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九邊九鎮與帝國滅亡之間的關係

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一直都是眾説紛紜,有人怪君主昏庸不重朝政,有人怪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有人怪東林黨泛泛其詞無實際之舉。各種關於明代滅亡的猜測在不斷的踢皮球,甚至連明朝之後的清朝統治者也反覆推辭,明朝舊臣曾靜曾在書中提及明亡之恨,但得到了雍正的反駁,統治者認為滅亡明朝的並不是清朝,而是李自成帶領的隊伍。而清朝一舉攻滅了大順政權,是替其報仇申冤。
各家有各家的説法,但是從明朝後期來看,清朝雖然不能算滅亡明朝的真兇,但卻是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明朝滅亡後首要崛起的就是清朝,接着明九鎮接連崩潰,加上當時因為異常天氣出現的饑荒和農民起義等原因,導致整個明朝的九邊地區,逐漸被反抗勢力佔領,明朝最後的防禦系統被摧毀,也宣告了明朝的滅亡。本文將從九邊九鎮的軍事力量和國家局勢來分析,九邊九鎮和明朝滅亡之間的關係。
明朝九邊九鎮與帝國滅亡之間的關係

支援九邊九鎮的軍事力量
明朝軍事上推行衞所制,每逢遇到戰事,都會從衞所抽調兵力。調兵的權利需要統治者進行調配,所以每次出兵將領對自己手下的兵並不熟悉。這種方式能夠有效的保護君主專制,防止外人對軍權有覬覦之心。
明中葉,北部受蠻夷騷擾嚴重,衞所制無法滿足對蠻夷的壓制,統治者額外設立鎮戌制保衞北部,逐漸形成九鎮。九鎮的將士和衞所制不同,非臨危受命而需常駐,帶兵助手的總兵官轉變為軍事將領,地位在後方指揮司之上,手中掌握兵權,平時需要負責操練士兵提高戰鬥能力,作戰時也要帶領他們衝鋒陷陣。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管理,統治者派遣文官在九鎮駐守,統籌大局。
九邊士兵戰力精鋭,相比衞所士兵,他們接受統一培訓,每日操練,進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將士之間關係和睦,作戰時默契有調度。尤其是在明朝末年清軍和農民起義頻發時立下不朽功勞。當時整個明朝兵力有八十四萬五千人,而九邊地區的精兵九達到了六十六萬四千三百多人,可見明朝的兵力接近百萬,並且大部分都是接受過訓練的精鋭士兵。
明朝九邊九鎮與帝國滅亡之間的關係

但這樣的兵力卻無法消滅浙江沿岸的倭寇,甚至出現低人一等的情形。嘉靖年間倭寇猖獗,鎮戌制只在北部實行,所以明朝國內兵力尚且只有衞所武將臨時徵召,和當地的士兵缺少默契。加上任務艱鉅,倭寇行動快速劫掠後即可逃跑,衞所士兵戰鬥能力有限。在當地的倭寇猖狂了十餘年之後,戚繼光成立戚家軍,採用募兵制度,同樣進行操練,具有鎮戌制的特徵。
同樣是抵禦外敵,萬曆朝派出的軍隊,能夠進行集體化的大規模廝殺,這些參戰士兵大多來自於九邊地區。他們經歷過北部對戰的訓練,尤其是騎兵的能力顯著。
除此之外,對於九鎮培養出來的精鋭士兵,明朝進行了一系列的調配。一部分士兵參與對日作戰,大部分駐守北部防止邊部戰亂。嘉靖時期常有蒙古軍隊南下騷擾陝西地區,當地百姓苦不堪言。甚至發生了庚戌之變。一直到隆慶時才實現隆慶和議,但是這隻針對土默特蒙古族來説。甘肅邊外的其他蒙古部落仍然對明朝虎視眈眈。
清朝統一蒙古各個部落,經歷了漫長的一段時間。從清軍入關到乾隆年間才得到蒙古臣服,部分蒙古族的臣服,標誌着滿蒙友誼的開始,清朝的優勢逐漸增大。
礙於清朝和蒙古關係較好,導致明九邊抵抗滿蒙聯軍騷擾的壓力增大。例如天聰時期,清軍繞道蒙古進攻明朝,皇太極親自率領大軍出戰。明朝被貶防禦形勢越發吃力,滿蒙聯合對明朝軍力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並且打亂了明朝的軍事佈局,導致明朝從西邊調兵支援,導致西部的兵力衰退。
明朝九邊九鎮與帝國滅亡之間的關係

