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為什麼我還要把《無間道》拎出來講一講

  為什麼《無間道》在香港 2003 年的維度裏是一部值得拎出來説説的電影?

知乎日報:為什麼我還要把《無間道》拎出來講一講

  其一,它改變了港片警匪片的一貫套路,“兵與賊”都演了一萬遍了,在《無間道》系列之前,表現手法基本偏向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內涵表達一般“兵”捉“賊”,捉着捉着,惺惺相惜起來,典型如《喋血雙雄》,這種東西看的時候倒是爽,但多了會覺得無聊,把“個體”扁平化了,“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是複雜的,而不是他就“講義氣”“天生是大哥英雄”這麼單調。

  《無間道》在這兩樣上都做了顛覆性改變,電影色調以“黑白”色為主調,冷峻剋制,整個片中的“爭鋒相對”都是“暗湧”,最激烈的一場動作戲,劉建明在車庫槍殺琛哥那場,跟以前的動作場面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但電影本身需要的效果完全達到了。

  《無間道》跟從前警匪片比,第一次讓“人”本身超越了“兵與賊”的職業概念,陳永仁與劉建明,沒有誰對誰錯,除開兩人表面的身份設定,細細去分析,這兩人的處境根本是一模一樣的“焦灼”狀態,躲在暗處,得不到社會認同,缺少身份的“焦灼”狀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集體才是安全的。

  劉建明與陳永仁,兩個人都“身不由己”,音像店那場戲,拍得鬼斧神工,這樣兩個死“對頭”,竟然一同討論起“音響效果”了,因為——他們不是對立關係,沒有高低,劉建明是普通人,陳永仁也是。

  《無間道》的“心理戲”非常精彩,精彩到我認為完全超過馬丁斯科西斯改編的《無間行者》,雖然老馬的確很牛逼,但是《無間行者》真的沒有《無間道》那麼動人,也許東方的東西更“內斂含蓄”,更能抓住人心,又或者是《無間道》本身已經非常優秀,珠玉在前,改編難度很大。

  其二,商業片的節奏感把握得非常準確。

  如果常看舞台劇的人就會感覺到“節奏感”是個多麼重要的東東,有的演員演戲,從頭到尾都是“前戲”,乏味的要死,有的演員卻是不停“爆破”,高潮不斷,雖然很爽,但是體力真的跟不上—— 電影亦是,有張有弛的節奏控制真是太重要了。

  《無間道》中“黃 SIR 死那場戲”那個節奏感,真是讓人一顆心“提起來又落下去,又提起來,最後‘譁’一聲碎了”那種感覺。

  我們看看那個鏡頭特寫:

  黃 sir 跟陳永仁在天台碰面,依據劉建明的線索,琛哥的人過去了,然後警察隨後到了——希區柯克在某次採訪裏提到,一個單身女郎深夜回家,遇到惡人,鏡頭怎麼拍才嚇人?是女郎走着走着,忽然從牆角竄出來一個人,把她拖了過去——還是先給鏡頭在牆角站了一個人,再給鏡頭,一個女郎慢慢的走過來了——兩個哪個更有驚悚效果?他説是後者,因為前者給觀眾的衝擊是“瞬間”的,而後者已經給了觀眾心理準備時間,看,那兒蹲着一個人,從那一刻開始,他們的胃口就吊起來了。

