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教育如何邁向2040
伴隨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到來,在日本經濟社會因人口減少而必須做出變革之際,日本的高等教育機構需要做出怎樣的變革?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出台的《面向2040年的日本高等教育宏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教育發展關乎知識產出,而高等教育尤其肩負着支撐日本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以及解決世界性難題的使命。日本有責任、有義務為世界發展以及世界和平作出貢獻,因此日本的高等教育需要“站得更高、望得更遠”。不論時代如何發展變化,基礎知識與通用技能都將是人們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未來,跨越文理分科並綜合掌握多樣化知識、技能和能力,是發現並解決社會難題、實現學習成果服務於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確定發展目標
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轉變
《規劃》首先對2040年的日本社會進行了預判。伴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突飛猛進,面向2040年,日本將發揮自身優勢,最大限度活用各項資源,加快打造超智能社會;2040年,日本將迎來“百歲時代”,屆時,人生階段不再是“接受教育、工作、退休”的單線型軌跡,而將變成在職工作的同時能夠再學習、再教育兼而有之。2040年,國際化還將不斷推進,同時,聚焦各國、各地區獨有的社會、文化與價值形態的本土化也將逐步凸顯。2040年,日本還將迎來地方創生社會,學生在家鄉可上大學、可就業,同時為家鄉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培養2040年所需的人才,日本高等教育將朝着“最大限度拓展每一個人的可能性”的方向轉變。日本高等教育機構的運營模式不再以組織或教師為中心,而是共享校內外資源、推進與多方主體間的協同,構建起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高質量體制機制,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方向轉變。
轉變高等教育模式
確保多樣性和靈活性
為了掌握人工智能時代以及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生存能力,以往的整齊劃一、僅關注教育提供方的教育模式將不復存在,高等教育必須成為“具備多樣化價值觀的多樣化人才集聚下創造新價值的基地”,也就需要高等教育機構中的學生和教師不被組織所束縛,確保其“流動性”。
日本高等教育機構的招生對象將不再侷限於18歲人口,而是積極招收社會人士和留學生。為推進社會人士的再教育,高等教育機構將緊密協同產業界和地方政府,共同開發出注重實踐的專業化再教育項目。與此同時,企業在其人才錄用和工資待遇制定過程中也將高度重視人才的大學學習成果,改變當前“以同一薪資標準進行統一錄用”“流動性低”的僱用慣性。為推進留學生交流,構建起多樣化價值觀、跨文化學生間相互碰撞、相互切磋交流的校園環境,日本將變革以往僅面向留學生的特定課程模式,開發並提供能讓日本學生、外國留學生和社會人士共同學習的教育課程。
日本將打破學院、學科等組織框架間的界限,構建起教師共同開展教育研究的體制機制。同時,為了活用校外資源、開展多樣化的教育研究,高等教育機構將聘用企業家、年輕人、女性、外籍人員等作為教師。並且,在教師錄用階段就確保教師隊伍的多樣性,並在錄用之後重視提升教師能力,開展必要的教師研修、業績評價,構建便於開展教育研究活動的環境。
日本高等教育將從高中與大學銜接的視角,重新構建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緊密關注自入學階段起的學生能力提升戰略。在知識大爆炸、多種學科融會貫通的時代,即便是通識教育也需要跨越原有學科和院系之間的框架界限,制定出文理兼顧的教育課程,未來的日本高等教育機構將取消文理分科。