明朝末期局勢
崇禎十五年,松錦決戰,明軍自稱有精兵數十萬。而遼東鎮以外的八邊也不斷對遼東輸入兵力,致使明朝對八邊地區失去掌控。另外清軍佔領遼東,使得當地的明朝建制發生巨大變化。崇禎年,明朝開始設立總督職位,在山海關內設有六巡撫,總兵等職位。這些職位之間各司其職又相互制約,有監督的太監手握權重,以應對外敵入侵同時守護中央集權。當時清軍入境後打亂了原本互相制約的局面,破解了明朝的防禦體系。
崇禎十五年明軍在松錦之戰中敗下陣來,清軍佔領遼東大片區域,單靠山海關阻擋。山海關阻礙了清軍和遼東的聯絡,致使無法長期佔據其中。可見山海關在明朝危機關頭的重要作用,松錦之戰後,吳三桂內徒,山海關外無障礙。之後各地明軍先後潰敗,大部分是因為軍力被消耗殆盡,另外還因為很多內將被清軍所用,成為明朝的敵人。
明朝九邊九鎮與帝國滅亡之間的關係

在清朝統治者眼中,明朝的滅亡都是由於李自成的所作所為。李自成的崛起是清軍頻繁騷擾明朝遼東地區的必然結果,通過清軍對邊界的騷擾,導致明軍軍力消耗過多。崇禎二年,清軍第一次繞過山海關進行攻擊,統治者從各地調來兵力。一兩次還好,次數一多來回奔波的路程都難以承受。在這樣的情況下,邊軍的調動致使邊境空虛,農民軍趁機起義。往年農民軍都會受到邊軍的鎮壓,但是今年邊軍人數慘淡,部分駐守的士兵也因為經濟和身體問題轉而投靠農民軍,致使農民軍迅速脹大,並且都是訓練有素的精兵。
崇禎十五年明軍慘敗遼東,兵力在這場戰爭中幾乎盡失。李自成看到了機會,次年就在湖北整軍計謀,根據顧君恩的主張,先前往陝西建立大順,而後佔領明九邊中的多數區域,最後進軍京師。九邊地區代表着明朝的防禦線,防禦線的失守代表明軍殘留的部分兵力也基本在敵人手中。看到這樣的局勢,守城的官員也動搖了決心,甚至有些人開始投靠大順,守城的太監擅自開門,北京最終被攻陷。
明朝九邊九鎮與帝國滅亡之間的關係

明朝調兵力入關內勤王后,吳三桂成為左右時局的關鍵力量,當時他帶領的大軍並沒有投降大順,在得知大順已經佔領北京後,吳三桂也想過要帶來士兵投降於大順,但是他心愛的陳圓圓被大順將領虜獲,於是怒意之下拒絕了李自成的招降,率軍退守山海關。李自成自感不妙都沒有來得及登基,就率領大順軍圍剿吳三桂。與此同時,清軍多爾袞也率兵來到山海關,清軍也想趁機嚮明朝發起進攻,所有人想到的第一個地點就是山海關。
吳三桂退守至此,受到兩邊大軍的夾擊,最終他選擇聯合清軍對抗大順,李自成還沒來得及登基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遼東鎮。之後清軍不斷蔓延自己的力量,兵分兩路進攻陝西,李自成被迫逃離,順治年九邊地區皆為清軍控制。
崇禎十七年,崇禎帝自縊於景山,明朝宣告滅亡,李自成在清朝以前入住紫禁城成為短暫的皇帝,當時清朝的實力已經達到巔峯,江山再次易主給清朝奪取。
明朝九邊九鎮與帝國滅亡之間的關係

總結:
明軍原本有足以挽救自己國家的近百萬軍力,但是統治者多番調遣,士兵們怨聲載道甚至出現士兵投降歸順的情況。一方面原因在於封建統治時期的君主專權,另一方面,軍餉一直不到賬,導致大量的士兵投靠農民軍,致使農民軍的實力大增,明朝的防禦戰線被破壞,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成功的攻陷了京城。
回顧明朝末期的事件,不難發現主要導致明朝滅亡的有多個原因,封建君主專制對權力的掌控和對自己的保護,導致軍力生長緩慢,疏忽了邊境的鎮守,讓農民軍有可乘之機。同時清朝在大順背後步步相逼,從佔領遼東到山海關,清朝猶豫黃雀一般,輕而易舉的享受着大順的成果。難怪清朝認為自己並沒有直接陷害明朝到萬劫不復的地步,但是清朝在佔領遼東時多次騷擾致使明朝調兵,才會讓農民軍有可乘之機。雖然最後打入京師的人是李自成,但是清朝有不可磨滅的關係。
九邊九鎮作為明朝的防禦線,具有外敵內蔻的作用。但是縝密的軍事力量不容隨意調動,一步亂步步錯,明朝軍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條防禦線對於防禦北部敵人的騷擾至關重要,同時還兼併了中原和草原貿易的樞紐。草原地大但是物品種類稀少,對中原有一定的依賴。明朝統治者看到了背後的機會,借用商業地位,讓蒙古對自己俯首稱臣不戰而勝。這條作為明朝命脈的防線,背後的始作俑者並不只有李自成一個人,清軍、明朝統治者都有無法逃脱的關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11 字。

轉載請註明: 明朝九邊九鎮與帝國滅亡之間的關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