  《無間道》這個場景就是採取的希區柯克説的這種,黃 SIR 和陳永仁不知道“危機”到了,但是觀眾知道,整顆心從那個時候就“吊”起來了。

  緊接着,黃 sir 跟陳永仁開始“逃”,所有樓梯口都被堵死了,而電梯裏全是對方的人——觀眾感受:怎麼辦?——黃 sir 讓陳永仁先走,自己走電梯,那份報紙企圖掩蓋——觀眾心理:能逃過嗎?——黃 sir 假裝跟老婆通電話,對方的人出去,電梯門快關了,黃 sir 鬆一口氣——觀眾心理:好險,跟着黃 sir 鬆口氣。——一隻手把電梯門擋住了“黃 sir”——觀眾心理:瞬間惶恐了——忽然,畫面裝黑了,鏡頭轉到樓下,陳永仁還在找的士——觀眾心理:到底怎麼回事啊啊啊啊啊,黃 sir 怎麼樣了,你拍這個鏡頭是幹嘛的,我要看電梯裏的鏡頭啊啊啊啊——陳永仁才下的士,一轉頭,黃 sir 屍體砸在身旁的車,配樂響起,陳永仁經過這麼多年訓練的人都接近崩潰狀——觀眾心理:在忐忑那麼久之後,我們的心境已經跟陳永仁一樣了,震驚!太忽然了!惋惜!差一點就逃過了啊!難過!

  《無間道》這場十來分鐘的戲幾乎讓看電影的人喘氣不過來,正是“一流的節奏感”的表現,控制了觀眾心理,讓觀眾跟電影裏的人的情感節奏對接上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電影,裏面的人哭得要死要活的,下面的人都在想“多大一個屁事啊,至於嘛”,這就是觀影者與電節奏與情緒沒有對接上的反面例子。

  其三,精彩的人物情境設置。

  有人以為在雙男主戲份中,梁朝偉在《無間道》中是佔了角色便宜,這個論斷是否正確?是否有值得商榷的餘地。

  我們來看看演員配置和境況配置:

  跟陳永仁相關的人:黃 sir,傻強,初戀女友(蕭亞軒飾),心理醫生(陳慧琳飾),韓琛。 跟劉建明相關的人:韓琛,女友(鄭秀文飾),黃秋生,以及林家棟飾演的警察。

  數量上看似陳永仁那邊多一位,其實——他那邊的兩個女人,合起來戲份跟鄭秀文均等,作用也跟鄭秀文均等,兩個加起來演技也佔不了鄭秀文便宜。

  先看這兩位男主角身邊的女人。 陳永仁是什麼情況?他説的是真話,但是她們不到他死,也不確定他説的是真話。如果她們信,蕭亞軒就不會帶着女兒離開他,跟了別人,陳慧琳就不會在他説“其實,我是警察”的時候接了下去“我也是”。 劉健明是什麼情況?他身邊的人相信他的話,但是他不敢説。鄭秀文在寫一本書,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了“好人做了錯事該怎麼辦?”,其實她給了很多機會劉建明,但是劉建明沒敢説真話。 這兩種情況,貌似不同,其實一模一樣,那就是“孤獨”,你沒有可依賴的人,你連自己的女人,你都沒辦法依賴,徹底的孤獨。

  傻強 VS 林家棟飾演的警察

  傻強對陳永仁沒有惡意,但是在他死之前,我們也不知道,陳永仁也不知道,陳依然隨時處於防備狀態,在黑幫系統裏,孤軍奮鬥,而相對應的是——劉建明也是最後一刻才知道林家棟跟他是一條線上的人,之前他在警局也完全是孤軍奮戰。

  韓琛 VS 黃 SIR

  這兩個人很有意思,陳永仁對韓就相當於劉建明對黃,這兩對的相處狀態就是一直“靠着懸崖邊邊走,在玩命”,這兩隻大佬都精明得要死,稍微一個不注意,就搞砸了,再回頭已百年身。 陳永仁混黑幫,連肉體安全都無法得到保證,被警察追,被混混打,在這個範圍內,劉建明衣冠楚楚,正當職業,他的煎熬肯定不如陳永仁,但是,但是——黃 SIR 跟陳永仁有真實的感情,而韓琛跟劉建明是利用關係!!!陳永仁好歹還有一丁點黃 sir 的情意依託,但是劉建明是徹頭徹尾的孤軍奮戰。

