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分心,父親竟安裝監控!其實,聰明的父母懂得使用“鳥籠效應”|精選
怕孩子學習分心,家長有多“拼”?
前不久,南京有個14歲的男孩報警,舉報爸爸在他房間裏安裝了監控。
爸爸孩子各執一詞,爸爸覺得,如果沒有24小時無死角的看護,孩子根本不能自覺;孩子呢,也特別委屈,覺得不受尊重。
可話説回來,嚴加看管,真的能夠促進孩子自主學習?
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鳥籠效應”,可以幫我們找到答案。
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送了好朋友卡爾森一個空鳥籠,並打賭説,你不久肯定要養一隻鳥,卡爾森不信,就把這個空鳥籠放在家裏。可是引起了無數好友詢問:
鳥籠為什麼空着?鳥死了嗎?
不堪其擾的卡爾森教授,最終只好養了一隻鳥。
在這個經典的鳥籠效應裏,卡爾森經歷了從拒絕到接受,最終順應詹姆斯教授心願的過程。這其實和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強行要求別人去養一隻鳥,就如同逼迫孩子學習一樣。在不情不願的重壓之下,並不會形成自主性;反而,為他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主動性才會自己“ 找”上門來。
擅用鳥籠效應,引導孩子從心底接受、並願意主動去學習,孩子的興趣愛好才能更廣泛,學習目標也會更明確。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除了是經典的歌詞,還是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羣的家教傳承。
父母以真切的榜樣力量,來告訴孩子: “只有真正的熱愛,才會帶你找到詩和遠方。”
張克羣
而張克羣的答案,也是在父母的指引下找到的。
小時候,父母雖然忙於自己的工作,可一刻都沒有停止過培養她的興趣。
在那個雜誌非常稀有的年代,他們給克羣訂購了一份《知識就是力量》的雜誌,幫助她瞭解科學知識,帶她通過小小的書本,來看遍世界的名勝與油畫。張克羣的歷史知識與閲歷,就這樣一點點培養了起來。
而張克羣的成長,也並非一帆風順。中考失利,她非常愧疚,可眼前浮現的是父母孜孜不倦工作的背影,和圍桌讀書的學習勁頭。
於是,張克羣重新振作起來,努力奮發。第二年成功考取了北京101中學。後來在導師梁思成的教育下,成為我國有名的建築師。
優秀的父母,從來不會強行給孩子重壓,而是做到了這兩點:
第一,認真陪伴,幫孩子建立興趣。
用心陪伴孩子的家長,往往都會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他們會全身心地接納孩子,確定孩子的優勢和不足,根據優勢引導孩子找到鳥籠,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
第二,寬嚴並濟,讓孩子及時適應環境。
在培養孩子興趣時,也會嚴格督促,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變得更強大。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 “兒童應有良好的環境,凡是可以給孩子接觸的物質和人都是他們的環境,環境對兒童影響非常大。”
父母,才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環境,只有用言行舉止引導孩子自發學習,才會讓孩子的行為、情緒在潛移默化中正能量成長。
“唐宋八大家,蘇家佔了仨。”説的就是蘇洵和他兩個特別爭氣的兒子——蘇軾、蘇轍。
兩兄弟小的時候特別頑皮,總是在院子裏跑來跑去。
一天,蘇轍無意看到爸爸蘇洵走路時躲閃,到書房時還左右巡視一番才推門,進門後又迅速把房門插上。
蘇轍將這事告訴了哥哥蘇軾,於是兩個人躡手躡腳來到書房外,用蘸濕的手指輕輕 捅破了窗上的紙,順着縫隙看到爸爸正在饒有滋味地看書。
蘇洵抬起頭看到兒子來了,趕緊做急忙狀,合上了書,又用其他書蓋在這本書上。
兄弟倆當然好奇不已,就趁着蘇洵不在,從書桌上找到了那個被爸爸視若珍寶的書。然後發現,書上的內容比他們的遊戲有意思多了,慢慢地,兄弟倆把興趣轉到了書上。
蘇洵沒有使用其他父母強硬的管教方式,而是巧妙地激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又利用圈點的印記讓孩子對書產生了興趣。
我們經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孩子從心裏喜歡上了某件事,不需要父母每日叮嚀,嚴加管護,他便會主動激發自己的求知慾望。父母只需要慢慢引導,孩子就會自我敦促,探索新知。
