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個教師節,科技如何照亮中國290萬鄉村老師的通勤路

第35個教師節,科技如何照亮中國290萬鄉村老師的通勤路

文丨壹觀察 宿藝

今年9月10日,是中國第35個教師節。

而在中國教師羣體中,鄉村教師數量超過290萬人,他們是中國基礎教育的守護人與抱薪者。另據民政部公佈的2018年數據顯示,我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餘人,平均每5位農村留守兒童裏面,就有4位處於義務教育階段。如何為大量鄉村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教學質量,一直是全社會共同關心的焦點問題。

技術的進步,讓教育信息化成為跨越鄉村教育“數字鴻溝”的重要契機。

華為9月8日上線的一個視頻中,講述一位鄉村女教師劉宗豔跨越334公里、走過10年的通勤之路。三年前,華為通過ICT技術助力四川蓬安縣教科體局開始新一輪教育信息化建設,全縣80多所學校覆蓋了“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的全光校園網絡。在“班班通網”的基礎上,石柱小學的每個教室都安裝了電子白板等設備,多媒體教學真正開始走進了課堂。

劉宗豔説;“網絡信息技術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更像是為孩子打開了一扇窗,讓他們看見外面精彩的世界。我也希望藉助網絡科技的力量,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大山,回報大山,迎接屬於他們的那道光。”

10年,334公里,鄉村老師的通勤路

從繁華的成都到偏遠的福德鎮,總有人因為教育,選擇成為這個時代寶貴的“逆行者”。

2010年劉宗豔從師範專業畢業,在年輕人爭鋒湧入都市的時代,劉宗豔選擇了一條少數人的路,成為了一名鄉村教師,從成都去往334公里之外的偏遠蓬安縣福德鎮石柱小學任教。

石柱小學離蓬安縣城六十多公里,是全縣最遠的一所鄉村小學。教師,是劉宗豔從小就嚮往的職業,而支教”更是她大學萌發出的理想。儘管她認為自己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但初入石柱小學的劉宗豔還是深刻感受到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

第35個教師節,科技如何照亮中國290萬鄉村老師的通勤路

“我記得那天下着雨,從村口通往校門口的那條小路彎彎曲曲,泥濘不堪,短短的一公里路程,我走了半個多小時。學校裏是一排土牆搭的教室,教學設備就只有一塊黑板,桌椅很破舊,教室連個窗户都沒有。”回想起第一天到學校的情景,劉宗豔仍記憶猶新。

甚至已經是2010年,小學的教師宿舍還沒通水,劉宗豔每天要從操場旁僅有的一口井裏打水,再提上三樓宿舍;經常停電,老師們常常燒爐子煮麪條;教室沒有玻璃,冬天師生手上長滿了凍瘡......

“説實話當時落差感還是挺大的,生活很不方便,有那麼一瞬間懷疑自己來這裏幹什麼……但是孩子們見到我,都一窩蜂地跑過來説:‘劉老師是你教我們嗎’、‘有年輕美女老師了’,又立馬覺得温暖起來。” 一個留守兒童怯怯地一聲“媽媽”,更是讓劉宗豔心頭一熱。

第35個教師節,科技如何照亮中國290萬鄉村老師的通勤路

與初來乍到相比,最重要的還是堅持。再熱血的理想,也會遭遇現實的困境。

一個是與親人和家庭的距離。

十年中,劉宗豔也已結婚生子。但從成都的家裏到學校往返最快需要7、8個小時,一路從城市高鐵、縣城客車,到村裏的摩托車,劉宗豔辛苦往返,也是想多一點時間陪陪兩歲的孩子。

“我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家裏,卻跑來給另外一羣孩子當媽媽,對我的孩子來説還是很挺不公平的。”提到孩子,作為母親的劉宗豔沒忍住眼淚。十年來,劉宗豔同樣動搖過,尤其是身邊的老師一個個都調離了,選擇了離縣城或者離家更近的地方。劉宗豔説,這件事對她衝擊很大,一方面她可以理解,每個人都可以追尋自己要想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作為曾經共同戰鬥的集體,“相當於你的戰友走了,他們去了更好的地方,他們既能顧家又能顧工作的地方,就你離得這麼遠,你肯定還是有動搖的”。

但劉宗豔無法離開山裏的這羣孩子,她是劉老師,也是他們的“媽媽”,十年來劉宗豔同樣有多次調離的機會,但她最終選擇了堅守。“我最喜歡的就是上課的時候看到孩子們的笑臉,這會讓我感到非常欣慰,覺得自己在這還是有價值的,能給他們帶來知識、帶來希望。我不是來這裏吃苦的,是來這裏教書育人的。”

另一個,是劉宗豔沒想到,鄉村小學最具挑戰的,是來自教學上的考驗。

鄉村教育比想象中的更難。石柱小學80%-90%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爺爺奶奶不適應新時代的教育方式,也對此無能為力,學生有時還有厭學情緒。要讓這些孩子們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健康快樂成長,無疑是一個艱難的挑戰。

第35個教師節,科技如何照亮中國290萬鄉村老師的通勤路

劉宗豔要同時教語文和英語兩門課程,日常教學只能靠一支粉筆和口頭講述,學生覺得枯燥無味,也不會有直觀的印象。比如講《故宮博物院》這篇課文的時候,裏面寫道“排水的鰲頭,金色的琉璃瓦,龍鳳流雲的圖文”,學生們想象不出來,劉宗豔就找遍故宮圖文的資料剪貼出來給他們看,每次出村她也會盡可能地多帶一些課外書、英文磁帶回去。

