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末文學家俞樾的故事 清代俞樾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俞樾的故事

俞樾,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經學家。俞樾在經學方面很有建樹,和著名經學家孫詒讓、黃以周合稱為“清末三先生”。俞樾的故事,和當時的眾多學者、經學家一樣,像一本耐人尋味的古書典籍。

俞樾作品

説到俞樾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及他在道光三十年的科舉考試中的表現。俞氏是德清的望族,他的父親俞鴻漸,因考中進士,得以入翰林,最後在京任職。所以,俞樾從小就受這樣一種思想影響,襲承父業,也一樣的參加科舉考試。考取功名,成了俞樾進階政事的唯一途徑,也成了他讀書學習的目的。十年寒窗,苦讀經書,俞樾最終在道光三十年的科舉考試中中進士第十九名。在接下來的複試中,俞樾的表現更為出色。

當年複試題目為“淡煙疏雨落花天”,俞樾在看到題目後,立即瀟灑作詩一首。其首句為“花落春仍在”,此詩一出,尤其得到當年的主考官——曾國藩的賞識。他稱讚此詩此句和宋祁的“將飛更作迴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有異曲同工之妙。

同時,俞樾在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昂揚向上的精神以及堅守家園的決心也深得曾國藩的賞識。也因此,曾國藩將俞樾的名次移列在了第一名。俞樾雖然得到了曾國藩的如此賞識和提拔,但是不懂官場來往的俞樾最終並沒有在官場上有所作為,只做了河南學政,後被彈劾而歸於田園。

清代俞樾

清代俞樾是當時非常有名氣、有影響力的學者。據記載,他的祖先多務農,直至其祖父俞廷鑣一代開始成為德清望族,並有譜牒。他的曾孫俞平伯是著名的文學家,是研究紅學的專家,開創了“新紅學”。他還有諸多有名的弟子,如章太炎、吳昌碩等,都是後期比較有影響的人物。

俞樾作品

提起清代俞樾,不得不提他的“廢除中醫”這一主張,他是近代中國第一個提出此論調的人,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當然,他的這一説法並不是信口胡説,而是在研究《皇帝內經》及其他經典醫書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他認為“廢醫存藥”才是正途,其中的一系列舉例論證,可以在他在《廢醫論》和《醫藥説》中找到詳盡的論述。不過,很多人認為,清代俞樾之所以提出“廢醫存藥”,與他晚年病弱有很大的關係。

清代俞樾在文學方面最大的貢獻是將《三俠五義》改為《七俠五義》,在研習了諸多經典後,他將不合理的情節進行刪改,增加了這部小説的廣泛流行性。另外,他提倡經學致用,他一方面尊崇孟子的性善説,又認同“性惡論”提出者——荀子的道德教化説,可見,他以一種更加包容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傳統的人性觀。除了文學方面的造詣,他還是一位非常有自己風格的書法家,他的書法穩重大氣,揮灑自如,石碑的拓本流傳至今。

俞樾作品

俞樾是清朝後期一位著名的學者,學術研究包括經學,文學,古文字學和書法。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學者,也是一位優秀的老師,近現代的很多著名學者曾向他拜師學藝。俞樾一生專於研究,留下的作品非常多,可謂博大精深。流傳至今的作品有五百多卷,合稱為《春在堂全書》。

俞樾畫像

俞樾作品之一是由他修改的《三俠五義》,他使得這部書得以廣泛流傳。他對小説的研究很是透徹,有自己的觀點,也注重細節的描繪,如果説近代史上的小説評論大家,俞樾一定是其中之一。他本人有着獨特的思維觀點,能夠指出書中的不足,並且加以訂正,經過他潤色的作品更為精彩動人。俞樾的作品之二是在經學上的研究,留下了豐富的作品。他認為經學要“通經致用”,贊成孔子和孟子的學説,主張把兩大名家的思想融合起來,積極吸收古代名家思想,只要不和道德教化相沖突,他都樂於去學習使用。博大的學識範圍造就了他活躍的思維,在他的著作當中,會出現很多的觀點,有時甚至會自我否定,這些都是來源於他“以疑存疑”的立場。

他所著的《羣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議舉例》等,是乾嘉學派後期的代表著作,《春在堂隨筆》等收羅了很多的文學知識和歷史,有極大的借鑑意義。俞樾作品之三是書法的作品,《楓橋夜泊》石碑是俞樾去世前最後一份書法作品,此時的他雖然已經是高齡老人了,但是他的作品依舊氣勢磅礴,渾然天成,被後人稱為絕筆。總的來説,俞樾的作品是畢生思想的精髓,值得學習和品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09 字。

轉載請註明: 關於清末文學家俞樾的故事 清代俞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