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詩句中名句介紹 朱熹是哪個朝代的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朱熹,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還是一個詩人,曾經做過南宋朝廷的知府,巡按,是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文人仕官,政績蜚然,在治理百姓,救災賑災上很受百姓的愛戴,他一生寫過很多詩句,詩詞歌賦都有涉歷,是一個全面型人才。

朱熹 像

朱熹的詩句有很多,隨便都能説出幾句,比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出自朱熹的《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還有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出自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流傳度最高的當屬這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出自朱熹的《春日》。這句詩字面意思,感覺是朱熹春遊有感而發,但是實質是內涵多多,詩句春遊尋芳的地點是在泗水之濱,這裏早已被金人佔領,而這裏朱熹是代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此講學授課,尋芳就是追求聖人之道,這平白無奇的詩句竟然暗含着朱熹的人生追求,後世多有人借用這首寓理於趣的哲理詩。

其它的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等等,作為一個哲學家詩人,朱熹的詩句存世量還是很多的,而且他還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思想家。理學家才是他的本職職業,詩人是他作為一個文人飽腹詩書,順便抒發才情的副業,這就不難看出,朱熹的詩句都藴含着哲學思想在內,並不追求辭藻的華麗,反而大多詩句顯得平白淡泊,這也是朱熹的詩句的特點。

朱熹的詩詞

朱熹博學多才,在詩詞方面留下不少名言佳句,為中國古詩詞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客觀的素材。朱熹現存作品種類還是很豐富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四書章句集註》,這本書及四書五經於一體,是理學的名著,為朱熹儒學體系的的基礎,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朱熹雕像

朱熹的詩都富有生機、字字珠玉,有《春色》、《觀書有感》、《泛舟》、《九曲棹歌》、《題榴花》、《偶題》、《水口行舟》、《西江月》等。其中《觀書有感》和《春色》是最膾炙人口的佳作,《觀書有感》的原文是: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後兩句是點睛之筆,不僅是人們所熟知的,也是非常具有哲理的名句。這首詩是作者借景喻理,像明鏡一樣的池塘水,清澈見底,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地注入。它的寓意是人們只有不斷的學習和獲取新知識,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

朱熹的詞有《浣溪沙》、《好事近》、《滿江紅》、《南鄉子》、《念奴嬌》、《菩薩蠻》、《水調歌頭》、《憶秦娥》、《鷓鴣天》等,他的詞不僅酣暢淋漓,而且構思精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菩薩蠻》,原文是:晚紅飛盡春寒淺。淺寒春盡飛紅晚。尊酒綠陰繁。繁陰綠酒尊。老仙詩句好。好句詩仙老。長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長。這首詞兩兩互相顛倒,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自然,可以看出朱熹用詞技巧頗高。

朱熹圖片

南宋理學家朱熹,字元晦,理學基礎源於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程頤、程顥,後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還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哲學家。朱熹一生都在刻苦研究學問,研究領域廣,留下不少理論成果,是繼孔、孟之後的又一儒學大師。但年老時不幸被捲入政治鬥爭,其學問也被稱之為“偽學”,使得朱熹含恨而終。

朱子像

朱熹用心研究儒學,將儒學達到一個新高度,完成了儒學的復興,後人稱之為新儒學或理學。他開辦書院,重視教育,堅持四十年在福建武夷山講學,他堅持不懈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他重視禮教,將儒學中關於個人修養等規定演變成一種社會規範,用來約束人的行為。這些規範在現代人看來過於保守、苛刻,但我國自古就被稱為禮儀之邦,有些基本禮儀是有利於個人良好習慣的養成。

關於朱熹的圖片有很多,有朱熹本人圖片、朱熹故里圖、朱熹墓圖、朱熹簡筆畫、朱熹書畫作品圖、朱熹影視劇圖等,人們根據朱熹的故事和作品,製作成關於朱熹的各種圖。儒學大師朱熹到底長什麼樣呢?由於古時候科技的不發達,使得很多名人的真實面貌不為人知。有關朱熹像的也有很多,上圖就是明代畫家郭詡的《朱子像》是最常見到的朱熹像,五官畫的非常真實,穿着方面也符合當時的着衣文化。朱熹故里圖片有建陽考亭、朱子講學地武夷山、文公山風景區等。