懂得操作鳥籠的父母,孩子會找到真實的自我,實現自己的夢想。
就像那個電影《摔跤吧爸爸》。
女兒吉塔進入體育學院後開始放縱自己,甚至看不起曾經教她技能的爸爸。直到自己即將面臨淘汰出局的危險時,她才認識到錯誤,重新接受爸爸的培訓,最後取得了成功。
限制一個人成功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環境。如果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我們一定要幫助孩子及時認清自己劣勢和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學會適時地調整自己。
鄭淵潔説, 好的父母懂得發展孩子的長處,告訴他什麼地方行,指引他向着正確的大路穩步前行。
好的父母,會及早幫助孩子提升自己成長的意識,會引導孩子防禦糟糕的環境,幫助孩子建立信心,會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為孩子開啓或是關閉鳥籠。
好的教育,是父母引導孩子利用環境發掘自我,是教會孩子善用鳥籠來實現自我。優秀的父母,不妨試試這樣做。
1.幫孩子找到合適的鳥籠,找到興趣
中西合璧親子專家黃靜潔女士有兩個孩子,小兒子打小就有自己的興趣,傳承了爸爸譚盾音樂人細胞,而大兒子Ian一直都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黃女士説,孩子的興趣是需要尋找和發現的,而不是製造。她要做的就是陪着他去找,去各類運動裏找,去藝術攝影裏找……
最終,大兒子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就是寫作。
羅素説: “世界充滿了神奇的東西,它們在等待我們變得更有智慧。”
黃女士用尋找的方式幫孩子瞭解了世界,教孩子用興趣鏈接了世界。
幫孩子找到一個適合的鳥籠,就會讓孩子在無形之中審視自己的生活軌跡,最後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發展的成功之路。
2.打掃鳥籠,營造合適的家庭氛圍
世界上有最簡單的教育方式嗎?有!
錢鍾書和楊絳用自己教育的結果很好回答了這個問題。
錢鍾書和楊絳的愛女錢媛,生前是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她的成功來自父母對她的悉心引導。
錢鍾書一家
在學習問題上,夫妻二人從不會強制女兒做什麼學什麼,更不會給孩子定量學多少,而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孩子,用自己的行為構築孩子成長的環境。
夫妻兩個人每天都會把書捧在手裏讀上一陣兒。小錢媛從兩三歲就是書不離手,愛學習的習慣也是隨之慢慢建立了。
楊絳先生曾説過: 最好的教育是要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中形成習慣,發展自我。
3.鼓勵孩子自己走進鳥籠,完善自我
被譽為人才“魔術師”的教育專家蔡笑晚,把自己的6個孩子培養成才,其中5個博士1個碩士,個個都是人中龍鳳。
值得一提的是老四天潤,讀書時走了一段彎路。當時一些武打類的影視劇非常多,《少林寺》《霍元甲》更是男孩們喜歡追逐的對象。做大俠、保家衞國竟成了天潤的目標。
蔡笑晚沒有攔着他,生硬拒絕會讓孩子心存芥蒂不利於孩子成長。瞭解武校情況後,父親擺酒給老四送了行。
到了武術學校,老四才知道,原來影視劇裏的大俠跟現實生活是兩碼事,自己那些所謂的抱負不過是一片浮雲,不切實際。
在父親的引導下,天潤經過一個學期的審慎反思,最終選擇棄武從文,重新回到學校,發奮圖強地讀書、考學,現在已在上海創建了自己的醫院。
蔡笑晚説,教育不是灌輸,是激發;不是斥責,是鼓勵。
只有正向引導,讓孩子自己悟透,才會把追求做到極致,才會實現他的志向。
利希滕伯格説,環境永遠不會十全十美,消極的人受環境控制,積極的人卻控制環境。
是抱怨孩子不自覺,不努力?還是以身作則,用恰當的方法來激發起孩子的興趣和信心?聰明的父母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因為比起優渥的家境和父母的高學歷,環境才是父母能提供給孩子最頂級的實力。
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才有能力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
來源 | 讀者新語文
責任編輯 | 曹金玥
在這裏,你可以看到更多優質教育類原創內容;
優質+原創+教育+自媒體,這是中教君想要在每個週末與您共同分享的精彩,不知道您喜不喜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