此外,日本大學將從七項職能中選取自身重點聚焦的職能,可同時聚焦多個職能但聚焦權重有所不同,以此逐步實現大學的職能分化。七項職能分別是:世界級研究與教育基地;培養高水平專門職業人才;培養不同領域的職業人才;綜合型教養教育;特定專業領域,如藝術、體育等的教育和研究;地方社會終身學習基地;社會貢獻職能,包括產學合作、推進地方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
提升教育質量
重新構建學習質量保障機制
圍繞大學教育的質量保障,真正致力於完善質量與相關努力並不充分的兩極分化現象凸顯,從整體上來講,日本大學的質量保障機制並不令人十分信賴。在海外國家,伴隨大學升學率的攀升,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越多,大學就越需要就自身是否在開展高質量教育、是否值得獲取相應的公共財政投入等方面進行説明。
調查顯示,學習者心目中的高質量大學需要具備:學習內容及學習後所能掌握的能力均十分清晰明確、一目瞭然;學生通過學習都有所成長,學習研究成果突出;具備基於大學個性的多樣化且極具魅力的教師團隊和教育課程。圍繞這些要素,日本各高等教育機構將進行廣泛的宣傳和信息公開,同時國家層面也將在大學設置的認可階段和認證評價階段,將其作為質量要素進行重點確認和把握。
作為日本高等教育升學主力軍的18歲人口,其總數以1992年的205萬人為拐點逐年減少,下降到2009年的120萬人,到2018年則進一步減少至118萬人。與此同時,大學升學率卻在逐年升高,從1992年的26.4%上升至2018年的52.6%。經推算,2040年日本高等教育機構的升學人數約為74萬人,與2017年相比減少約23萬人。各高等教育機構須認識到,繼續固守“18歲中心主義”將無法維持現有的招生規模,應基於如何拓展生源可能性的視角進行教育改革,並積極調整學校規模。
未來時代,將不再是僅由國家層面來設想高等教育的發展前景,各地高等教育機構需協同產業界、地方政府等一同探討當地高等教育的宏觀規劃。為此,地方社會的高等教育機構應當立足更高站位,成為地方社會的核心主導與當地產業界及政府的協同交流,構建“地方協同平台”。制定地方社會高等教育的未來規劃之時,需重點探討各地區的地理位置、產業發展狀況、歷史背景等特有要素,比起國家介入,更應由地方政府啓用“地方協同平台”來磋商研討。
明確各類機構職責
由多樣化機構提供多樣化教育
根據學校類型的不同,日本高等教育機構在制度目標、學業年限、是否具備學位授予權、教育內容偏重學術還是更偏重職業與社會生活方面,均有不同的定位,也因此形成了多樣化的高等教育格局。展望未來,日本不同的高教機構將有着各自不同的發展軌跡。
2040年國立大學的新型職能包含如下幾方面:開展能夠引領世界以及日本的“知識與智慧”相關的研究與教育;成為不斷創新創造的知識與人才的集結地;致力於培養能夠順利推進超智能社會的人才;從經濟效益來看需求並不大、但從傳承學問來看依然比較重要的學科領域,以及需要大量財力資源投入的理工學科等,也需要國立大學推進相關的教育和研究。
日本公立大學由各地政府管轄,是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核心執行者。今後,圍繞實現教育機會均等、推進地方社會活躍發展、解決行政問題等公立大學所需肩負的職責,需根據當地高等教育實際情況進行宏觀規劃。私立大學極具多樣性,並在開展獨創性教育研究方面別具一格。未來,私立大學需要進一步發揮多樣性優勢,培養更多能夠應對社會變化的國民,確保核心人才以及不同年代人們的受教育機會,提升人們的勞動生產率,提升日本國民整體的知識水平。
日本4年學制的專門職業大學與2—3年學制的專門職業短期大學,在理論層面強調高水平的實踐能力,能夠培養引領專業領域發展、迅速應對變化並創造新價值的人才,能夠成為緊密協同產業界的新型高等教育機構。
在日本,短期大學是以“深入開展專門學藝的教學與研究,致力於培養職業與實際生活所需的必要能力”為主要辦學目的,學制2年、少數3年,90%以上為私立,主要學科領域為家政、文學、教育。今後,短期大學應繼續發揮其短期以及在地方易於報考就讀的優勢,通過面向老年人在內的再教育為地方發展作貢獻。
高等專門學校以“教授高深專業學藝、培養職業所需能力”為辦學目的,以國立為主、招收初中畢業生,開展五年一貫制教育,主要開展工業、商船、電波領域的專業教育。今後,高等專門學校將通過強化培養引領新型產業的人才、協同大學來提升高職教育整體水平、進一步推進日本新型高等專門學校制度的海外拓展、強化日本高職教育的國際化水平等,不斷提升教育質量。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展中心)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20日第5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