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向八路軍學游擊戰,這聽着都新鮮。然而,按照日軍後勤史專家青木孝治(曾參與侵華戰爭)在《陸軍鐵帽物語》中的記載,這種事在二戰中還真的有。決心要給八路軍當學生的,就是駐紮山東的日軍第59師團,時間則是1944年。
山東的鬼子一度十分驕橫,向八路軍學習,顯然是讓八路軍打得太疼了,而目的,則“別有用心”。
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上節節敗退,其內部有一種觀點認為:盟軍可能選擇山東地區登陸,對中國大陸進行突然襲擊,和中國軍隊東西夾擊,殲滅日軍中國派遣軍的有生力量。
實際上,日軍這個想法有些超前,盟軍直到1945年,才考慮到類似的作戰計劃。可惜,一直到抗戰結束,也沒有來得及實施。
但是,山東日軍的確按照這個思路開始認真準備。怎麼準備呢?修防禦工事是一條,日軍在煙台為了修建防禦工事,掃清射界,將沿海山上的葡萄藤全部砍光。但是單單修工事顯然不夠,因為盟軍如果登陸,本來就兵力不足的日軍大概很難在山東維持一條完整的防線。怎樣應付盟軍的攻擊,日軍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
游擊戰!
要説鬼子夠虛心的,第59師團獨立討伐大隊受命在作戰中注意收集八路軍的相關刊物、資料文獻,由師團組織分析,並開始在日軍中根據八路軍的作戰特點進行相應的訓練。
要説還是有些效果的。比如,日軍總結,進行遊擊戰,最好的戰場是山區,要準備放棄城市,撤進山區和盟軍周旋。為此,山東日軍進行了大量的山間徒步行軍訓練。因為華北日軍從開戰以來一直有對汽車公路依賴的毛病,如果真打游擊戰,這肯定不行,要學習八路軍翻山越嶺的本事。1944年末,增援文登作戰中日軍不用汽車,用徒步行軍長途奔襲,避開了八路軍對公路的封鎖,已經有了點兒影子。
但是,日軍學習八路軍的游擊戰法,總的來説還是失敗的。最要命的一點,游擊戰要求游擊隊融入到人民之中,如同魚入大海,鬼子在中國老百姓中魚入大海?那怎麼可能,怕不等遊入就變成烤魚了。
事實上,日軍也確實認識到了八路軍能夠隱入人海無蹤影的優點,便開始效仿。第59師團駐文登守備部隊組織了便衣隊,弄了兩個漢奸當教練,封閉訓練,要求舉止神態都要學中國人,特別是便衣隊內部不允許説日本話。
倆漢奸都是當地人,一個叫楊建康,一個叫馮德平(都是音譯),平時對日軍極為恭順,日本兵都説他們是“皇軍的朋友”,教起鬼子來非常用心。不久,日軍就認為偵察隊可以出動了。
於是,偵察隊就出動參加討伐,準備偷襲附近的八路軍。沒想到第一仗就被“土八路”給打了埋伏,偵察隊輕易被識破,二死一傷。
日軍馬上徹查原因,檢查下來啼笑皆非。
原來,日軍的條令裏面有一條規定—現役軍人出軍營必須戴帽穿鞋,不可光頭赤足,違者送軍事法庭。於是,做後勤的鬼子腦子一短路,就給每個便衣隊買了頂瓜皮帽。
便衣隊出去偵察,八路軍就看見一羣衣衫襤樓的農民,拾糞而來,人人頭頂一嶄新的瓜皮小帽。如此怪異的一夥人,你要是八路軍指揮員看見什麼反應?——人妖啊,打!
鬼子便衣隊長和倆漢奸一商量。漢奸説這瓜皮帽都一樣當然不行,另外這也不是鄉下人的打扮。鬼子説對得,瓜皮帽不能戴了。
正在這時,守備隊的鬼子奉命派部隊出城,打通到威海的交通,為撤退做準備,偵察隊又必須出動。
按照青木的記述,駐文登的鬼子頭兒是一個非常遵守條令的傢伙,腦袋像榆木疙瘩,説你不戴瓜皮帽可以但是腦袋上必須戴點兒東西才行。這鬼子頭大概是從山西調來的,説,比如像中國農民那樣,圍條白毛巾……
在陝北、晉中等地,黃土高原上風一刮,弄一頭黃土難洗。農民們總是在腦袋上包條白羊肚毛巾。但在膠東半島這裏,農民在腦袋上裹手巾,這可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見。所以,這夥便衣隊出城後,很快被八路軍發現了,接下來更是一頓揍。
事情還沒到結尾。
毛巾,是鬼子便衣隊長讓“漢奸”楊建康找來的。他是本地人,很容易弄到了許多中國的毛巾,顏色不太一樣,質地也不一樣,倒是很適合便衣隊使用,這樣可以避免太統一。
令人想不到的是,幾天以後,便衣隊活着回來的鬼子紛紛病倒,高燒吐瀉無一倖免。軍醫檢查後説是傷寒。傷寒?!好端端的怎麼會鬧傷寒?日軍便衣隊長腦筋一轉,就想起那批白毛巾來了。
化驗結果,那些白毛巾都帶有大量的傷寒菌,顯然都是傷寒病人使用過的!
再找“皇軍的朋友”楊建康,早已蹤影皆無,連家眷都沒了。火上澆油的日本兵,一怒之下把另一個漢奸馮德平拉出去槍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