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是太監嗎
太監是指那些被閹割生殖器之後失去性能力,在古代皇室專供役使的男性官員。太監的定義裏面有幾個重點,一個就是被閹割,另一個是供皇室使用的役使官員。
司馬遷遊歷山水
而司馬遷呢,司馬遷是漢朝的太史令,是寫史書的人,並不是專供皇室使用的用人,另外司馬遷是被處以宮刑,而太監是被閹割的。雖然在實際操作上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本質上還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而且太監大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在外生計都成問題,所以才選擇自宮或者閹割進宮當差。而司馬遷則是受到牽連而被迫接受宮刑,這也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太監的被閹割之後是進宮當差,而司馬遷受宮刑之後則是奮發圖強,以先賢為自己的榜樣,以完成著作《史記》為自己的精神支柱,最終完成了中國史上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這部被魯迅先生稱作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瑰寶,對後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承受奇恥大辱之後,司馬遷和太監所做的事情有天差地別,因此這樣偉大的司馬遷怎麼能被稱為是太監呢?
但是如果有人説失去性能力被閹割的人都是太監的話,這樣三觀不正的言論和思想我們都應該摒棄。總之,司馬遷不能算是太監,他只不過是一個因為他人誣陷而受到牽連而被處以宮刑的偉人。
司馬遷祠
司馬遷的祠位於今天山西省韓城市芝川鎮的山崗上,司馬遷祠的東面是黃河,西邊靠着梁山,前面芝水縈繞。相傳芝水原稱是陶渠水,因為漢武帝在陶渠水之陽採過靈芝,於是就被改名字叫芝水。而司馬遷的祠就坐落在芝水之濱。
司馬遷祠
司馬遷的墓祠始建於公元310年,當時縣誌記載,西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看了司馬遷的文章之後,大力讚揚了司馬遷的功德,於是就給司馬遷建造了墓祠。到了北宋靖康四年的時候,又重建了寢宮。之後的千年又經過了數次的修繕。
這座坐落在懸崖坡上的墓祠,依照地勢形式,沒有中國傳統建築的佈局的限制,整個建築經過精心的修葺,看起來嚴肅挺拔,氣勢恢宏,與司馬遷太史令的身份、文章等都非常的契合。一開始建造司馬遷祠的時候,是沒有墓的,但是可能是殷濟覺得有祠無墓終究是個遺憾,所以在祠堂建起來之後又給司馬遷立了一個衣冠冢。司馬遷的死因和死年在歷史上都是沒有記載的,司馬遷蒙受巨大的恥辱,在世的時候有巨大的成就,死了之後卻連個死因和死年都不知道,在人們心中多少也是個遺憾,所以這個墓祠也算是彌補了人們心中的遺憾了。
根據司馬遷自己描述,司馬遷的高祖、曾祖、祖父等都葬在高門,而殷濟之所以把墓誌選在韓奕坡懸崖,就是因為這裏離高門近,也算司馬遷落葉歸根了。
司馬遷的事蹟
司馬遷的事蹟被收錄到小學和初中的歷史教材當中,書中只是渺渺數語便已經覺得司馬遷的偉大與堅強。源於對司馬遷的尊敬,後人對司馬遷的詳細資料蒐集的格外詳盡。看過資料後,會發現司馬遷的偉大不是一般的偉大,司馬遷堅強更不是一般的堅強。
司馬遷肖像
司馬遷的事蹟從生至死都與歷史緊密相和,出身文學家庭,其父司馬談便是武帝時期的太史令,後來由於司馬談未能隨行武帝的封禪大典,鬱郁而死,司馬遷便接過了父親的筆桿,繼續記錄歷史。作為史官,編著一本完整的歷史是他與父親最高的追求,於是他遍訪全國各地,為了史料的真實,他親自拜訪當地的老人,並摘取其中可信部分,載入史冊。後來李陵在北擊匈奴時兵敗被俘,全朝上下罵聲一片。但他站在客觀角度,李陵深入漠北斬敵萬餘,功過應該相抵。且投降原因不明,應該以後再做定論。但此事卻激怒了漢武帝,武帝將司馬遷下獄並處以宮刑。
如果當時司馬遷含恨自殺,那麼司馬遷的事蹟也就在此終結。最後司馬遷堅強的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將寫了一半的史記全部完成。最後史家絕唱無韻離騷橫空出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司馬遷的事蹟時刻在激勵着後世無數人,13年的嘔心瀝血書寫3000的輝煌歷史,這其中向後人傳達着兩個字——堅持。
司馬遷和司馬光的關係
司馬遷和司馬光之間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如果硬要説他們兩個人有關係,大概就是他們都姓“司馬”,五百年前兩個人是一家。
司馬光
