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被列強侵略,中國可以頑強抵抗,為何印度卻只能默默忍受

近代以來,中國和印度都遭受了西方列強的壓迫與掠奪,但在反侵略問題上,兩者的表現卻截然不同。中華民族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而印度唯一拿得出手的,就只有1857年的“民族大起義”。

在英國300年的殖民統治下,印度人表現出了驚人的忍耐力。絕大部分中國人對此表示難以理解,因為印度歷史上從來不是個統一的國家,準確地説只是個“國度”。英國殖民者的到來,才將他們強行捏成一個國家,所以難以組織有效的抵抗運動。

同樣是被列強侵略,中國可以頑強抵抗,為何印度卻只能默默忍受
十五世紀末,隨着新航線的開闢,西方列強先後踏上了印度次大陸,同時莫卧兒帝國的衰弱又驅使着列強拼命擴張。經過幾個世紀的角逐,葡萄牙最先衰落,僅保留了西海岸的少數貿易點。荷蘭人隨後也敗下陣來,最後只剩英法雙雄爭霸。

受歐洲局勢的影響,法國在印度的勢力一直處於停滯狀態,但在18世紀中期,新任總督杜布萊克斯通過招募印度僱傭兵、干預封建王公內鬥的方式,實力迅速壯大,以致於英國準備進一步擴張時,卻發現法國早已走在了他們的前面。不甘人後英國隨即效仿,組建了印度僱傭軍,並積極介入土邦內鬥。

同樣是被列強侵略,中國可以頑強抵抗,為何印度卻只能默默忍受
英法兩國都懷着同樣的野心,但又彼此又不肯相讓,衝突愈演愈烈,最終爆發了三次卡爾納提戰爭。三場戰爭基本上是英法在歐洲爭霸的延續,由於法國國力不濟,法國東印度公司經營狀況也不佳,最終敗下陣來,僅保留部分商業利益。

擊敗法國之後,英國人加快了征服印度的進程。恰好就在此時,孟加拉出現了王位之爭,英國人立刻介入其中,幾乎兵不血刃地贏得了普拉西戰役。征服孟加拉來得如此簡單,大大超出了英國人的意料,同時也刺激了他們擴張的野心。

同樣是被列強侵略,中國可以頑強抵抗,為何印度卻只能默默忍受
遺憾的是印度王公對危險卻沒有任何感知,仍在你爭我奪、互相廝殺。從1757年普拉西戰役征服孟加拉到1849年征服旁遮普,英國人用了92年時間徹底征服了印度。

92年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曠日持久,但這並不在於印度人民的反抗,更多的是英國在以小博大。一個東印度公司鯨吞印度是不現實的,只能不斷蠶食。在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中,英國人不僅保留了舊的矛盾與衝突,而且還在刻意製造新的仇恨。

同樣是被列強侵略,中國可以頑強抵抗,為何印度卻只能默默忍受
1857年的民族大起義如果不是觸碰了印度普遍的宗教禁忌,起義根本不會波及全國。英軍換裝恩菲爾德來復槍是事件的導火索。該槍使用的是更接近現代子彈的米涅彈,出廠時用塗了豬油或牛油的紙進行包裹,使用時需要用嘴撕開。

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看來,吃動物油脂是絕對無法接受的,又加之英國軍官粗暴的態度,結果在密魯特響起了起義的第一槍。英國的剝削讓印度苦不堪言,起義很快得到了其他部隊的響應。起義軍打着擁立莫卧兒末代皇帝的口號,組織了聲勢浩大的“進軍德里”運動。

同樣是被列強侵略,中國可以頑強抵抗,為何印度卻只能默默忍受
印度的歷史就是一部征服史。從最早的雅利安人,拉其普特人,塞種人,貴霜人,再到匈奴人,蒙古人,突厥人,以及最後的歐洲人,入侵民族不但通過嚴格的等級制度固化其統治地位,而且還帶來了各自的宗教,種族和宗教矛盾讓印度始終處於一盤散沙狀態。

正如馬克思所言:

“既然一個國家裏,不僅存在着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對立,而且存在着部落與部落,種姓與種姓的對立……,難道不是註定要成為戰利品嗎?”

最初各地的起義軍同仇敵愾、取得了許多區域性的勝利。可是一旦佔領某地,種姓等級、宗教矛盾、部族仇恨就會沉渣泛起,進而爆發火併。內訌的失敗者又通常投降英國,藉助外力打擊對手,所以起義迅速被英軍撲滅。

同樣是被列強侵略,中國可以頑強抵抗,為何印度卻只能默默忍受
因為根本無法團結起來,與其做無謂的犧牲,不如選擇忍受殖民者的剝削,這種心理一直延續至二戰期間,印度人倡導的“不抵抗運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2 字。

轉載請註明: 同樣是被列強侵略,中國可以頑強抵抗,為何印度卻只能默默忍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