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哈佛大學因“傳承錄取”被調查的背後,是美國固化的分層化高等教育

由 公羊易綠 發佈於 經典

7月底,美國教育部民權辦公室開始調查哈佛大學在招生過程中是否存在種族歧視,偏袒與捐贈人、校友有關係的申請人。三家民權組織認為,哈佛大學本科學院對“傳承錄取”申請者的偏好給予白人學生壓倒性優勢,而且幾乎所有美國高校都是如此。美國高等教育的特權由來已久,並非現代產物。


1642年,哈佛大學舉行第一屆畢業典禮,典禮上一共9位畢業生,均為白人、男性、基督教徒。畢業典禮上,哈佛畢業生上場順序與年級無關,與名字首字母順序無關。之後的121年,哈佛都一貫按照“家庭社會地位”為學生排序。

哈佛大學校園 圖源/Getty Image


美國高等學校一開始便是特權機構,專為某類學生建造,其他人一概“不得入內”。一代又一代的鬥爭,為學生們拓寬了獲得高等教育的途徑。但哪怕進入21世紀,“特權”仍舊是美國高等教育難以忽視的特點。


大學和窮孩子


中世紀,歐洲大學主要招收富家子弟,旨在培訓法律、醫學、教會等精英人才。而農民和修鞋匠的子女,多是向父母學習一門手藝,大學課程對他們沒太大用途。這樣一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大學幾乎就只招收富裕人家的孩子。


20世紀之前,大學的學費並不昂貴。但是如果孩子去上學,家裏就缺少勞動力,缺少收入來源。因此,只有富人才會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牛頓曾想進入劍橋大學學習,然而他的繼父只是一介農民,無力承受學費。牛頓只得去做富裕學生的僕人,以賺取報酬。類似牛頓這類平民出身的學生,哪怕進入了一等學校,也只得被迫過着二等生活。


20世紀初,多數大學開始提供經濟援助,幫助平民入學。但是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哪些學生有資格獲得援助呢?

14世紀大學授課 圖源/BestColleges 網站


1933年,羅素·夏普寫了一篇文章,名為《大學和窮孩子》。在文章中,羅素對耶魯大學宣佈的政策表示擔憂。耶魯大學此前宣佈,能夠得到經濟援助的學生數量,取決於大學的經濟援助能力。羅素擔心,這一政策無法涵蓋全部貧困學生,部分學生將被大學拒之門外。


羅素對此提出了什麼解決方案呢?他認為,大學應該減少招生,資助成績好的貧困學生。然而,如果真的這樣做了,高等教育將會變得更加排外。


在羅素那個年代,勤工儉學剛出現沒多久,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會選擇勤工儉學。羅素曾提出一個觀點,至今仍被廣泛討論。他認為,讀書時工作會“剝奪大學的部分價值”,甚至“給人帶來嚴重負面影響”。然而,羅素得出這一觀點的前提是:大學中的學生多來自富裕家庭。


19世紀的反擊


高校傾向招收白人的傳統延續了數百年。到了19世紀,人們開始反抗。毋庸置疑,高校對他們的“反抗”展開了反擊。


19世紀60年代,索菲亞·傑克斯-布萊克申請哈佛大學時,哈佛拒絕了她的申請,原因是“哈佛沒有學院能為女性提供教育”。後來,傑克斯-布萊克成功入學愛丁堡大學。加上她,愛丁堡大學一共有7名女學生,她們支付着比男同學更高的學費。此外,愛丁堡不允許女性上教授的課,她們只得在教職工的幫助下自己安排課程。


索菲亞·傑克斯-布萊克圖像 圖源/BestColleges 網站


1870年,這7位女學生在參加解剖學考試時,被數百名男同學圍住。男同學逼她們離開學校,甚至要求他們在考場中剃羊毛。據稱,監考老師當時説,“綿羊可以留下,因為它明顯比她們聰明。”


最終,愛丁堡大學拒絕為7名女學生頒發學位證書。


除了歧視女性,高等教育體系同樣歧視有色人種。1850年,哈佛大學錄取了3名黑人學生,白人學生對此羣情激憤。哈佛大學迫於壓力,最終收回了3名黑人學生的錄取通知書。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州曾立法禁止黑人接受教育。由於受到教育系統排斥,非裔美國人建立起了自己的黑人學校。


揭露“精英領導”


儘管到了21世紀,大學變得更加多元,但是仍有很多學校利用“精英領導”,固守高等教育“排外性”。


1903年至1933年間任哈佛大學校長的勞倫斯·洛厄爾建議實行“配額制度”。具體來説,洛厄爾不希望錄取猶太學生,因為他認為猶太學生會導致信基督教的學生減少。洛厄爾還建議禁止黑人學生進入哈佛大學的宿舍和餐廳。


勞倫斯·洛厄爾圖像 圖源/BestColleges 網站


最終,哈佛大學並未公開採用“配額制度”,但是改變了申請流程,不再簡單以成績作為評判標準,而是優先考慮家庭背景等因素。哈佛大學聲稱,這將會使哈佛大學變得更加包容。而實際上,這種招生制度有意偏向家庭條件好的學生。


21世紀的特權


2020年,美國高校積極促進學生羣體的多元化,但許多政策仍然偏向特權學生。例如,大約40%的機構經濟援助流向了沒有經濟需求的學生。在一些頂尖大學,學生中家庭財富排名前1%的學生多於排名後60%的學生。


最難申請的大學仍主要招收白人學生。學費上漲,使得富裕學生享有更大特權。美國大學招生仍在為特權學生“開後門”。依靠備考輔導、傳統招生和體育招生,那些本就擁有特權的學生,錄取概率會大大增加。大學傾向於錄取運動員,這將很大程度上有利於精英院校的白人男性。


哈佛學院 圖源/Getty Image


哈佛大學被調查,是因為固守特權性的“傳承錄取”。校友的子女、白人的入學機會更大,多數大學更重視“傳承性”精英。美國階級固化並非一朝一夕形成,從幾百年來對於精英階層的偏好便可窺見一斑。似乎高等教育存在的初衷並非“讓人人平等接受教育”,而是為精英培養下一代精英。


“傳承錄取”固然是明面上的不公平,美國政府對哈佛大學展開調查,或許是想殺雞儆猴,為美國高等教育敲響警鐘,告訴他們不應再“錄人唯親”。又或許美國政府只是想要平民憤,為平民百姓提供一些安慰。政府目的究竟為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美國社會日益固化,想要靠取締“傳承錄取”解決階級固化問題,或許並不太可能。


美國的精英階級,固然能憑藉“校友”名頭為其子女提供“名校入場券”。但是在背後,他們提供的是常人所不能及的精英教育。美國普通人鼓吹“快樂教育”時,精英家的孩子靠着父母的人脈以及財力參加課外活動,接受輔導。哪怕不在簡歷上呈現自己的家庭背景、種族宗教、膚色人種,單憑優異的成績以及豐富的競賽經歷,他們也能獲得頂尖大學的青睞。


九派新聞實習記者 趙梓茜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