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爸,讓你別給騙子匯錢,你怎麼就不聽呢

  “轉發功德無量!鳥巢要開慈善富民大會,來京參會者交通食宿費可報銷,還可現場領取 5 萬元慈善金……”

知乎日報:爸,讓你別給騙子匯錢,你怎麼就不聽呢

  每每看到這種真·零可信度的謠言,我都忍不住感慨“這屆傳謠的真是羣廢物!”然而,就是這樣一眼的假新聞,就在警察哥哥都大力出動的情況下,神也不能阻擋老人們想上當的心。

  “我都告訴你是假的了 / 都已經闢謠了,為啥你們就不聽呢?”。別把騙子想得太簡單,人家是專業的,他們的目標受眾本來就是老人而不是你;同時,也別太高估闢謠的效果了(如果闢謠有用的話,還要警察干什麼……)

  所以我打算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大家分析分析老年人為什麼會相信謠言,以及相信以後為什麼你勸不了他。

  這裏正好涉及了一個心理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話題——老年人的信任。

  初次見面

  信任的差異其實在我們第一次見面時就出現了。我們從印象管理的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2012 年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有一篇文章探討了當老年人和年輕人同時看到一些陌生人的面孔時,他們會如何判斷這些人的可信程度。

  研究者準備了 30 幅面孔(根據事先的打分,將這些圖片分為 10 幅可信面孔,10 幅中性面孔和 10 幅不可信面孔)。結果如下:

知乎日報:爸,讓你別給騙子匯錢,你怎麼就不聽呢

  從圖上可以看出,對於可信的面孔,老年人和年輕人的感受是差不多的;但面對不可信面孔時則出現了顯著的年齡差異,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相信不可信的面孔。

  同時這篇文章還探討了其中的神經基礎(即為什麼老年人更容易相信別人),結果他們在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中發現腦島(更具體來説是 Left Anterior Insula)可能起到了關鍵作用。

知乎日報:爸,讓你別給騙子匯錢,你怎麼就不聽呢

  根據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腦島的功能包括對風險的評估、預測決策是否安全等。研究中發現,老年人和年輕人在面對不同面孔時,他們的腦島激活出現了顯著差異,老年人腦島激活更弱。

知乎日報:爸,讓你別給騙子匯錢,你怎麼就不聽呢

  由此可見,老年人在初次與陌生人接觸時就已經比年輕人存在更多上當受騙的風險了。

  2. 日常接觸

  大家在和一些不那麼熟悉的人的接觸中,往往遵循着加分或者減分原則,即這個人做了一件讓我欣賞的事情(例如給我提供了幫助),我可以給他加一分;但如果他做了一件讓我不愉快的事(例如騙我了),我給他減一分。而我是否與他繼續保持接觸就在於我給他的評分高低。但是記住,這個規律只對年輕人適用!因為老年人認知系統的衰退不支持他做這樣複雜的加工(簡單來説其中牽涉到記憶系統的更新問題)。

  2016 年日本的一位學者 Atsunobu Suzuki 做了一個實驗,實驗中被試與一個假想的夥伴進行多輪的投資遊戲。在實驗中研究者對那個假象夥伴的兩個變量進行了操縱:第一個是面孔的可信 / 不可信程度,第二個是其投資行為是否誠實(即他是否會騙你的錢)。因此在這個實驗中,一個面孔可信的夥伴可以做誠實 / 不誠實的事情,同時面孔不可信的夥伴也可以做誠實 / 不誠實的事情。被試的任務則是通過幾次遊戲中夥伴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是否需要繼續對他投資。研究結果同樣出現了很有趣的年齡差異,對年輕人來説,他們完全可以依照對手的行為來決定自己是否繼續對他投資。但老年人則完全是看!臉!的!

