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玫瑾坦言:寧願孩子放棄學業,也一定要先讓孩子體會快樂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經典

最近幾年在北上廣深家長圈裏流行的“雞娃”現象,一直備受大家的熱議。那麼什麼是“雞娃”呢?

就是指給娃打雞血的教育方式,通常表現為在完成了孩子的正常課業之後,還要讓孩子參加各種課外補習班,琴棋書畫、外語、舞蹈甚至是擊劍和騎馬。

很多家長都相信在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得到全面的發展,會讓他在未來贏得更多機會,但是這樣的“雞娃”教育對孩子來説就是最好的選擇嗎?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陽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陽光比智力更重要

著名少兒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説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陽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陽光比智力更重要,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活得快快樂樂。"

湖南台一檔以中學生為主題的綜藝節目《少年説》中,就有這樣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一名初一的女生走上節目搭建在學校裏的演説平台上對自己的母親喊話。

她講述她的母親總是拿她和自己的學霸朋友比較,甚至經常問女兒:“你成績那麼差,別人憑什麼和你做朋友?”

這名女生最後哭着對自己的媽媽喊着:“你為什麼從來就看不到我的努力呢?”看到這一幕,台下的很多家長心裏都不是滋味兒,而這名女生的母親卻很冷靜地對女兒説出了中國式家長的經典育兒語錄中的金句:“我都是為你好。”最後女生轉頭哭着奔下了平台。

其實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孩子在父母的高期待值下,心理一直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所以才有這在平台上放聲的一喊,家長們在關心孩子的學習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哪些表現説明孩子已經出現了心理問題?

1)行為難以自控

有些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所幹擾和分散。比如剛坐下來準備做作業,卻沒有幾分鐘就開始做一系列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並且這些事情並不是孩子有意而為之,都是孩子的下意識行為。這就説明孩子的心理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導致了自控能力的下降。

2)溝通障礙

很多孩子在跟父母溝通的過程中都會採取冷處理或是熱處理。冷處理就是指當父母批評孩子,教導孩子時,孩子往往沉默以對,一言不發。

其實這已經是孩子在釋放自己正在封閉內心的信號,而熱處理則是很多孩子往往被父母説了一句之後就反應非常激烈,會和父母爭論甚至大吼大叫,這樣的過激反應也是心理出現問題的一個表現。

3)糟糕的人際關係

當孩子在人際交往時出現了這幾個現象時,家長需要警惕孩子是否出現了心理問題。

不合羣孩子總喜歡一個人待在角落,面對其他同學的邀約,也興致缺缺。從不主動與人交談,別人與他對話時也總顯得畏畏縮縮。

有些孩子總是喜歡對別的孩子進行惡作劇,以捉弄別人為樂,在別的孩子因為惡作劇而感到憤怒或是哭泣的時候,始作俑者反而從中得到了許多快樂和成就感。

4)缺乏同理心

當他人遇到困難時,孩子總會表現得事不關己。面對他人向自己的求助,孩子也不願意對別人伸出援手。

孩子的心理問題其實往往都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長在生活中對待孩子的一些行為,其實在潛移默化中就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了許多危險的種子。

家長的哪些行為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1)父母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

父母對於孩子過高的要求,以及過分望子成龍的心態,會讓父母的這份愛變得異常的沉重,最終變成一座大山壓的孩子喘不過氣來。

孩子在這樣的父母面前總會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好,但是又不明白自己應該怎樣去做。這就讓孩子陷入了一個思想上的死循環,長此以往,孩子就很容易出現焦慮、敏感、抑鬱等不良的情緒。

2)父母對孩子的生活過度干涉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日常生活時,都喜歡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包括孩子今天穿什麼衣服,梳什麼頭髮;能去哪裏玩,不能去哪裏玩;該和誰交朋友等等。隨着孩子慢慢的長大。

自我意識的增強,這樣過分的管制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完全失去了自由,漸漸對父母產生出逆反心理。父母這樣的行為,雖然是以為孩子好為出發點,但實質上卻往往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3)父母拒絕與孩子交流,專斷獨行

有的家長總是認為孩子應該無條件聽從父母的安排。在孩子想要跟自己進行溝通或商量時,家長們往往不尊重孩子的話語權,不把他們説的當回事。

這樣就容易讓孩子喪失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慾望,從而導致孩子把事情都埋藏在心裏。父母們往往都以為孩子們聽話懂事了,其實這只是孩子們心理負擔變重的表現之一。

相信大部分家長的初衷都是想讓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未來有好的發展,只是沒有用對方式方法。那麼要如何做才能又保證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時也能兼顧孩子的學業呢。

要想學習和心理健康兩手抓,家長應該如何去做呢?

1)以身作則

家長在教導孩子的時候,首先應該起到榜樣作用。比如教育孩子要保護眼睛遠離電子產品,首先自己就要放下手機。

在教導孩子培養閲讀習慣時,自己就應該先培養出閲讀興趣。這樣孩子通過日常的觀察和模仿,自然而然就能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

2)允許孩子犯錯

家長面對孩子的錯誤時,首先不應該是指責或者是打罵。我們應該先弄清楚孩子犯錯的原因,然後引導孩子什麼才是正確的做法,以及犯下這個錯誤之後會產生的後果。

在孩子認識到錯誤之後,咱們也應該適當的安慰孩子,緩解他們因為犯錯而緊張無措的情緒。

3)學會放手

孩子終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的羽翼之下,自由翱翔在藍天之中。家長們可以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試着對孩子慢慢的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自己能夠決定的小事,完成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這樣不僅能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樣也能培養孩子的信心,讓孩子在未來成為一個更加自信的人。

成長的道路上總是荊棘密佈,家長們在為孩子披荊斬棘的同時,也應該培養孩子面對困難時的勇氣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

心理的健康是孩子未來學習生活的基礎,家長們只有在保證孩子心理健康的前提之下,才能引導孩子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學業。

屏幕前的家長朋友們,你們在育兒的過程中是否也遇到過同樣的難題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