但劉宗豔仍經常感覺到力不從心,這源於信息的巨大不對稱——與城市的孩子相比,鄉村小學的學生們距離城市生活太遠,很少接觸到課本以外的廣大世界。

科技開啓中國鄉村教育新世界

劉宗豔的十年堅守,終於迎來了改變。

三年前,華為通過ICT技術助力蓬安教科體局開始新一輪教育信息化建設,為全縣80多所學校建設“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的高速全光校園網絡。基於光纖網絡廣覆蓋的優勢,蓬安縣教科體局建立起覆蓋14個鎮、5個鄉和2個街道辦學校之間“學科資源”、“教育管理”和“信息宣傳”的共享平台,促進城鄉學校資源共享,提升了教學數字化和現代化水平,讓70000多名偏遠地區學校師生能夠公平地接入優質的教育資源。

劉宗豔所在的石柱小學也實現了“班班通網”,並且每個教室都安裝了電子白板等智能設備,多媒體教學真正開始走進了課堂。傳統的“粉筆、教案、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逐漸向“寬帶、視頻、遠程教學”的智慧化、現代化教育手段轉變,石柱小學每個的孩子們都獲得了更加公平的教育機會,他們的視野通過網絡連接到了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讓劉宗豔印象深刻的是,同一篇《故宮博物院》課文,學生原來沒有見過故宮,甚至還是很多電視連續劇傳遞的印象。現在藉助在線全景視頻,作為老師的劉宗豔可以像導遊一樣帶着孩子們邊讀課文邊對比講解,一步一步的從午門進去,到太和殿保和殿,一直到後邊的昆明宮到御花園裏面。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非常高漲,有一個學生説老師我看到了書上説的白玉欄杆,那個盤龍大柱好壯觀的好大氣......

第35個教師節,科技如何照亮中國290萬鄉村老師的通勤路

每當學生們有什麼疑問什麼東西沒有見過,劉宗豔就可以直接在網絡上搜出來了,全班就一起看了,這不僅是一個知識積累上的極大豐富,更是讓這些孩子從小就看到了外面廣闊的世界,他們跟城市的孩子在信息積累上長期的不對稱狀況極大縮小,這也是教育信息化與技術進步帶來的巨大魅力。

另一個顯著的改變是石柱小學只有十幾個老師,與城裏的小學相比沒有專業的音樂、美術等特長類老師。

如今與蓬安縣實驗小學結對幫扶、相隔60多公里的農村學校石柱小學,利用在線課堂,不僅能開齊開全音樂、美術等通識教育課程,而且上課的都是專業教師,有助於他們塑造豐富完整的人格和豐富的基礎學識。

同時,通過全光網雲數據中心的“雲平台”,蓬安縣鄉鎮學校的學生可以實時遠程與城區學校學生一起上課,實現課堂雙向互動;縣電教館可以將整個課堂一鍵實時錄製,將優質課例、精彩片段存入雲數據中心,供全縣師生觀摩學習。讓鄉村孩子通過信息技術,獲取更豐富的知識和技能來改變命運,和城市孩子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成長,實現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劉宗豔説,這十年間確實發生了很多變化,鄉村的條件改善了很多,城鄉教育的差距真實可見地在不斷縮小。能通過自己的力量讓山裏的孩子們以知識傍身,走得更高更遠,就是她最大的心願。網絡信息技術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更像是為孩子打開了一扇窗,讓他們看見外面精彩的世界——“路再遠也阻不斷聯接,山再高也遮不住山外的光”。

第35個教師節,科技如何照亮中國290萬鄉村老師的通勤路

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在數字世界中掉隊

由於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教育資源配置等原因,中國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間的發展不均衡一直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一方面,ICT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促進教育公平和優質化提供了基礎保障和重要途徑。華為助力蓬安教科體局開啓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就是通過ICT技術推動公平教育的一個案例。今年6月,華為副董事長鬍厚崑在題為“科技助力教育普惠”的全球教育在線論壇上闡述了TECH4ALL數字包容倡議在教育領域的理念與行動計劃,指出“聯接學校與數字技能發展是促進優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目前,全球上仍有50%的人口沒有互聯網接入,教育領域的數字鴻溝在不斷擴大。胡厚崑表示:“我們相信,每個地方的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並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作為一家科技企業,華為希望從聯接、應用與技能三個方面提供幫助,聯接學校與數字技能培訓是兩個重要途徑。”

華為在教育普惠的持續投入,即是華為做起中國科技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也同樣基於華為公司的願景。華為的目標是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聯接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 也是人類教育進步和經濟增長的基石。

另一方面,教育作為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國超過290萬的鄉村教師羣體同樣需要全社會的關愛。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於風雪。作為這個時代年輕人都向大城市追求更好生活的趨勢下,鄉村老師作為這個時代為教育傳承勇於奉獻青春的“逆行者”,更是值得擁有我們的感謝與感恩。

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平等的教育,這是國人千百年來的夢想與追求。如今在科技進步與鄉村教師數十年如一日的奉獻共同努力下,“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在數字世界中掉隊”,已經並不遙遠。

在共和國第35個教師節,讓我們共同為超過290萬名中國鄉村教師致敬:“老師,辛苦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16 字。

轉載請註明: 第35個教師節,科技如何照亮中國290萬鄉村老師的通勤路 - 楠木軒