知乎日報:爸,讓你別給騙子匯錢,你怎麼就不聽呢

  他們決定是否繼續對假想個體進行投資的決定因素就是那張面孔是否可信!(只要你看起來可靠,老年人就會一直相信你,哪怕你騙他們了)。當然這個結論有點誇大,但基本觀點就是決定老年人是否信任你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在於你是否長了一張值得信任的臉。

  3. 信息傳播

  在“鳥巢免費領錢”這則新聞的背後,還有另外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也是在心理學中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什麼樣的信息會令老年人這個羣體買賬?

  騙子編造的謊言一點都不可信,為什麼還有老年人相信?現在請大家跟我默唸三遍下面這句話“老年人是不分析內容的!”從社會情緒選擇理論中,我們可以知道對老年人來説他們閲讀的目的不在於獲得知識,他們的目標在於獲得積極情緒體驗。在這樣的情況下,什麼樣的信息才是最吸引人的?“為了中國人過得更好!”“不轉不是中國人!”“震驚!為了你的家人快轉!”在這類信息傳播的重災區——微信,遍地都是這樣的標題。

知乎日報:爸,讓你別給騙子匯錢,你怎麼就不聽呢

  具體例子可見我之前發過的一篇我老闆 2003 年的文章,他們就是利用老年人追求積極情緒體驗來進行廣告宣傳的。

  4. 老年人決策的特點

  老年人和年輕人相比,另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在於他們在決策中更加規避風險。所以當有這樣的好事(存 50 元,可獲得 10 萬元的回報)找上門時,他們是一定會趨之若鶩的。而年輕人則會判斷高收益一定伴隨的是高風險,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是不會發生的。

  下圖是 Mata 等人 2016 年在 Psychologyand Aging 上的一篇文章,無論是自我報告還是行為測量,他們都發現老年人更加規避風險。

知乎日報:爸,讓你別給騙子匯錢,你怎麼就不聽呢

  5.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當怎麼辦?

  有人以為,中國的老人是從苦日子過來的,所以被騙子抓住了貪小便宜的心理。這樣説是不公平的,其實老年人上當受騙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即使在物質生活極大豐盛的帝國主義美國,也一樣存在老人大量受騙的問題。目前大家可能都還集中在到底什麼原因導致了老年人的輕信。只有搞清楚了輕信的原因,可能才能進行相應的干預。不過有幾點可能是可以借鑑的。

  老年人決策中情緒的作用,從雙加工模型來看,老年人決策更依賴情緒 / 經驗,如何讓情緒發揮其引導作用(其實第一點中邊緣系統就有何重要的情緒功能)可能是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例如 Mikels 等人在 JEP 上文章就發現,老年人關注自身情緒時的決策優度要好於關注細節時的決策。這裏賣個廣告,我們實驗室正在進行相關信任研究,如果家在北京並且家裏有老年人願意參加的,很歡迎來參加我們的實驗 XD

  家人的參與,老年人更關注親密情感。敲!黑!板!如果家人不能滿足他們相應的需求,則會有其他人乘虛而入替代家人的作用,例如:騙子。記住騙子往往不會一上來就來欺騙老年人。他們總是循序漸進,一點一點獲得老人的信任。但當他獲得信任後,老年人就再也不會相信其他人了(即使他們被騙了,他們甚至還會為騙子辯解)。就好像“鳥巢大會”這個騙局中,詐騙團伙組建了微信羣,成員間以家人相稱,一開始只是每天分享心靈雞湯,學習正能量,還在羣裏進行線上虛擬升旗儀式,等到羣成員成為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再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行騙。看看騙子有多麼用心經營,比一句簡單的闢謠走心多了。

  國家和其他相關部門的努力。可能有人認為這是小額構不成犯罪,或者有人會説這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交易。但大家還是要注意,騙子們利用的是老年人的認知缺陷,所以我們無法完全從年輕人的角度出發,把問題簡單化——更多立法是必要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41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爸,讓你別給騙子匯錢,你怎麼就不聽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