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其矛盾的帝王,若他在開元盛世結束之前崩逝,那他所能獲得的讚美和榮耀絕對遠超唐朝所有帝王,奈何這只是美好的幻想,一手締造大唐盛世的唐玄宗卻也在晚年一手造就了唐朝的衰落,開元盛世、安史之亂一好一壞發生在一位帝王身上,想想就有點諷刺,但這對唐玄宗而言並不致命,致命的是自己未死,太子卻宣佈登基,自己由皇帝直接變成太上皇。
遙想當年唐玄宗面對自己的兒子説廢殺就廢殺,現如今形勢完全逆轉了過來,自己的太子不僅不受自己的控制,反而對自己逼宮,在馬嵬驛兵變中若不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效忠,自己能否安然到達四川都是未知數。在馬嵬驛兵變中保得一命的唐玄宗還未安定下來時一件更殘酷的事情發生了,與自己分道揚鑣的太子突然在靈武宣佈登基為帝,面對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唐玄宗妥協了,他沒有怪罪自己的兒子,而是予以承認,這中間複雜的感情可想而知。
要知道在帝王眼中,沒有什麼比權力更重要的了,為了權力,什麼父子之情、手足之情完全都可以拋棄,縱觀自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太子李建成逼迫唐高祖李淵退位以來,唐朝的繼承系統一直處於混亂狀態,比如武則天曾代唐建周,唐中宗發動神龍政變取武則天而代之,李隆基更是通過唐隆政變、先天政變先後將自己的伯母、姑母誅殺,牢牢將權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現如今太子在不知會自己的前提下宣佈登基,無異於篡位。唐玄宗得知事情結果後史書是這樣記載的:”癸巳,靈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靈武冊稱上皇,詔稱誥。 己亥,上皇臨軒冊肅宗,命宰臣韋見素、房琯使靈武,冊命曰:“朕稱太上皇,軍國大事先取皇帝處分,後奏朕知。候克復兩京,朕當怡神姑射,偃息大庭。”意思是經過唐肅宗李亨的知會,唐玄宗才知道自己變成太上皇,知道歸知道,唐玄宗的做法是承認李亨的繼位,當即命人把傳國玉璽等物品送給兒子唐肅宗,唐玄宗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還有別的選擇麼?
要説將權力交出去,唐玄宗肯定不願意,但現實告訴唐玄宗他不得不這樣做,竊以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在於唐玄宗對之前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在統治後期沉湎於酒色無法自拔,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政事,任用奸臣導致政治腐敗,官員憤恨不平,百姓民不聊生,如此天怒人怨、喪失民心的行為,在馬嵬驛兵變中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當時士兵譁變,紛紛要懲處楊國忠以及楊貴妃等人,唐玄宗無力制止,最後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妥協,在處死楊貴妃後,唐玄宗還下令安慰士兵,告訴他們不用擔心。皇帝昏庸,失去民心,相對之下此時身為太子的李亨成為百官羣臣以及百姓新的希望。
第二個原因唐玄宗當時雖然是名義上的皇帝,但此時的他並沒有多少兵權,想當初逃跑時,他帶走了京城所有的禁軍。但在逃跑的路上士兵和宮女是逃的逃、跑的跑,最終到達四川時只有一千多人,這些人還曾在馬嵬驛製造過兵變,想想唐玄宗都不敢信任他們。
外地的統領、節度使又是什麼情況呢?在安史之亂未發生前,朝中奸臣李林甫、楊國忠得勢,朝局之外安祿山又極盡得寵,他們本就不滿,在此亂世丟失民心的唐玄宗的號令他們會不會聽從呢?答案顯而易見。
若説丟失民心和失去兵權讓唐玄宗不得不支持李亨登基為帝的話,顯然有點不充分,還有一深層的原因是唐玄宗不想做亡國之君,唐肅宗李亨的冒然稱帝,雖不和法制,但合唐玄宗的心。君不見,後世的金哀宗為了不做亡國之君,在王朝滅亡前直接將帝位傳給了完顏承麟,當時安祿山來勢洶洶,迅速的攻佔長安、洛陽二京,唐朝能不能保住猶未可知,李亨的稱帝一來避免了自己成為亡國之君的尷尬,二來換立新帝,重新換取百姓的民心,寄希望於李亨能幫他收拾殘局,自己再徐徐圖之。
所以李亨的冒然稱帝,唐玄宗雖然不喜,但也知道自己只能選擇支持,因此才會有了得知消息後立馬將傳國玉璽等物品快速送給自己兒子得做法。唐肅宗李亨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終於可以提前登基為帝,豈不知早已被唐玄宗將計就計了,只是到底誰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黃雀,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姜有時未必是老的辣。
參考資料:《舊唐書·本紀第九》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