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72年12月21日,中澳兩國在巴黎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大利亞政府關於中、澳兩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國通過簽署聯合公報的方式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50年來,兩國關係歷經友好建設和蓬勃發展,也遭遇挫折和出現困難,社會各界對其影響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人民網澳新頻道在中澳建交50週年的重要時間節點上,與中澳政治、商業、教育等各界人士和普通民眾展開對話,通過回顧與展望,真誠傾聽兩國人民的真實感受,以及對於未來的期盼和想法。
澳大利亞留學產業是其經濟支柱的“三駕馬車”之一。在該產業當中,中國留學生一直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澳建交50週年之際,回顧兩國教育發展合作的歷史,面對當前所遇到的困難,以及展望未來的發展趨勢,成為教育工作者積極展開討論和思考的話題之一。
中澳兩國關係歷經冷暖波折,在目前的新形勢下,以副校長身份就職於西悉尼大學的藍易振教授接受了人民網網記者專訪。他回顧了兩國教育領域的歷史和發展,並向未來的一代又一代澳中兩國的後浪青年寄予勉勵和期許。
作為一名31年前漂洋過海赴澳求學的人,並在畢業留校任職全職講師後擔任了副校長職位的他,不僅是海外留學生在澳洲學習經歷的時光縮影,更是中澳兩國教育、文化交流和傳承的見證人。
時間回到1994年,僅成立5年的西悉尼大學對很多國際、甚至是本地學生來説都非常陌生。正因如此,這所年輕的大學通過開設與符合當時社會所需的課程吸引了第一波學子,藍易振便在其中。
2000年藍易振和同期博士及碩士研究生與導師合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對於這所新興大學,藍易振説:“選擇它,我更看重的是其所提供的與時代需求相符合的專業。”從本科到博士,在8年求學之路完成後,又順勢抓住機遇,從一名海外求學者逐漸歷練成長為澳中教育和文化的傳播使者。
在西悉尼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藍易振選擇進入了本校計算機學院,從此他將自己畢業後的新人生紮根在這裏。轉眼20多年,他見證了澳大利亞老牌名校和新興大學的發展,同時他也是西悉尼大學穩健迅速成長的見證者。
據藍振易介紹,西悉尼大學現在已是澳大利亞大型綜合性大學,在校學生大約50000人,留學生約7000人,其中中國留學生約佔總留學生總數的百分之二十。2022年4月底英國泰晤士世界大學影響力的年度排名公佈,西悉尼大學拿下了世界第一;相當多與中國相關的漢語、翻譯、文化和藝術,甚至是中醫學都在這些年間相繼建立並達成了合作協議,這些均為兩國學子提供了寶貴的交流機會,也為兩種教育體制下的思想融合和創新奠定了基礎。
2009年藍易振與中國留學生在西悉尼大學歡慶中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事實上,中國和澳大利亞的教育運行在兩種模式之下。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澳大利亞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以及與老師的應對是屬於開放式的,以自我研究為主。而中國學生更趨向於認真聽從老師講課,得到相對規範、心中有數的答案。在藍易振的執教生涯當中,他將東西方智慧相融合,並運用”中庸之道”的理念融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優點,促使學生既能夠在基礎學習上認真聽取老師的傳授,又能在具有批判性思考的問題上對現有的認知發起挑戰和討論。
近20多年來,在澳留過學的中國畢業生已不再是當年青澀的求職者,在進入各行各業之後,這些新時代的力量逐漸擔當起了兩國商業、文化、科技和醫療等領域的關鍵橋樑,通過互惠互利的合作項目拉近了兩國人民的友誼,造就了能夠橫跨南北半球的大批優秀人才。藍易振在提到令他為之驕傲的中國留學生時稱讚道:近20年裏,在澳留學的中國畢業生也正逐漸建起了一座兩國商業、文化、科技和醫療等領域的橋樑,同時也扮演着創造就業崗位、傳播澳中文化和推進人文交流的重要角色。
對於藍易振來説,20多年來,藍易振從學科輔導員、系主任,到商學院副院長、國際處處長,再到目前正在負責的全球發展的副校長行政職務,在他的成就背後都克服了非同尋常的困難。特別是歷經兩年多新冠疫情的影響,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產業備受衝擊,各所大學面臨來自資金、生源以及授課模式轉變等嚴峻挑戰。儘管澳大利亞各大學通過網絡授課的形式下維持了基本運作,但部分需要實體操作和實習的課程還是難以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2020年藍易振與其支助獎學金的西悉尼大學清寒學生在畢業典禮上合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面對這個問題,藍易振對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融合期待”的想法。他説:“當前疫情逐漸趨緩,各國邊境管制也不斷逐步放開。前兩年的線上教學模式可以調整與實體教學相結合,把線上與線下的優點整合起來,走出一條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教育模式。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給澳中合作辦學的項目提供一條恰當的學習交流方式,它能夠幫助身在南北半球的老師、學術工作者和學生們展開高效且頻繁的互動。”
無論是回顧過去,還是展望未來,藍易振都堅持認為,每個人的生活目的和意義皆不相同,但只要在這個社會中各司其職,做好自己就能夠獲得一份成功。在採訪的最後,他對澳中兩國教育、文化和交流等方面留下了期待:“希望兩國學校能夠向促進發展創新、互惠、互信和互助的全面關係前行;西悉尼大學也竭誠歡迎具有相同教育理念的中國大學,共同發展合作項目,攜手對人類的持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