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去故宮那麼多次,你可曾發現這塊匾上有一支箭?它已存在了200年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集散化小倉庫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中國的建築中,融入的是建造者的獨到理解。而故宮這種皇家建築,則更多的是糅合了統治者的格局。故宮是中國最有特色的古典建築之一,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到了北京,都會選擇去故宮看一看,瞭解一下這座承載着中國明清兩朝歷史的皇城。
故宮的大氣磅礴,精緻巧妙,總是讓看到的人歎為觀止。不過,去過故宮的朋友也許很多都注意到了,在一塊匾額的下面,竟然有一支箭。箭是攻擊性極強的兵器,怎麼會出現在皇家居住場所呢?難道皇帝們都沒有發現?或者是不覺得忌諱?其實,這支箭是清朝嘉慶年間才有的。他留下這支箭,是為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守好祖宗的基業。
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是中華歷史上少有的,以少數民族統一中原的朝代。農耕時代,擁有自然資源就意味着享有更加先進的文明。遊牧民族甚至還在為生活必需品而居無定所,文明發展程度自然不如中原地區。
在中國封建社會,享受文化的中心位置的,是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可是滿人入關之後,就希望將漢人文化同化,他們試圖在中原大地推行滿語作為官方語言,將滿族文化作為正統。
雖然大清已經用武力征服了前明,但是文化已經深入人心幾千年,清朝統治者想要連根拔起,這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武力征服還可以接受,但是要漢人尊崇滿文化,丟棄已經承襲幾千年的仁義禮智信,那必然要引起軒然大波。
雖然 從康熙皇帝開始,清朝的統治者就已經開始練習書法,學習儒家經典,但是反對少數民族統治的情緒已經被一些人深入人心,這就是當時讓大清統治者非常不安心的因素之一。
那時候,民間組織了很多反對清朝統治的武裝組織,時不常的就要舉行一下起義活動,讓大清頭痛不已。儘管他們已經努力嚴格鎮壓,但是這些舊式思想根深蒂固的起義者就像野草一樣,春風吹又生。
這些民間組織還與宗教結合起來,在世道艱難的時候,宗教總是大為盛行。嘉慶時期,反清組織白蓮教就已經得到了非常強大的發展。他們利用宗教思想,牢牢控制着一些反清復明的人,而故宮匾額上的那支箭就與白蓮教有關。
清朝的皇帝,不管是哪一代,都要強調不能忘記老祖宗的傳統。皇子們從小就要學習騎射,這是他們必須考試的項目。做了皇帝之後,每年也都會有打獵活動。不過,如果是一般百姓,打獵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
可是,如果是皇帝要打獵,那就要興師動眾了。首先要準備打獵的場所,常年要有人看管,閒雜人等絕對不能出入。其次打獵的時候要帶着大批的隨行人員伺候,這就要造成極大的浪費。而且為了保護皇帝的安全,每次打獵都需要動用很多人去做安保工作。
嘉慶十八年時的秋天,他帶着一羣人前去承德。一年一度的皇帝打獵活動開始了,紫禁城中大半兵力都被帶了去。可以説,這個時候的紫禁城,是一座防守極弱的城池。可惜當時,嘉慶皇帝只想着沿襲老祖宗的傳統,卻沒想到皇城的安全。
在白蓮教下面有一個分支,叫做天理教。起初人數較少,但是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天理教也成為了一個不容小覷的民間武裝。當時天理教的領導人叫做林清,這個人本是北京人,但是卻看不慣大清皇族的作威作福,自願加入天理教。
很多人因此誓死跟隨,林清也是個狠人,還策反了很多大清官員,讓這些官員幫助他打探消息。這一次,嘉慶皇帝出去打獵的消息就被他輕易知道了。
當時林清決定,攻入紫禁城。雖然他的隊伍只有兩百多個人,但是他卻挺有信心,因為聽説紫禁城中的侍衞大都被帶走了。然而林清帶着兩百多人,進入城中時,卻受到了阻礙。
原來,開始只是用小錢就打發了看守城門的人,進入城中,被巡邏的人發現後,林清一行人才發現並不好對付。宮內侍衞雖然不多,但是他們受到過嚴格的訓練。林清本來人數就少,而且兩百多個人都是沒有經歷過正式的對陣的百姓,因此,他們很快就敗下陣來。亂戰之中,就有人將弓箭射到了一塊匾額上。
之後,兩百多人被全數斬殺,林清也沒能倖免。嘉慶皇帝回來之後,痛心不已。看到匾額上的這支箭,他命人不許摘下來。留下它,就是給自己提個醒,時刻保持警醒。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