朱熹關於讀書的名言

朱熹,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他創辦書院,持續四十年的授課,都體現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他提出二十四字讀書方法,即循序漸進、虛心涵泳、熟讀精思、切己體察、居敬持志、着緊用力,成為古代最有影響力的讀書方法。他在《觀書有感》中寫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名句,告訴人們要不斷學習新知識。

朱熹像

朱熹關於讀書的名句還有很多,比如“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來自《讀書之要》;“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來自《觀書感》;“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精思”來自《性理精義》等,除了這些還有“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點對於現代人很需要。處於快節奏生活中的人們,心情變得格外浮躁,很難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傳統讀書中的三到,此刻就顯得極其重要:心要思考,才能悟出書中的精髓;眼要看到,才能不斷拓展知識面;嘴要讀出來,才能加深印象。除了這三句,還有“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告誡人們讀書一定要反反覆覆,仔細品味,才能從書中獲益,反之讀了也是白度。還有“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等。

朱熹將讀書概括的很到位,在他看來,讀書是門大學問,不僅眼要看,嘴要讀,還要用心思考。用這些方法告訴人們,既要愛讀書又要會讀書,才能領略書中的大智慧。

朱熹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四字源自《禮記•大學》,原句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初次在《大學》裏提到這幾字,卻沒有任何解釋,所以這個詞自產生就成為儒家理論中一個説不清道不明的謎。直到今天,這個詞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這個詞的意思也只是運用南宋朱熹的解釋,至於詞的原始含義,我們還不得而知。

朱熹授課壁雕

朱熹對於格物致知的理解繼承於程顥和程頤,二程的對格物致知的解釋大致是”格、至也。窮理而至於物,則物理盡”,“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由曰窮齊理而已也”,“物,猶事也。凡事上窮其理,則無不通”。朱熹根據二程的説法,系統的解釋了格物致知,並提出自己的根本觀點和看法。

朱熹認為格物致知包括幾個方面的內容,即“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事故”,意思是完全做到仁、義、禮、智,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遵循聖人的言行,通曉人情世故。總之格物致知是一個非常高的境界,格,就是滅,殺死;物,就是物慾,朱熹認為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如此,凡人很難到達那個領域。朱熹根據自己對理學的認識,進一步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就是要消除對外界的一切慾望,遵循天理,才能夠致知,才能豁然通暢。根據這些解釋,朱熹還提出“物而窮其理,窮理以故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的觀點,用來加強對格物致知的理解。

朱熹是哪個朝代的

朱熹非常的有名,他的著學精妙,後人少有能超越他的,被後世人尊為朱子,那麼朱熹是哪個朝代的呢?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朱熹是哪個朝代的。

圖為朱熹的畫像

他是南宋時期著名的一個人物,古人説有兩種人可以超過皇帝,一是聖人,一是天人。在世人眼中,他就是個聖人。他留下很多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這些都是世人用之不竭的讀書和做人的最高準則。看了他的名言之後,深感做人應當如此。原來不僅孔子教育後人怎麼做人,而他也是一個不弱於孔子的聖人之一。

他號晦庵,別號紫陽。他的父親學問較高,是官場中人,他從小受他父親的薰陶,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後來他的父親在就任途中死亡,他聽從父親的遺命搬到五里夫他父親好友的家中生活。他19歲考中進士,隨後出入官場為百姓謀福祉。他任職期間促進了教育的發展,興辦了許多的學院,發表了許多關於讀書的至理名言。同時在做人方面他也深有感觸,留下了許多為人處事的法則。

後人也稱他為朱文公,他的理學重在以理為中心,認為理才是世界的本質,理的最高境界是太極。他是第一個完整地把四書集聚在一起的人,這成為科舉考試中必考點之一。他培養了大批的人才,不過他在1196年遭到彈劾,他被負於十大罪狀,不僅他自己遭殃,他的學生有被流放和坐牢的很多,晚景悽慘。但他還是不停地著書,並於1200年逝世。朱熹的不幸是他那個朝代造就的,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怨天尤人。


朱熹的讀書方法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他發明的二十四字朱子讀書法是最有影響力的古代讀書方法,這內容是: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着緊用力、居敬持志。這二十四字對後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讀書方法,只要照着朱子的這幾條方法嚴格要求自己,就能很快的掌握書中的知識。

