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同事喬安對孩子毛毛的要求很嚴格,她最看不得孩子粗心大意。
毛毛衣服釦子系錯了,她會大發雷霆。
毛毛的手絹落在了幼兒園,
她會堅持帶着他去幼兒園取回來。
毛毛去上琴課,節拍器常常丟在琴房,
無數次回去取。
毛毛算術漏掉一題,
她生氣地斥責他沒帶腦子。
毛毛把數字看混,如"3"看成"8",
她罰他抄寫了很多個3和8。
毛毛洗完手常常忘記關水龍頭,
發現一次被罰站一次。
總之孩子一切粗心的行為都會被她看到,並且無限放大。
她的口頭禪就是:你這麼粗心,怎麼不把自己丟了?
其實毛毛這孩子有很多優點的,比如他活潑開朗,朋友很多,社交能力很強;比如他很擅長玩找不同的遊戲;他還很喜歡體育運動,肢體很協調;他還很喜歡看繪本,經常自己改編故事講給家人聽……
為什麼孩子的這些優點喬安從來都視而不見呢?為什麼她眼睛裏只看到孩子粗心的時候犯的錯誤?
因為她平生最後悔的事情就是在高考時粗心,漏塗了答題卡,結果和心儀的大學失之交臂。這個失誤是她一輩子的痛,她十分痛恨自己粗心大意的毛病,所以對孩子這方面的要求也尤為嚴格,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粗心的那些表現上。
伊利諾大學的心理學家 Daniel Simons 做過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很好的解釋了背後的心理原因:
Daniel讓一些被試看幾個大學生傳球的視頻,並要求他們看完後回答“穿黑色衣服的人互相傳了幾次球”。
看完視頻後,被試基本都答對了這個問題。但是,Daniel又問他們,有沒有注意到視頻中有一隻黑猩猩出現?50%以上的受試者都大吃一驚,表示沒有注意到這隻大猩猩的存在。
這個實驗叫“看不見的猩猩”。這種現象有一個特有的名詞,Daniel稱之為“選擇性注意”。
為什麼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呢?那些聲稱自己沒看到的人,是真的沒看到嗎?
為什麼那些實際上“看到”的人,會説自己沒有“看到”?
因為注意是具有選擇性的,我們在知覺事物的時候,總是關注特定的對象,而把其餘對象當做背景,當你仔細數着黑衣學生傳球次數時,就會盡可能地撇除其他干擾物,因此就算大猩猩站在影片中央且大力捶胸,你也會無視它的存在。
你只能看到你想要看到的東西——這是心理學中“自我實現的預言”的關鍵機制,你發出一個預言,為了維護這份自戀,證明自己是對的,你的注意力便集中在符合你預言的信息上,忽略不符合的,這就是選擇性注意。
02
另外一個朋友玲瓏,最發愁的就是給孩子開家長會。
豆豆長得“人高馬大”,在幼兒園是屬於個頭和體型都拔尖的孩子,不過豆豆ye也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孩子”:調皮好動,坐不住,不聽老師的話,參加集體活動愛惹事,時常把其他孩子打得嗷嗷叫。每次家長會就是玲瓏的個人“批鬥會”。
老師對豆豆是又愛又恨,因為豆豆雖然調皮愛惹事,但是實質是個善良熱心腸的孩子,每次惹事都是因為好心幫助別人,或者替弱小的孩子打抱不平,只不過經常用錯了方法。
有時候玲瓏也會覺得詫異,明明孩子在家的表現得不錯,跟鄰居小朋友也相處地很友愛,怎麼一到了幼兒園就總惹是生非,調皮搗蛋?聽到老師的評論時雖然有些不認同,可回家後卻會因為這些不好的評價對孩子大發雷霆。
那些老師誇讚的熱心、善良、樂於助人這些優點,玲瓏一概都沒聽進去,她只聽到孩子調皮惹事跟小朋友總打架,注意力只在這一件事情上。
所以她一看到豆豆跟小朋友們在一起玩就會很擔心,不自覺地就會出口提醒孩子:不要跟小朋友打架。甚至一開家長會就會主動詢問老師豆豆有沒有惹事,如果老師説沒有那她就會如釋重負,剩下的也就不關心了。如果老師説有,那她就會緊張地關注這件事,其他的事也聽不進去了。
老師對孩子評價裏隱藏着教育的契機,但是家長往往只關心自己在意的那些信息,而選擇性地忽略了另一些有效信息,同時被忽略掉的,是孩子在這些方面的培養機會。這對孩子整個人生的能力發展來説,是得不償失的。
