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被真的被諸葛亮逼反的嗎
二人關係誤區
諸葛亮回答道: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後患”。
諸葛亮的話雖然劉備很是斟酌,可劉備認為魏延確實是一個人才,於是替魏延求情,但諸葛亮卻依然説到,只要魏延有異心就一定殺之,嚇得魏延着實不輕,最後魏延諾諾連聲而退。要知道魏延可是取下長沙的有功之人,竟然受到這般待遇,可想魏延怎麼能服諸葛亮。
再等到諸葛亮七星燈被魏延撲滅時,可以説眾人都非常生氣,姜維甚至想直接殺了魏延,魏延的這一行為也被一些人認為是故意的,因為魏延與諸葛亮關係本身就不好,等到諸葛亮設計除掉魏延的時候,又有些人認為這又是諸葛亮故意的。
《三國演義》所寫讓大部分人都認為,魏延的死完全都是因為諸葛亮與魏延之間的矛盾,才招致的,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實際上,按照正史來講,魏延是諸葛亮手下的一大將,並且諸葛亮也是相當倚仗他,再加上身為漢中太守的他,常年駐紮在漢中,對於漢中地形再熟悉不過,所以在北伐戰役中,魏延更是諸葛亮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
政治鬥爭犧牲品
魏延追隨劉備一起入川幫助劉璋抵禦張魯,在平定西川戰役中,魏延表現比較好,屢次建立戰功,從而受到劉備的重用,逐漸成為劉備的主力干將,並在收得漢中之後,贏得了劉備信任,致使劉備沒有選擇呼聲最高的張飛出任漢中太守,而是選擇了他,讓魏延一躍升至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了劉備手下能獨當一方的大將。
劉備的信任讓魏延十分忠心於蜀漢、忠於劉備,魏延這個人雖十分的勇猛,善於帶兵,但他性格矜持高傲,不善於交際,導致他基本上沒啥朋友,這樣就會造成,懂魏延的人也會善於讓魏延發揮他的長處,不懂魏延的人,就會視他為死對頭,也就造成了劉備、諸葛亮這樣善於“使用”魏延的人在世,魏延就不會受到致命的排擠,可等到劉備、諸葛亮死後,這一切都變得微妙起來。
本來遠在漢中鎮守的魏延其實參與不到什麼朝中之事,隨着諸葛亮北伐的開始,魏延與朝廷百官接觸也越來越多,因為其性格的原因,經常與朝中文武百官發生爭執,但很多人都選擇了對他敬而遠之,可有一人卻總是與魏延不對付,並且也不懼怕魏延,此人便是楊儀。
楊儀,也是劉備提拔上來的,在做事方面很多能力,尤其是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楊儀總是幫諸葛亮制定規劃,籌備糧草,讓諸葛亮非常的放心,他不僅做得好還做的快。因為楊儀有才幹,諸葛亮也非常喜歡他,但楊儀與魏延之間的矛盾,讓諸葛亮總是發愁,諸葛亮並不想偏袒任何一方。
諸葛亮臨死前,交代由給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退軍節度,並且命令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服從軍令,便棄他於不顧,軍隊照常行動即可。
正如諸葛亮所想,魏延真的不服從軍令,並且説道: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不難看出,魏延不想因為諸葛亮死耽誤北伐,其實是忠心蜀漢的表現,但他因跟楊儀的較勁不做斷後將軍之事,又完全是因為私人恩怨,這也導致二人之間的矛盾徹底爆發。
楊儀等人按照諸葛亮的安排一步一步退軍,魏延十分震怒,於是趁楊儀沒有發佈撤退命令的時候,先把所有的棧道燒燬了,至此二人向後主劉禪相互控告對方叛變,因為魏延人緣不好,導致朝中文武百官都向着楊儀説話,魏延因為害怕便派兵阻擊楊儀,最終行動失敗,往南逃的時候被追上的馬岱所殺。
其實魏延本可往北逃亡曹魏,但是魏延選擇向南,其實本意僅僅是為了除掉楊儀,因為魏延本身就是武將,並沒有那麼多官場計謀可施,同時也反映出魏延並沒有叛變的打算,他還是忠心於蜀漢的,只不過自己成為了政治爭鬥後的犧牲品。
魏延正史中是一個十分忠心耿耿的臣子,但政治鬥爭中的失敗,也使得自己最終斷送了性命,而諸葛亮是十分器重魏延的人,並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將魏延逼上死路,最後諸葛亮的遺言其實可以看出,他認為的不用管魏延,其實就證明魏延即使不撤退,他也不會投向曹魏,可見諸葛亮對他還是放心的,不過魏延的結局可能並不是諸葛亮能想到的。
除掉魏延的楊儀,認為朝廷再沒有敢於自己作對的人了,變得囂張跋扈,僅僅一年之後被貶為平民,但仍不自省,又上書誹謗,言辭十分激烈,最後招致下獄,在獄中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