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有哪些資料 張衡的故事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張衡有哪些資料

張衡作為我國東漢時期最傑出的發明家,天文學家以及文學家,長久以來都被人們所津津樂道,所以關於張衡的具體資料可謂汗牛充棟,數不勝數。

張衡畫像

張衡,後世尊稱為科聖,木聖,生於公元78年。幼年刻苦好學,16歲時即四處求學。到洛陽時,進入了當時學府的最高殿堂太學深造,在這裏他如飢似渴地讀盡了的當世典籍,並遇見了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崔瑗,兩人一見如故,互相交流學識,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公元100年,張衡應南陽太守盛邀,出任文書職位。

十一年後,張衡受漢安帝之召,進京官拜太史令。這期間張衡構思出了很多被世人所矚目的偉大發明。最著名的當屬地動儀和渾天儀。這兩個儀器數構思巧妙,做工精美,千百年來,被人們反覆研究,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工作者。

張衡在文學方面也有出色成績,十年磨一劍,著成《二京賦》,文辭優美,意義深遠,是漢賦的傑出代表,被人們傳唱甚久。

公元133年,剛正不阿的張衡遭到眾多宦官誹謗,憤而作《思玄賦》,抒發自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情操。《思玄賦》寓意高遠,超塵脱俗,是張衡的代表作之一。

公元139年,張衡辭官,告老還鄉,不久之後病逝。張衡走完了自己光輝壯麗的一生。他的一生髮明無數,著作無數,在科學界,文學界,天文學界,數學界都做出了永難磨滅的貢獻。

張衡的故事

張衡,公元78年出生,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發明家,天文學家。關於張衡,有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張衡畫像

張衡小時候特別聰明,而且刻苦好學,所以六歲的時候就能做出漂亮的文章。

當時鄉人都對張衡讚歎有加,這就招來了王充的嫉妒。王充是屠户家的兒子,平時不喜歡學習,整天帶着一羣小孩亂跑,今天拿土坷垃砸張家狗,明天拿碎石頭砸王家雞。有次他看到張衡坐在門口看書,撿起一個石子就砸過去。全神貫注的張衡絲毫沒有防備,被石頭砸了個正着。

張衡哇地一聲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拿起小板凳要打王充。聞聲出來的奶奶制止了張衡,聽完張衡哭訴後,奶奶平心靜氣的説,孩子,不管別人做了什麼,咱都不要喪失理智。你拿個板凳會打壞人的。張衡滿肚子委屈,依舊哭個不停。奶奶把張衡拉到家裏,關上門,耐心的對張衡説,讀書使人明理,你可以教王充讀書呀,這樣王充就變成好孩子了。

幾天後,張衡主動找到王充。王充嚇了一跳,以為張衡到門上尋仇,往後面一退,擺出一副打架的樣子。張衡笑了,説,我不是來找你打架的,我看你整天怪無聊的,你到我家我們一起讀書吧。

王充臉上的緊張一掃而光,變成了難以置信,讓我去你家讀書?我跟個野孩子一樣。張衡上前拉住王充的手,笑眯眯地説,走吧,看書可比打架有意思多了。

從此以後,王充走上了正道,並且多年後成為一方官員。當然,這可都是張衡的功勞啊。

張衡的地動儀有幾條龍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精通天文、歷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

地動儀圖

張衡是渾天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傑出的改進了渾天儀,利用了齒輪的系統把渾象與計時漏壺之間很好的把握了起來,聯繫在一起,從而能夠在以我們從室內的角度去有效測看和計量恆星的位置。

張衡創造出來的的地動儀,發明於元嘉元年,也就是在公元132年,相傳這是他在太史令任上所作的的一件撼動的大貢獻,如圖可以看出,這個地動儀是用銅鑄造而成的,從外觀上來看非常像一個酒樽,它的中間是有一個都柱,也就是所説的震擺,在都柱的周圍,排列着八個方向的機械,而外面則鑄造了八條銅龍。

這個地動儀外面的八條銅龍,是有着系統科學的排列的,它是按照了八個方向來進行排列,我們從順時針方向來看,分別是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並且是與地動儀內部相銜接而成的,並不是獨立得,在每一條龍嘴裏都銜着一枚銅球,而銅球幣則是根據所在方向來動,會落在它下面排列的銅蟾嘴中,憑聲音就可以去判斷地震的方向。就是説,在地震時,“都柱”在撥動着小球,而小球去碰撞控制龍口的那些機關,這樣使得龍口張開。

