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終身運動習慣,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目的

近日,一項針對1513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長進行的調查顯示,69.9%的受訪家長表示,其孩子每週體育課只有兩節或更少;運動強度低(55.3%)、被主課佔用(50.6%)是受訪家長認為目前體育課存在的普遍問題;60.5%的受訪家長認為要提高對體育的重視。

事實上,近年來,體育的重要性日益為人們所接受。今年4月,教育主管部門表示,要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並由此實現學校體育工作與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掛鈎,與教師的績效工資、職稱掛鈎,與學生的綜合評價、升學掛鈎。

如此一來,如果學校體育工作沒做好,學校及教育行政部門乃至當地政府的政績考核都將受到影響。在當下的行政體制中,這樣的重視力度不可謂不大。可是,家長為何依舊覺得體育課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學生為何依舊覺得體育課沒意思呢?

對於任何一個階段的學生來説,其學習的重要動力,都源於興趣和愛好。因此,中小學體育課的目標應該是幫助學生髮現體育的樂趣,學會運動的初步技巧,養成終身鍛鍊的習慣。在這中間,要讓學生感受到,是我在鍛鍊,我從中得到了快樂,而非僅僅為了這個科目分數的提高和老師的滿意等短期功利目標。

反觀很多成年人,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交納高昂的健身費用也要堅持鍛鍊,就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體育鍛煉帶給人的樂趣和益處。從這點上來説,無論是學校還是體育教師,其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主要任務,就是在鍛鍊學生身體的同時,結合學生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效果。近年來,一些學校探索體育課分層教學,將愛好、水平接近的學生分在一個教學組中,這就是以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自我體驗,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在科目中受益的理念體現。

眼下,很多學校設置更多體育課,從根本上講,還是為了達到不同課程的配置和配比,完成教育主管部門下達的教學任務。不少學校的體育課,留給學生的印象是負擔,是失敗的經歷,是眾目睽睽下的難堪體驗和不體面造成的自卑,由此形成了學生的挫折心理,體育課的運動經歷成了他們的心病和瘡疤,以致陰影長期不散,對身體的自我認知定位不高,成了潛在的運動障礙。

更關鍵的是,在當前體育課的內容中,學生難以發現運動的樂趣,體育被當成了力氣活,其他課程則成為腦力活……須知,體育是體力和腦力的結合,乃至有益智力活動。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把體育當作一種“調味品”,覺得孩子學習太緊張了,通過體育鍛煉來放鬆一下,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提高學習成績。

所謂教育,不僅要充盈學生的頭腦,也要強健學生的體魄。好的體育課要讓學生樂此不疲,有再上一堂課的慾望。唯有如此,才能把學生真正調動起來。而民眾運動習慣的養成,很大程度上正是來自青少年時代的體育課堂。

(作者:張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5 字。

轉載請註明: 培養終身運動習慣,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目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