這種選擇性注意就像在一張白紙上畫了一個X,這個X是選擇性關注的孩子問題,而這張白紙是孩子的全部。你可以看到,你你所關注的孩子的缺點,只是在孩子的全部中佔很小的一部分。而孩子的其他部分因為你的選擇性注意給忽略掉了。
瞧瞧,原來選擇性注意的影響這麼大呢。
03
如果看到這裏,你覺得“選擇性注意”是教育中的絆腳石,那你可就錯了。因為有效利用好我們的“選擇性注意”,往往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喵姐推崇的積極心理學裏經常提到:識別發展孩子的優勢和長處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優勢和別家人孩子無關,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
我們要多關注孩子的優勢和長處,這個也是選擇性注意。
作為家長,我們的目標不是“發現孩子的問題”,而是發掘孩子自身具有的優勢和潛能,讓他們樂有所學。
其實這跟我們的文化也有很大關係,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教育我們謙虛是美德。而在很多西方教育中,都是鼓勵孩子和自己比,肯定孩子的進步。這種情況下,大家才能從他人的評價中,瞭解到自己的優勢。
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
小兔子被送進了動物學校,它最喜歡跑步課,並且總是得第一;最不喜歡的則是游泳課,一上游泳課它就非常痛苦。但是兔爸爸和兔媽媽要求小兔子什麼都學,不允許它有所放棄。小兔子只好每天垂頭喪氣地到學校上學,老師問它是不是在為游泳太差而煩惱,小兔子點點頭,盼望得到老師的幫助。
老師説:“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你跑步是強項,游泳是弱項,這樣好了,你以後不用上跑步課了,可以專心練習游泳。”
中國有句古話: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講的是隻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但是看了上面這個寓言的人可能會意識到,小兔子根本不是學游泳的料,即使再刻苦它也不會成為游泳能手;相反,如果訓練得法,它也許會成為跑步冠軍。
從這個故事中你明白了什麼?
如果家長經常注意到孩子的優勢,就會積極去促進去鼓勵孩子,不斷去強化它們。孩子得到到正面激勵和反饋越多,成長也會越多。這會進入到一個良性循環裏面,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好。
比如孩子擅長語文不擅長數學,家長覺得數學是短板天天逼着孩子猛攻數學,往往效果不會太理想,有時還會激起孩子的厭煩情緒——當你總在一件事情上飽嘗挫敗的感覺,你也會喪失信心。與其這樣,還不如先做半小時語文,再做半小時數學。
發揮優勢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能增強孩子的自信,能力和情緒也會遷移到後面的任務中。這時候孩子再做不擅長的數學,自然就會效果好的多。
教育孩子並不是一味地呵斥和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而是要多關注孩子的優勢和長處,只有對孩子的優勢進行積極、有意識的鼓勵和培養,孩子才能真正克服自己的缺點,並取得進步。
我們要意識到,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把注意力放到積極的角度,多關注孩子的優勢和長處,那麼就不容易受到消極影響,眼光也因此會放得長遠,孩子將來自然會越來越好。
每個孩子的優勢就像一顆鑽石,如果沉在海底,就無異於破銅爛鐵,只要父母把它撈出來,善於運用,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否則孩子的優勢就是白白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