由此看來,張衡發明創造的地動儀是有八條龍的,這八條龍不僅讓內部與外部構造上有一個非常巧妙的銜接,而且可以比較準確的預測地震。張衡的這項創造震動了古今,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張衡渾天儀

渾天儀是由中國東漢著名天文學家張衡所創制改進而成的,是古代用來演示天體運行的儀表。我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在明朝製造完成,現陳放在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

渾天儀雕塑

渾天儀是依據我國古代一個很重要的理論“渾天説”而製造,它是反映“渾天説”的一種儀器。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其實早在公元前4世紀,周朝就有人制造出了渾天儀,南北朝時期,太史令錢樂之也鑄造過一座渾天銅儀,宋朝以後的梁代基於種種原因也製造過渾天儀。那時的渾天儀相當於形象化的星圖,但是其功能與作用顯然都是強於星圖,而且從製作上來講也比星圖困難。但是當時的技術使得渾天儀的不夠準確。

張衡發展和完善了古代的天文學説:渾天説,並且更加勤奮的專研於天文。最終,元初四年,他在前人的基礎上製造並改進出了前無古人的銅鑄渾天儀,最外層周長長達一丈四尺六寸,並增加了二十四節氣等等天象。

張衡製造的渾天儀的偉大之處在於,渾天儀上有兩個漏壺,滴水可以推動圓圈按着刻度慢慢轉動,可以比較精確地呈現出各種天文現象,所以當人們從室內觀測渾天儀呈現的現象是,驚人地發現竟然與外面觀測到的一致。這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夠比較準確地觀測天體的渾天儀。

國際天文學界已經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以便紀念張衡的傑出貢獻。 渾天儀的發明讓中國科技史又劃下了光輝的一筆。張衡的偉大貢獻讓人敬佩。

張衡是哪個朝代的

張衡是東漢時期的人物, 出生在南陽的一户官宦世家。他是偉大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發明家、製圖家和地理學家。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但在張衡幼年時候,家境並不好,甚至一日三餐得靠親友資助。

張衡雕像

正是因為這種貧困的生活,使得他能夠接觸到社會底層的勞動羣眾,也在之後為他在天文學的方面帶來向上的影響。他在數學、地理等方面也有驚人的才學。 

他認識到並指出月亮其實是不發光的,月光只是日光的反射。除此之外,他還正確地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張衡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等機械。

張衡是個偉大的才人。他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更是出名。張衡為歷史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所以人們為了紀念他對社會的貢獻,便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而且還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 。可見張衡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及其重要。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並被後世稱為“科聖”。

張衡的成就或許與他出生的朝代有關聯。但更多的是他努力的結果,無愧為“科聖”。

張衡簡介

張衡,字平子,後人尊稱木聖。生於公元78年,卒於公元139年。

張衡畫像

張衡乃河南南陽人士,與諸葛亮,張仲景,范蠡,姜子牙並稱為南陽五聖。因為文采出眾,妙筆生花,善寫賦文,是漢賦四大家之一。有《周官訓詁》,《靈憲》、《玄圖》,《二京賦》,《歸田賦》等作品,載於《漢詩》,《隋書》等書。

張衡少時天賦異稟,博聞強識,弱冠之年便四處遊學,這讓他的眼界更加開闊,興趣也更加廣泛。他學五經,通六藝,知天文,曉地理。

永元十二年,張衡在南陽太守府任主簿,負責文書工作。

永初五年,漢安帝召張衡進京。初任郎中,後升為太史令。這是張衡很重要的幾年,他的很多發明諸如渾天儀,地動儀等都是在這個時期發明的。

永和元年,張衡官任河間國相。在任期間,整頓吏治,剷除奸黨。

三年之後,張衡官拜尚書。

永和四年,張衡逝世。偉大的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機械學家完成了他的人生歷程。

八百多年後的公元1009年,張衡被封為西鄂伯。到了1970年,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上的一座山命為張衡環形山。七年之後將一顆行星命為張衡星。2003年,又有一顆小行星因為張衡的緣故被命名為南陽星。

張衡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在很多領域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41 字。

轉載請註明: 張衡有哪些資料 張衡的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