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而司馬光則是出生在北宋的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也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兩個人在時代上面就已經相差了一千多年,就算有血緣關係,經過這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兩人之間的基因,也應該沒有幾處相同了吧。
另外兩個人也有一個相關的地方,就是兩個人都是史學家,並且都著有一部流傳後世的鉅著。司馬遷遭受宮刑,忍辱負重,最終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史記》對後世的歷史、小説、戲劇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著作之一被稱為是“二十四史”之首。
而司馬光則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的主編,這本官方修訂的史書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非常高的地位。《資治通鑑》從公元前403年開始寫起,寫到公元前959年停筆,涵蓋了十六朝1362的歷史。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賢臣、鴻儒等都會對《資治通鑑》點評批註,而且還是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可以説除了《史記》之外,其他著作的讚譽都不能與《資治通鑑》媲美。
這樣説來,修史倒像是“司馬”家族的傳統了,而且有司馬遷、司馬光兩位大家,相信史學家族的稱號應該沒有人能夠和司馬家族搶了。
鴻門宴司馬遷
《鴻門宴》是收錄在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文章,它對項羽宴請劉邦的故事做了一個詳細的描述,具有非常高的閲讀和研究價值。
影視劇中的司馬遷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的第三年,各地都積極響應號召,一時間全國各地出現了多股力量,其中包括楚國的貴族項梁、項羽叔侄,和農民起義軍的主要力量劉邦。劉邦投靠了楚國,項梁在一次戰役中戰死。公元前207年。楚懷王派項羽去解救被秦國軍隊包圍的趙國,另外又派了劉邦帶兵去攻打函谷關。大軍臨行之際,楚元王與二人約定誰先入關,誰就能被封為關中大王。
項羽帶兵打敗秦軍之後,聽説劉邦到了咸陽,打算入關。項羽對此非常生氣,於是攻破了函谷關,直接到了鴻門。這時劉邦的手下曹無傷暗中派了人對項羽通風報信説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更加生氣,於是決定第二天攻打劉邦。
劉邦自知無法與項羽抗衡,於是就退出了咸陽,還把在咸陽的所得都獻給了項羽,並且還勸説項羽在咸陽稱王。范增看出劉邦日後必成項羽的禍患,於是就讓項羽設下鴻門宴,一心想剷除劉邦。范增一心想殺了劉邦,但是劉邦卻用一跪的方式化解了項羽的怨恨。范增命項莊舞劍司機殺死劉邦,但是項伯和樊噲卻幫劉備解了圍,最後劉邦以上廁所為由離開了。
司馬遷的《鴻門宴》説的就是這個故事,司馬遷雖然為漢朝的史官,在寫漢高祖的歷史也絲毫沒有偏頗,體現了一個史官該有的姿態。
司馬遷的精神
每個時代都能造就偉大的人物,司馬遷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也是那個時代的驕傲,在他身上除了有那個時代的烙印,也有許多精神是值得後世,乃至是今天的人們學習的。
司馬遷石雕
我們可以從許多方面來分析司馬遷,首先就是司馬遷的文章,我們僅談文章。司馬遷的文字精煉深刻,用詞精準,文章一氣呵成,可讀性強,又充滿了人文的關懷,就《史記》而言,不看它的史學研究價值,就單單是文學價值,也足夠可以稱之為是一部不朽的經典了。而且司馬遷還是一個博學、深刻、豐富的人,他筆下的人物是鮮活、充滿感情,富有生命力的。
而當我們瞭解到司馬遷是在怎樣的一個環境和境遇之下寫出這樣一部作品的,我們就能感受到司馬遷身上有哪些異於常人的精神了。
首先司馬遷是堅強的,無法想象在封建思想統治之下的當時,司馬遷是如何忍受殘缺的身體給自己帶來的煎熬和痛苦的。就算是在高度文明的今天,這樣的情況也會帶來許多的非議和嘲笑,可想而知當時司馬遷有多堅強。其次司馬遷也是一位理想至上的人,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還有祖輩們的遺願,司馬遷沒有放棄生命,而是堅強的活下來,這是理想的力量。
而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實錄的風格能夠看出司馬遷對待歷史認真的態度,這種實錄精神也是司馬遷身上認真、嚴謹態度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