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師計劃,如何讓一大批高素質人才進入中小學校園?
教育強國,教師是關鍵。教師是教育過程中最重要、最關鍵、最基礎的力量。站在講台上的那個人,決定着教育的品質。
教育部等八部門近期聯合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以下簡稱《強師計劃》),着力推動教師教育振興發展,努力造就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含幼兒園、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為加快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再次強調師德為先
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正所謂,育有德之人,要靠有德之師。錘鍊師德是提高教師教書育人本領的第一要務。此次《強師計劃》與之前發的多個文件一樣,依然將師德放在首位,並提出不少具體要求。
在培養方面,提出要常態化推進師德培育涵養,將各類師德規範納入新教師崗前培訓和在職教師全員培訓必修內容;在管理上,強調將師德師風建設貫穿教師管理全過程,在資格認定、教師招聘、職稱評審、崗位聘用、年度考核、推優評先、表彰獎勵等工作中嚴格落實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同時還提出,要對師德失範行為嚴肅查處,並開展師德警示教育。
應特別注意的是,《強師計劃》提出了推進實施教職員工准入查詢制度,這從根本上避免了師德失範人員進入教師隊伍。
培養一批碩士層次教師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提高教師學歷,已是大勢所趨。近年來,名校碩士、博士應聘中小學教師,也早已不是新聞。此次《強師計劃》明確提出要培養一批碩士層次中小學教師。
這意味着,未來中小學教師中將有一大批碩士學歷人才。
這些碩士學歷人才從何而來?此次《強師計劃》指明瞭路徑:推動本科和教育碩士研究生階段整體設計、分段考核、連續培養的一體化卓越中學教師培養模式改革,推進高素質複合型碩士層次高中教師培養試點;推進部屬師範大學公費師範生攻讀教育碩士工作,加強履約管理;繼續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擴大教育碩士、教育博士招生計劃。
面對部分在職教師學歷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強師計劃》特別提出,要搭建教師培訓與學歷教育銜接的“立交橋”,同時支持在職教師學習深造,提升學歷。
另有專家提出,教師招聘、培養不能“唯學歷”,名校高學歷畢業生,不一定是名師,不能把高學歷與高能力簡單地畫上等號,這會加劇學歷消費,甚至導致部分教師為了提高學歷,把精力放在提高學歷上,而不是在崗位上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在提升教師普遍素質的同時,《強師計劃》還提出深入實施名師名校長領航計劃,培養造就基礎教育領域的教育家、大先生。
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傾斜
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長期為人詬病,尤其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是最薄弱環節,存在着教師結構性短缺、隊伍屢補屢缺的現象。
為促進城鄉教育公平,《強師計劃》提出,要以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為重點,推動師資優質均衡。
《強師計劃》提出了具體政策:繼續實施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依託部屬師範大學和地方高水平師範院校為832個脱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定向培養本科層次師範生,中央財政給予支持;深入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交流輪崗、支教講學激勵機制,引導優秀人才向鄉村學校流動;通過落實補助政策、傾斜職稱評聘、加強週轉宿舍建設和住房保障等,着力增強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
其中兩項政策尤其值得關注,一是在提高鄉村教師地位待遇上,明確要形成“學校越邊遠、條件越艱苦、從教時間越長、教師待遇越高”的格局;二是完善交流輪崗激勵機制,將到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1年以上作為申報高級職稱的必要條件,3年以上作為選任中小學校長的優先條件。
構建現代教師教育體系
大量優秀教師的產生需要土壤,需要現代教師教育體系作支撐。目前,這方面仍是短板。
我國現有基礎教育教師1586萬餘名,大多畢業於師範類院校。總體上看,儘管師範院校數量非常龐大,但在一段時期內,一些師範院校的辦學方向、辦學目的發生了變化,師範性下降,人力、物力、財力不濟,生源、質量皆不如人意;同時,我國一流大學基本上不在教師教育體系內,不參與教師教育培養。
為適應新時代需求,《強師計劃》就教師教育體系建設作出了系統謀劃,提出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國家師範教育基地,構建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教師發展機構為紐帶、優質中小學為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這意味着教師教育體系將不僅僅侷限於師範院校和一般地方院校,更要鼓勵綜合性大學,尤其是一流綜合性大學來培養中小學教師。
據悉,“十四五”期間,國家將支持一批師範院校加強教學科研設施建設,每校支持1億元,這是新世紀以來國家層面在高等教育重大專項中,專門面向師範院校和師範專業建設的最大規模投入。
來源:《半月談》2022年第9期 原標題:《強師計劃,計劃何為?》
作者:原碧霞 郭元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