朱熹畫像

循序漸進是朱熹特別強調的一條,讀書一定要從基礎開始由淺入深,切不可馬馬虎虎、急於求成。要根據自身的情況,符合自己的認知規律,逐字逐句反覆研究。只有紮紮實實的掌握了書中的基礎知識,才會對書中的內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熟讀精思,即讀書不僅要通讀,還要熟練,熟練之後還要會思考,達到眼、腦、心的結合,才會領略書中的要旨,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差不多一個意思。虛心涵泳,即讀書要仔細揣摩書中所表達的意思,遇到不懂得問題,不要隨波逐流,認真思考後,再得出結論,接着對這些問題和答案認真專研,反覆咀嚼。

切己體察,即將讀書和自己的經驗、閲歷相結合,將書中的知識和實際相結合。不能將所學知識放在心中,只有運用到生活中才能體現書本的價值。着緊用力,即讀書要刻苦用功,絲毫不能鬆懈,要有緊迫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庸庸散散。居敬持志,即對讀書這件事一定要誠心誠意的去做,態度端正,堅守原則。還要有遠大的讀書目標,並持之以恆的朝着這個目標前行,不斷學習,不斷學習新知識。

朱熹讀音

朱熹,讀音zhū xī,他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被後世尊稱為朱子,因為他是研究孔子經典學説的儒家集大成者,作為唯一的非孔子親傳弟子,配享孔廟,這對於古代的文人是最高的禮遇。

朱熹 像

朱熹生於南宋時期,父親也是一名文人官員,在朱熹年少時病逝,把朱熹託付給自己的幾個好友撫養,朱熹非常有天賦,在幾個父親的文人朋友教導下,聰慧上進,18歲就考中進士,平步青雲,做到了給宋寧宗講學的位置,已經是古代一個文人能在朝廷上做得最高的官位了,非常有前途,不過,朱熹的政治理念和當時的朝廷主流不和,在外交上,朱熹主張抗金,在民生治理上,主張隨田徵税,在社會風俗上,他主張興教求真,不要追求仙佛之道,大肆捐佛建廟等,受到了一批頑固保守派的排擠, 只在朝廷做官僅僅46天,便請辭歸鄉。

朱熹講究的孔子義理之説,是一個已具完整模型的哲學體系,他主張理氣説,動靜觀,已十分具有後世的辯證論雛形,而且現如今我們所説的四書,就是從朱熹那提出的,他把古代的儒家經典《大學》《中庸》《春秋》《論語》,這四本書統統做了集註説解,這就是著名的《四書章句集註》,這本書後來成為封建統治階級欽定的科舉考試的教科書,深深影響的中國古代的文人求仕的命運,直至1902年清朝廢除科舉,《四書章句集註》才退出歷史舞台

朱熹是什麼家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字元晦。是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繼孔、孟之後最傑出的儒學大師,也是儒學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

朱熹出生在南宋,父親朱飛是與岳飛同時期的人,因為反對秦檜的政治主張,被逐出朝廷,回到福建家中,朱熹和父親在福建建陽度過他的童年。朱熹從小博覽羣書,好鑽研。在紹興十七年秋中的舉人,次年春天中進士,先後被授予多種職位。朱熹對各種書籍都有涉獵,關注儒學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等都有一定的造詣。在哲學上,發展了程灝和程頤的關於理和氣的學説,建立起早期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程朱理學”,簡單的把世界的萬物歸於氣,理和氣不能相離,還斷言“理在先,之後才是氣,理是根本”。要求人們“存天理、滅人慾”,這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對於後世影響頗深。

除過理學家的身份,朱熹還是很好的教育家。他寫的《觀書有感》中,有一千古名句“問渠哪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到現在你依然廣為傳頌,教導人們要靈活應變,要不斷接受新的知識、新的事物,才能有源源不斷新鮮的知識,從中可以看出朱熹超乎常人的眼光和見地。朱熹一生留下很多文獻典籍,最為有名的要數《四書章句集註》、《楚辭集註》、《晦庵詞》等。朱熹於1200年去世,終年70歲,諡號為“朱文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501 字。

轉載請註明: 朱熹的詩句中名句介紹 朱熹是哪個朝代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