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和印度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压迫与掠夺,但在反侵略问题上,两者的表现却截然不同。中华民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印度唯一拿得出手的,就只有1857年的“民族大起义”。
在英国300年的殖民统治下,印度人表现出了惊人的忍耐力。绝大部分中国人对此表示难以理解,因为印度历史上从来不是个统一的国家,准确地说只是个“国度”。英国殖民者的到来,才将他们强行捏成一个国家,所以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运动。
十五世纪末,随着新航线的开辟,西方列强先后踏上了印度次大陆,同时莫卧儿帝国的衰弱又驱使着列强拼命扩张。经过几个世纪的角逐,葡萄牙最先衰落,仅保留了西海岸的少数贸易点。荷兰人随后也败下阵来,最后只剩英法双雄争霸。
受欧洲局势的影响,法国在印度的势力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但在18世纪中期,新任总督杜布莱克斯通过招募印度雇佣兵、干预封建王公内斗的方式,实力迅速壮大,以致于英国准备进一步扩张时,却发现法国早已走在了他们的前面。不甘人后英国随即效仿,组建了印度雇佣军,并积极介入土邦内斗。
英法两国都怀着同样的野心,但又彼此又不肯相让,冲突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了三次卡尔纳提战争。三场战争基本上是英法在欧洲争霸的延续,由于法国国力不济,法国东印度公司经营状况也不佳,最终败下阵来,仅保留部分商业利益。
击败法国之后,英国人加快了征服印度的进程。恰好就在此时,孟加拉出现了王位之争,英国人立刻介入其中,几乎兵不血刃地赢得了普拉西战役。征服孟加拉来得如此简单,大大超出了英国人的意料,同时也刺激了他们扩张的野心。
遗憾的是印度王公对危险却没有任何感知,仍在你争我夺、互相厮杀。从1757年普拉西战役征服孟加拉到1849年征服旁遮普,英国人用了92年时间彻底征服了印度。
92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旷日持久,但这并不在于印度人民的反抗,更多的是英国在以小博大。一个东印度公司鲸吞印度是不现实的,只能不断蚕食。在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中,英国人不仅保留了旧的矛盾与冲突,而且还在刻意制造新的仇恨。
1857年的民族大起义如果不是触碰了印度普遍的宗教禁忌,起义根本不会波及全国。英军换装恩菲尔德来复枪是事件的导火索。该枪使用的是更接近现代子弹的米涅弹,出厂时用涂了猪油或牛油的纸进行包裹,使用时需要用嘴撕开。
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看来,吃动物油脂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又加之英国军官粗暴的态度,结果在密鲁特响起了起义的第一枪。英国的剥削让印度苦不堪言,起义很快得到了其他部队的响应。起义军打着拥立莫卧儿末代皇帝的口号,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进军德里”运动。
印度的历史就是一部征服史。从最早的雅利安人,拉其普特人,塞种人,贵霜人,再到匈奴人,蒙古人,突厥人,以及最后的欧洲人,入侵民族不但通过严格的等级制度固化其统治地位,而且还带来了各自的宗教,种族和宗教矛盾让印度始终处于一盘散沙状态。
正如马克思所言:
“既然一个国家里,不仅存在着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对立,而且存在着部落与部落,种姓与种姓的对立……,难道不是注定要成为战利品吗?”
最初各地的起义军同仇敌忾、取得了许多区域性的胜利。可是一旦占领某地,种姓等级、宗教矛盾、部族仇恨就会沉渣泛起,进而爆发火并。内讧的失败者又通常投降英国,借助外力打击对手,所以起义迅速被英军扑灭。
因为根本无法团结起来,与其做无谓的牺牲,不如选择忍受殖民者的剥削,这种心理一直延续至二战期间,印度人倡导的“不抵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