  從這個意義來對比,劉建明的戲更難,要更加往“深處”走,對錶演要求更高。陳永仁是“邋遢顛倒”的正面抒寫的悲慘,劉建明是“衣冠楚楚”背後的焦灼,陳永仁的戲容易有“爆發點”,比如跟黃 sir 的互動,是孤獨當中一點兒温情,非常非常感人,但是劉建明缺少這個爆點,傻強死前對陳永仁那一番話,是絕境裏的光亮,而劉建明一直是四面楚歌——

  所以,結論是——梁朝偉在角色上佔便宜,千真萬確。

  劉德華演“衣冠楚楚”,如果他演不好,沒人能演好,片中他穿白襯衣的那模樣,難怪亦舒都要提筆稱讚,但是很遺憾,他沒把劉建明的精髓抓出來,那就是“焦灼感”,在表演上,沒讓觀眾看到他的困境,他的困境相對陳永仁沒有那麼明顯,所以眼神肢體表演就更高,但是——劉德華不是沒有“細節感”,他有,在給韓琛傳遞信息那場戲,黃秋生站在他跟前,他抬眼去看黃秋生,兩人的短暫對視,到這裏我相信了影評人誇他在《桃姐》裏眼神過關的評論,梁朝偉跟他身後,他在前面走那場戲,劉德華的處理也是很壓場的——劉的主要問題是——他無法給人“焦灼感”,無法傳遞信息給觀眾“我現在扛得很辛苦,我很孤獨”,他唯一的死穴也是永恆的死穴“巨星風範”在這部電影中再次淋漓盡致的被暴露出來了,他是大明星,他不可能慘的,一切事他都是遊刃有餘的,他都能搞定的。這是劉天王一生表演的缺陷。

  劉德華除了“巨星味”,本來有個引爆點,他沒有抓住,那就是跟女友的互動。 劉建明這個人,一直是戴面具的,他不像陳永仁,在黃 sir 面前,他還可以像自己,劉建明只有在一個地方可以稍微把自己放出來,就是在女友面前,最大程度展現這種“焦灼感”,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劉跟鄭的對手戲輕輕鬆鬆,完全回到了《孤男寡女》談戀愛的戲碼——功力完全沒出來。

  如果一定要給《無間道》下個定論:劉建明確實很難,但是金馬金像都先考慮梁朝偉是合理的,因為他讓我們看到了陳永仁的“困境”,就這麼簡單。

  其四,精彩羣戲。

  有評論認為,《無間道》造成的惡果是擠壓了小製作的市場,可是如果《無間道》沒有黃秋生沒有曾志偉的加盟,精彩程度將大打折扣。

  黃秋生太精彩了,片中“警局意識到有內鬼”那場戲,黃跟劉德華短暫對視的鏡頭,兩個人的神態對比,高下立判,但是劉有個地方值得表揚,如果是他自己設計的動作的話——被黃叫到辦公室談“內鬼”,黃點了根煙,劉打開門去透氣,明顯的一語雙關,顯示的是他內心的沈重恐懼,這裏的“透氣”不只是個表面動作。

  曾志偉演“韓琛”更是熟門熟路了,跟黃秋生在警局對持那場,精彩。

  梁朝偉,一貫水準,精準,梁這個人,其實分析他成熟期一部電影就夠了,他演戲有他自己那套,任何角色看上去是都像梁朝偉自己,仔細分析,人物感又總是對的,精確的,而且你無法想的比他更精準,此種“布萊希特隔離體系”,他已經玩得風生水起。

  杜汶澤是真的有戲,只是如今自毀前程,不提也罷,不過我疑惑即使不是自毀前程,他那套也純粹是港式的,真能融進內陸市場嗎?

  兩個當年作為重點培養的年輕人,陳冠希至少有個“有戲”的樣子。

  “希望”這個東西,其實它的意思不是“你既可以清純又可以性感還可以風騷”,而是“你看起來好像可以學會清純性感風騷”,就像當年的張柏芝那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068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為什麼我還要把《無間道》拎出來講一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