變暖改變了許多天氣系統“固有運轉形式”,導致極地的冷空氣更容易、更頻繁到達原本應該相對温暖的中低緯度地區,因此讓更多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冷。
2
全球變暖的確導致包括北極在內的顯著升温。只是較長時間尺度下的升温,對於極地冷空氣伴隨單次天氣過程所帶來的寒冷而言,只是“九牛一毛”。
3
全球變暖的後果之一,就是包括極端冷事件在內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我們今天感受到的冷,恰恰證明全球變暖是真實存在的。
畢竟,我們誰也不想,
家裏有一台出了故障的冰箱啊!
氣候行動
刻不容緩
來源:中國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